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得來眉毛都要脫掉了的蝦油小菜

原文:蝦油,買蝦子數斤,同秋油入鍋熬之,起鍋用布瀝出秋油,乃將布包蝦子,同放罐中盛油。

淸 袁枚《隨園食單》小菜單

鮮得來眉毛都要脫掉了的蝦油小菜

蝦油,有人認為是用蝦榨出來的油,其實它是生產蝦製品時浸出來的滷汁,經發酵後製成,是一種調味品。蝦油是我國沿海各地城鄉食用的一種味美價廉的調味品,是我國傳統海產調味品之一。蝦油又稱蝦油露,並非油脂,是用新鮮蝦為原料,經醃漬、發酵、熬煉後製成的一種味道極為鮮美的液體調味料。蝦油是用新鮮蝦為原料,經醃漬、發酵、熬煉後得到的一種味道極為鮮美的汁液。蝦油是勞動人民憑藉豐富的水產和醃製技藝巧加融合而形成的。形成了鹹鮮合一、滋味見長的風味體系。鹹鮮合一把“剛柔相濟”、”文武互補”運用在烹飪製作中講究鹹鮮互補,美味鹹而不澀,鮮而不淡,剛柔融合,增鮮益味。蝦油清香爽口,是鮮味調料中的珍品。可適用於炒、扒,燒、燴、炸、熘等菜餚的調味增鮮,使菜餚的風味別緻,鮮醇爽口。

鮮得來眉毛都要脫掉了的蝦油小菜

蝦油是用鮮蝦為原料,經發酵提取的汁液。亦把用小青鱗魚、三角綺、小雜魚、蚌肉以及魚制罐頭的下腳料加工製成魚醬油、蟶油也稱為蝦油。有人說那不就是魚露嗎?錯!有區別。魚露的主料是魚,蝦油的主料是蝦,這兩種調料的味道是不一樣的。魚露產自福建和廣東潮汕等地,與潮汕菜脯、酸鹹菜並稱“潮汕三寶”,後傳到越南以及其他東亞國家如韓國,現在除福建尤其是福州、潮汕、越南外,其他東南亞國家亦有生產,特別是是泰國產量最高,但質量、味道鹹而不鮮,遠不如越南和潮州。魚露以透明清澈、氣香味濃、不發黑、橙黃色、鹹味輕、棕紅色或琥珀色為上品。如果是呈乳狀渾濁,即屬次品

鮮得來眉毛都要脫掉了的蝦油小菜

魚露,又稱魚醬油,是閩菜(傳統上包括福建和潮汕地區)和東南亞料理中常用的調味料之一。是用小魚為原料,如鯷魚、東南亞的三角魚、小帶魚、馬面魨(馬面魚、橡皮魚、剝皮魚)、淡水魚等,加鹽醃製加上蛋白酶和利用魚體內的有關酶及各種耐鹽細菌發酵,使魚體蛋白質水解,經過曬煉溶化、過濾、再曬煉,去除魚腥味,再過濾(或蒸餾),加熱滅菌而成得到的一種味道極為鮮美的汁液,色澤呈琥珀色,氣味腥臭,味道帶有鹹味和鮮味,一般來講,單一品種的魚製成的魚露,味道比較純正。其中,黑魚、樹葉魚、鯷魚使用較多,圓頭鱙仔魚和尖頭鱙仔魚是肉少而多脂肪的小魚,也經常使用。利用各種小雜魚所制的魚露腥味太重。取不同比例原油、中油、混合,即為各級魚露。魚露共分6級,級別越高,質量越好。

鮮得來眉毛都要脫掉了的蝦油小菜

蝦油是以小蝦為原料製成,氣味清香。我國蝦油,南北方都有,北方主要產於天津市,河北省和遼寧省的一些沿渤海地區。蝦油的製作方法因各地制法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主要的加工原理均相似。烹調應用和醬油相同,具有提鮮、增香、調色的作用,但比醬油營養價值高,且具有更甘甜的鮮,有的地方會當做鹽、味精用。料理範圍包括海鮮、沙律以及其他菜餚的烹煮也常用之。代表菜有潮州的清炒芥藍,錦州特產蝦油小乳瓜(小黃瓜)等,在羊肉類如涮羊肉、大骨湯類、海鮮貝殼類、蔬菜等菜餚中尤為明顯,如韓國泡菜等;也可用作烤肉、烤魚串、烤雞的調味料,用於煎、炒、蒸、燉等多種技法,涼拌菜,炒青菜也加少量,也可兌制鮮湯和用作煮麵條的湯料如鍋邊。民間還常用其醃製雞、鴨、肉類。如蝦油蹄髈、蝦油童子雞,亦可作為蘸料作額外調味之用,例如餃子、麵條、春捲、腸粉、蘿蔔糕、蠔煎、酒炙鱸魚時。在南方的一些城市,不少人用蝦油浸“白斬雞”(或稱“白切雞”),不僅能使其貯存時間較長,而且比“白斬雞”更有風味,別具一格。

鮮得來眉毛都要脫掉了的蝦油小菜

鮮得來眉毛都要脫掉了的蝦油小菜

蝦油是一種有特殊香氣、滋味鮮美的調味品,這裡介紹一下我國福建地區民間傳統制作蝦油的方法。選用新鮮洗淨的小蝦10公斤放在缸口較寬、肚大底小的陶瓷缸中。經日曬夜露兩天後,開始撒鹽攪動,早晚各一次。攪動並醃漬的過程約需1個月左右。整個醃漬過程中的用鹽量為原料量的16-20%。接著便是蝦油的曝曬發酵過程,主要是依靠陽光的曝曬,同時早晚攪動,使缸內成為黑褐色的醬液。當缸中液麵上層出現一層清油時,便可開始熬煉蝦油了。用勺子撇起缸中澄清汁液放入鍋內燒煮,撇出鍋中浮起的泡沫。待鍋中燒沸後,用中火熱煉20-30分鐘。然後離火冷卻,取鍋中澄清汁液經過濾後去除懸浮物,最後裝入乾淨的容器中即可。用於製作蝦油的小蝦出產很有季節性,尤以每年春節前後的產品最佳。此時的小蝦蝦體壯實,尚未帶籽,且雜質少,質量高。而正月過後的小蝦則帶籽產籽,蝦體瘦薄,蝦中時常夾雜小蟹、小海蟲,不僅分揀相當困難,而且影響油質的純度。蝦油的質量一般以色澤暗紅、透明、無雜質、香味濃、口味鮮美為上品。


鮮得來眉毛都要脫掉了的蝦油小菜

蝦油加工季節為每年清明前一個月。加工時將經濟價值較低的各種小雜魚洗淨,除去泥沙雜物。而蝦類,則應在起網前,利用蝦網在海水裡淘洗,除去泥沙,然後倒入筐內運回加工。蝦油的釀造過程,主要是靠陽光曝曬,同時早晚攪動,經日曬夜露,攪動時間愈長,次數愈多,曬熱度愈足,腥味愈少,質量愈好。如遇雨天,醃缸需加蓋。經過以上過程,缸內成為呈濃黑色醬液,上面浮一層清油時,發酵即告結束。


鮮得來眉毛都要脫掉了的蝦油小菜

不過除了傳統蝦油,還真有一種用蝦榨出來的油,在業內也叫蝦油,這種蝦油多用包蝦仁的下腳料,新鮮蝦頭配蔥白、姜、大料、香葉、花椒、小茴香用植物油炸成,其製法:鍋中倒入油,把蔥白,薑片,大料,香葉,花椒,小茴香放入涼油中,用中小火慢慢炒出香味(大約5分鐘左 右)。然後,放入蝦頭,繼續用中小火,慢慢的煸炒。在炒的時候,要用鏟子多按一按蝦頭,以便蝦頭裡面的黃兒 能更好的融入油中。當蝦炒至乾癟,油變深紅色時,將蝦頭及香料濾出,只保留炒好的油。這樣,蝦油就做好了。冷卻後,放入可以密封的玻璃瓶中,放陰涼避光的地方,可以保存至少1個月。炒菜做湯放一些味道極鮮,煸乾的蝦頭,可以配著椒鹽一起吃。


鮮得來眉毛都要脫掉了的蝦油小菜

袁枚是杭州人,也愛吃蝦油,他家鄉把蝦油叫蝦油露,有一道用蝦油做的菜叫蝦油露雞,是江浙一帶的名菜,蝦油雞是必備年菜,必須傳統的蝦油露,泰國魚露代替不了,這肉質滑嫩、帶著淡淡的酒味和海腥味的蝦油雞,曾經是杭州、紹興一帶家家戶戶過年時餐桌上必備的一道菜。蝦油露雞的味道鮮美,有滷菜的特點。蝦油露雞一詞,在上海方言中,通常被念成“花油露雞”。蝦油露雞是用蝦油露來浸雞,但是蝦油露是由魚露雞湯和紹興酒配製而成的,但是江浙一帶並不好魚露。用的是江浙沿海特有的一種特產蝦油露。就是將蝦糟滷調製出帶著鹹味的糟汁。然後將雞湯放進糟汁等混合的蝦油露湯,待冷卻以後。把白水煮熟的雞放入,醃製入味。制怯法是:鍋中放大半鍋水,將整雞放入鍋中。開火,將雞煮熟至筷子可入雞腿處,並不見血絲。雞燒熟後,將整雞取出,唯剩雞湯。在雞湯中,倒入半瓶花雕酒,倒進蝦油露的糟滷。此時,嘗一下雞湯的鹹度,倘若比較鹹,就不用在放鹽。再將其餘的符合自己口味的調料、生薑、少量花椒也放入雞湯中,再將雞湯煮沸。將整雞切塊,一般是對片成兩半。然後待雞湯冷卻後,將雞放入湯中。注意:湯的量應以完全浸沒雞塊為佳。將做好的菜放入冰箱中,冷藏3至5日後,即可食用。蝦油露調配方法為,江浙特產的糟滷汁、黃酒、雞湯的比例為:3:3:4。配好的湯汁,加上生薑、蔥、可以適當的按照口味放自己喜歡的調料。夏天可以適當在加點鹽。不能在放雞精之類人工調味料的破壞原始的味道。湯汁冷卻後,才能夠浸雞。


鮮得來眉毛都要脫掉了的蝦油小菜

袁枚也愛吃蝦油,不過他不吃外面買的蝦油,是自己做的,其方法是買蝦子數斤,同秋油就是好醬油,入鍋用小火熬之煮沸,起鍋用布瀝出蝦油,蝦子乃用將布包上,同放罐中,泡在蝦油裡,此蝦油色澤清而不混,味鮮濃而清香,入口味極鮮美,食後餘味繞口。用此油可制各種蝦油小菜。隨園食單雜素單有蝦油豆腐,取陳蝦油,代清醬炒豆腐。須兩面熯黃。油鍋要熱,用豬油、蔥、椒,味鮮美別一味。現用此蝦油做一款蝦油小菜,取嫩黃瓜一根,當然什麼菜都行,小白菜江豆角均可,黃瓜切片用鹽醃漬,擠幹水份,用蝦油拌之,此菜鹹鮮味美、鹹而不澀,鮮而不淡,蝦油提鮮增香,味道別具一格。


鮮得來眉毛都要脫掉了的蝦油小菜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