90歲著名指揮家鄭小瑛說自己吃糖吃鹹吃冷吃剩飯剩菜喝水少,卻依然長壽,你怎麼看?

營養科普趙之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養生方法,適合自己的養生,並不一定就適合別人。就像指揮家老人,吃的糖和鹽多,又吃剩飯剩菜,不愛喝水,她不遵從別人的養生之道,也一樣的長壽。

聽到網上說,一個人每天喝八杯水,才有益於身體健康。我的母親就奉若聖旨,連著每天強迫自己喝八杯水,出現了噁心頭暈和浮腫的現象。後來按自己的需要量,每天喝兩三杯水反而正常了。

有的人能吃剩飯剩菜,有的人卻不能吃。這是人對“吃剩飯”的認識不同,究竟剩飯能吃與否,網上也沒個定論。不過有個疑問,以前沒有冰箱,剩飯不能儲存,長壽老人都在吃隔夜飯;如今在冰箱裡儲存剩飯,保鮮比那時要好,反而就不能吃了,感覺有點兒怪怪的。總之,剩飯的或吃或不吃,都在於自己相信什麼。你覺得不能吃,就別吃;你覺得能吃,就去吃,都取覺於自己的選擇。

養生的關鍵在乎順其自然,就是順乎自身的需要。不要人云亦云,找到適合於自己的養生,奔九十歲不是夢。


一蝶詠


高中時候,我有一個女同學,人家身高165,體重90斤。看起來身材纖細瘦弱,但是實際上人特別能吃,一天要吃五頓飯,早上兩個大包子,兩個雞蛋,一碗粥。課間加個雞蛋餅一個蘋果,中午我們一份炒米就吃飽了,她自己還要再吃一個白吉饃,一份烤串,再來一瓶飲料。下午課間也要吃,紅薯麵包餅乾巧克力,晚上吃得更多,什麼麻辣燙火鍋酸辣粉串串香!

這些東西,就是我們班的男生都不一定能吃下去那麼多,但是人家偏就這麼吃了,而且一直都是如此,體重從來不超過100斤。如果換了我們自己,這麼吃下去,估計體重早就突破200斤大關了!

為什麼就有人天天喝酒反而活到九十九?為什麼就有人吃肥肉不運動偏偏身體倍棒啥事兒沒有?人家這樣可以,換了你自己可能就不一樣了,人跟人體質千差萬別,自己做了行,別人不一定行,所以別東施效顰,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了!

一個人的例子,代表不了所有人。一個人能不能長壽,遺傳因素自身因素外界因素都是可能影響的因素,對於普通人來說,命只有一次,還是老老實實相信科學的好!


婦產科女司機


題主的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老太太說自己吃很多糖,吃很多鹽,各種違反健康常識依舊活到90歲。正如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老大爺,抽菸喝酒一輩子,到90歲也健健康康的,然後告訴你他長壽的秘訣就是想抽就抽想喝就喝。


但是,這樣的話,真的能信麼?

當然不能信!


1、回憶是主觀的,是有偏差的。以別人主觀有偏差的回憶,來指導自己的健康,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鄭老太太90多歲了,對一生的回憶,自然會有很多的偏差。就算假設她所有的描述都是真的。

你可能沒有想過的是,這個90歲的老人家,她年輕甚至中年時所生活的年代和環境,物資都相當匱乏,每個人別說糖了,糧食很可能都不夠。那個時候的糖,放開了吃能吃多少,可想而知。很可能是,老太太所謂的吃糖多,只是比那個時代的普通人吃的糖稍微多些,而已。

這個糖的攝入量,和如今被可樂、含糖軟飲、各種麵包甜點包圍的我們相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簡單說,老太太所謂的吃糖特別多,其實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就是吃糖特別少的意思。


同樣的道理,老太太口中她吃的鹽多,重口味,與如今這個時代的我們相比,差異也是量級上的。畢竟,生活時代物資豐富程度差距太大,主觀的描述偏倚太大。


2、“倖存者偏倚”,讓我們只聽到了活著的人的說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抽一輩子煙/喝一輩子酒還活到八九十歲的老爺爺,告訴你抽菸喝酒也能長壽時,我們一定要記住,這是由倖存者偏倚的。即,那些因為抽菸酗酒而早早去世的人們,是沒有辦法告訴我們抽菸喝酒的風險的。


3、長壽,是太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突出強調一個因素的重要性,是有問題的。

人類的壽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基因遺傳是否對各種癌症敏感,再比如生活環境中各種外界因素的綜合作用,等等。任何單獨強調一個獨立因素絕對了人類長壽的說法,比如某長壽村的水好所以人們長壽這種,都是不靠譜的。



更多有趣有用的醫學科普知識,請關注骨科醫生路遙!


骨科醫生路遙


鄭小瑛說自己吃糖吃鹹吃冷吃剩飯剩菜喝水少,卻依然長壽;與那些以個人的生活習性當成“長壽之道”的說法等價。

有人說,這隻能代表個人(長壽的原因或因素),個案不具有證據性,不具有普遍性。

實際上,這些無論是長壽之道還是長壽“

”道,僅僅是倖存者偏見,除了偏見還是偏見,連個人也代表不了。

因為,壽命是N多因素事件,其中的很多偶然因素都有可能起著決定性作用。

比如,有人說,長壽的決定因素是基因。但是,任由你“基因強大”,3歲那年溺水身亡了,強大的基因也就白瞎了。

有人說,生活方式起著決定作用。但是,任由你活的再“健康”,一場車禍送了卿卿性命,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枉然。

有人說,自然環境起決定作用,比如某國、某地的人們壽命普遍很長,搞出很多長壽之國、長壽之鄉。但是,長壽之鄉不一樣是短命鬼居多。

可見,基於某些長壽之人經驗的所謂長壽之道,無一不是倖存者偏見。

只有,經過遵照一定規範、在相當規模人群中進行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才具有參考意義。

但。也僅僅是參考意義。

比如,遺傳因素。在同卵雙胞胎大型研究中,發現,遺傳對壽命的影響只有3成。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遺傳的貢獻更低。比如前不久的包含4億人,5400萬個家庭,涉及60億祖先的家庭樹數據分析顯示,遺傳對壽命的影響遠遠低於先前人們的想象,僅有區區7%。

那麼,什麼是人類的“長壽之道”呢?

只能是儘可能避免所有早死的危險因素。

比如,早先,人們往往早死於感染性疾病。遺傳決定的免疫反應性往往更重要。現在,針對傳染病的疫苗接種和良好的衛生習慣在防止早死於感染性疾病方面就更重要。

當下,人們往往更早死於心血管病、癌症等慢性疾病。

遵守科學研究機構基於科學證據的避免慢性疾病危險因素的生活指南,則往往是更重要的“長生之道”。比如,遠離菸酒,積極體力活動,保持健康體重,控制高血壓,等等。

有人以XX人吸菸喝酒一輩子,也活到90多為例來說事。

這毫無意義。

因為,剛才說了,壽命是多因素事件,並非個別因素就能起著決定作用。長壽之人的“經驗之談”只能是倖存者偏見,絕非什麼“道”。


掙脫枷鎖的囚徒


她說的沒錯的,我外公96歲去世,吃肉,抽菸,吃的特別鹹,每頓飯鹹菜,臭豆腐,醬豆腐必須上桌,從不生病,去世的頭兩天感冒了,我舅舅說給他去醫院看看去,外公說不用去,多喝水就好了,結果在睡午覺的時候走了,我的爸爸,特別養生,每天泡腳,梳頭300下,吃的東西也是很講究,從不吃剩飯剩菜,都是我媽媽吃,結果,我爸爸不到七十就老年痴呆了,73歲就走了,我媽媽今年81,現在比我身體都好,所以,長壽有很多原因的,不要聽專家的,遺傳基因很重要,心理素質也很重要,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董燕儒


長不長壽跟吃喝關係真的不大,我家兩位長壽老人,走的時候都是一百多,無疾而終,一個老太太沒事就喜歡弄個餅乾糖果的吃著,老了吃不動了開水泡著吃,另一個是我爸的外公,早上小煤爐上放個茶缸兩包泡麵兩個蛋,中午雷打不動不是鴨子就是排骨筒子骨大肉,總之大葷,下午沒事還弄個豬肝湯腰花湯的喝喝再弄點零食吃吃,晚上繼續大碗吃飯吃菜,耳聰目明,生活自理,一百歲過壽我們去,還沒進門就說聽到我們說話了,我是誰家的孩子叫什麼今年幾歲了說的一點不差,最後走的時候跟他兒子說趕緊給他洗個澡換衣服,他要走了,洗了澡換了衣說困了睡了就沒醒,這才是長壽,沒病沒災生活自理,妥妥的幸福啊……


熊寶家的晨小姐


這兩天被一位有趣的老奶奶刷屏了😄這位老奶奶就是90歲的著名指揮家鄭小瑛,老奶奶出名倒不是因為她的作品,而是她的養生觀。據老奶奶說,她吃很多糖,吃很多鹽,吃冷,吃剩飯剩菜,喝水還少,照樣長壽,所以不用聽信所謂的養生之道,怎麼舒服怎麼來。這下老奶奶火了🔥

聽了這位老奶奶的話,讓我想起我的爺爺,98歲高齡趨去世,原因還不是生病,而是外傷。受傷之前生活自理,耳聰目明,還自己種自留地,要是沒有外傷,百歲完全沒問題。

然而,我爺爺愛吃餅乾,天天離不開鹹菜,從不浪費剩飯剩菜,還有嚴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癥,可是身體非常好。為什麼呢?那是因為鄭小瑛老奶奶和我爺爺家裡有礦!

健康的因素很多,遺傳、環境、醫療、社會因素、生活方式,這5個因素都會影響身體健康。

遺傳

健康長壽真的是要遺傳底子的,不服不行。就像我爺爺那麼高的甘油三酯,可就是沒心腦血管病。有些人肉都不敢吃一口,還是腦梗了。鄭老和我爺爺的遺傳底子一定很好。

環境

對健康影響非常大的因素。在鄭小瑛老奶奶和我爺爺中年之前,環境汙染是非常少點的,這一點很重要。

醫療

鄭小瑛出生據說是上流社會,想必從小的營養和醫療條件都是當時比較好的。我爺爺年輕時候家裡條件也是不錯的。

社會因素

包括所處的社會階層,教育,社會適應能力等。鄭小瑛老奶奶生性開朗,遇事豁達。看看這張照片就能看出來,老太太是個有趣的人。再加上音樂指揮這個以長壽著稱的職業,她不長壽都難。我爺爺出生富農,但也要親自勞作,但卻基本不會捱餓。他也是開朗大度的人。

生活方式

最後說說生活方式,鄭老所說的生活習慣都屬於生活方式。她適應的生活方式對她的健康影響不大,是因為以上4個因素抵消了部分不良影響。可是其他人未必和鄭老一樣啊。換句話說,吃糖對鄭老無所謂,但是換個人說不定就糖尿病了!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是有用的,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整個社會的健康程度,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鄭老那樣,家裡有礦!

分析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影響健康的因素很多,不能只看其中一點。反正,為了健康長壽,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是不會錯的😊

我是福爸,臨床營養師,覺得我說得有道理,就點個讚唄😜 關注我的頭條號,獲得更多營養健康資訊。有任何關於營養健康的問題也可以留言討論😊


福爸聊營養


我外婆1918年8月18到20160522號,一輩子沒吃啥好的,鹹的,剩菜常吃,臨走前一天還給我小舅舅下一碗麵。我小時候記得外婆臉和腿老要浮腫,當時條件差,從來沒看過,很多年。照樣長壽!我的外婆就是勤勞勇敢,她全身遊走性疼痛,哪裡痛哪裡扭扭,越痛越動。一直自理到走離世前一個多月。老了都要這痛那痛的,她說天天喊有啥用,不到很痛止痛藥都很少吃的。


手機用戶52581280790



對於90歲的老人家來說,從她的生活的年代以及飲食習慣上來說,比起現在的社會,物資要匱乏的多,食物的豐富度也不如現在,那麼吃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50g的精製糖就是健康的,吃鹽,我們現在的人很多也是重口味,但是問題是我們還攝入了太多的隱形鹽,比如各種零食/果乾/蘇打水等等。而對於吃冷的食物,其實冷飯就是已經放涼的常溫的飯,而不是冷凍的飯,比起現在人經常性冷飲/冰啤的招待身體來說,也還是健康的。


那麼再說說剩飯菜,這剩飯菜大多應該是自己家做的飯吧,對90歲高齡的人來說,她們年輕時還沒有外賣,而有賣外時他們已經已經養成在家吃飯的習慣,這也少了很多地溝油/高油高脂肪的“傷害”。其實細想想就知道這位老人年輕的那個年代,素的比肉的吃的多,糖吃的再多,也有限,因為有的時候不是有錢就能買到。對於那個年代的她們說的多,我們也要保持一箇中立的角度去看,時代不同,對於多的定義也不同。以上這些說的是這位老人的飲食與我們所說的長壽構不成因果關係,再有能活這麼長久的人畢竟鳳毛麟角,這個個例的飲食也並不能作為長壽衡量標準。


再有這位長壽老人說,所謂養生之道,聽聽可以,別太信,這個問題要換個角度來看,對於一個年齡已經到90歲的人來說,什麼道對於她們也都沒有什麼意義了,或許說的更直白一些,連她自己也並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可以到90歲,如果讓她說出長壽的秘訣,其實一點都不現實。另外對於養生之道,也要辯證的看,大多數注重的都在“補”上,而實際上現在人的很多疾病往往源於太過而不是不足,養生也講究均衡,不同人體質的人適用的方式也不同,但均衡多樣適量總沒錯。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過去的人,那個不吃剩飯。剩飯熱三遍,拿肉都不換,也從沒聽說過糖尿病。朝鮮人家家吃演菜,東北也一樣吃,現在磚家淨胡說,到處養生,長壽人沒一個照他說的做,照樣長壽。武則天吃的夠好了,也沒活到一百歲,過去皇帝都吃的好,也沒聽說一個活百歲的,一天淨胡說。一句話心情好,少生氣,想吃啥就吃啥照樣活百歲,我認識一個老婆,兒,女,都過的不好,也沒買房,窮的髒的,還就不死,快九十了,身體還很好。還有一個鄰居億萬富婆,吃的全是新鮮東西,剩飯從不吃。剛五十就死了。專家解釋下。這些事多的去了。請你們多講些養生。淨騙 錢。專家能做到怎麼養生。能活二百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