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去萬全看打棍

過節去萬全看打棍

今天情人節,明天除夕,後天正月初一,我在這裡祝您及您的家人:新年進步,平平安安!開開心心!幸福吉祥!財源滾滾!闔家安康!恭喜發財。這年有人在家過,有人出去旅遊,如出去過節,我建議你去張家口萬全,體現一下冰雪節,那真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我覺得咱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詩寫的就是這裡,現萬全已經披上節日盛裝,萬全準備就續,就等三十晚上吃完餃子就開鑼了,到萬全您必須看萬全打掍。說來“打棍”的興起與張家口歷史上重要的商業地位有著緊密的聯繫。

過節去萬全看打棍

過節去萬全看打棍

打棍是河北省萬全絕無僅有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舞蹈,屬於廣場藝術。張家口在明清時期被稱為“東口”,與“西口”殺虎口相呼應,同為山西商人北上貿易的要道。商業的繁榮發達促使鏢局興盛一時,宋林就是眾多鏢師之一。相傳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專為宣化大同一線護鏢的龍池屯鏢師宋林,將武術中的棍棒技巧與當時萬全的民間社火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新形式的社火表演,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又以棍術社火表演為基礎與地方戲曲融合成為武打戲,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萬全打棍”。“打棍”距今已有143-155年曆史,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包容並蓄,獲得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是深受萬全及周邊地區人民歡迎的地方戲種之一。


過節去萬全看打棍

過節去萬全看打棍

“打棍”最大的特色在於“打”。一般戲曲講究“唱、念、做、打”,其中“打”是將傳統武術舞蹈化,是對生活中格鬥場面的高度藝術提煉。而“打棍”中的“打”是真實的棍術格鬥,是沒有任何修飾和簡化的原始武術動作。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打棍”的特色,那應該說一般戲曲是演員在模仿格鬥,而“打棍”則是武師在唱戲。正因此,從“打棍”誕生之初,其就以真實高效的格鬥技法、緊張刺激的戰鬥場面征服了無數觀眾,也區別於其他戲曲獨樹一幟傳承百餘年。

過節去萬全看打棍

“打棍”使用的棍有三種:一種是穗子棍,棍長五尺左右,棍的上端有鐵環,鐵環上另綴著約有6寸長的一節短棒;另一種叫齊眉棍,棍長按照打棍人的身高而定,取從腳到眉的長度;再一種就是兩根三尺長的短棍,由左右手各持一根。“打棍”的棍種多,棍法也多變,常用的有二龍頭、不見天、三樓腿兒、子春秋、三十二下、霸王奉鼎、五虎、夜叉、纏絲、陰魂棍、杆子棍、勺子棍、七棍、北棍、單棍等近二十種棍法套路。

過節去萬全看打棍

過去,每年正月初一龍池屯村開始打棍,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十六。表演者身穿戲服,雙方將領各帶一隊手下,手持棍、刀、錘等兵器,威風凜凜,在街中心擺開圈子,拉開陣勢,加上鑼鼓伴奏,雙方開始兵對兵、將對將,用多種棍法穿插開打,場面酷似電視熒屏上的武打片,驚險刺激,棍棒碰撞聲噼啪震耳,好不熱鬧。

過節去萬全看打棍

由於“打棍”以棍術格鬥為基礎,適合改編成打棍戲的故事題材有限,加上年久失傳,因此“打棍”流傳下的劇目僅剩五六出,比較精彩、有代表性的為《岳飛大戰金兀朮》、《敬德把關》等。“文革”期間,老一輩的“打棍”藝人與時俱進,將《杜鵑山》、《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改編成打棍戲。雖然因戲劇套路不同的原因改編不成功,但仍然豐富了當時群眾的文化生活。這也足以看出“打棍”在龍池屯人心中的重要位置。


過節去萬全看打棍

在生產隊時期,龍池屯村的“打棍”表演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與第七屯舞龍、梁太莊蹦鼓、新羊屯釣魚並稱“安家堡四大社火”。據村裡長者回憶,因為“打棍”演員威風凜凜、深受社員喜愛,很多年輕人、兒童主動學習“打棍”技巧,各生產隊也會組織表演,甚至在生產隊之間還時常“飆戲”。時至今日,很多當時生產隊的老社員雖已年過花甲,但他們仍能抄起棍子“比劃兩下”也許是常年鍛鍊棍法的緣故,您別看已經是快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下場比劃的時候,身手依然矯健,可不比年輕人差。

過節去萬全看打棍

怎麼樣不錯吧,有去的吱語一聲,老白搭您車,咱萬全過大年去了。

過節去萬全看打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