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當年10斤大米就能換一大麻袋還備受嫌棄,如今已成頂級國寶

前不久,有關“夏朝和古埃及關係”這樣一個話題被炒得沸沸揚揚,有學者拿出不少“證據”,企圖證明二者同根同源。另有人說,因為缺少確鑿資料做支撐,夏朝有可能根本不存在。這些聽來荒謬的觀點令人瞠目結舌,恐怕多數人看後選擇一笑而過,只當談資罷了。

此物當年10斤大米就能換一大麻袋還備受嫌棄,如今已成頂級國寶

對如今的人們來說,“從無到有”的歷史新發現更像是一份驚喜,最令人惋惜的莫過於那些原本可以完整保留,最終卻因種種原因遭到損毀的文物和典籍。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寶貴遺產“從無到有”卻又無能為力,這無疑更令人遺憾。正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經卷,老實質樸的道士王圓籙輕信了外國人幫忙修道觀的謊言,僅以700兩白銀的絕對“白菜價”賣掉了許多珍貴的文獻和藝術品。結果,如今的大英博物館收藏著約1.37萬件與敦煌相關的歷史文物,我們卻只能看著眼饞。

敦煌經卷的事情並非個例,咱們中國有句俗話:“亂世藏金,盛世藏玉。”天下不太平時,即便是錢也很有可能變得不值錢,而黃金白銀這樣的硬通貨卻是人人都認的,永遠不會失去價值。這樣的觀念也深深地印在了大多數人的腦子裡,歷史上有一樣極其珍貴的寶貝就深受這種觀點戕害,險些從有到無,徹底損毀,這便是明清大庫檔案。

此物當年10斤大米就能換一大麻袋還備受嫌棄,如今已成頂級國寶

明清大庫檔案又被稱為“明清內閣檔案”,清朝時的內閣大庫分為紅本庫(西庫)和實錄表章庫(東庫),是由明朝時的文淵閣和藏書樓改建而成的。這些檔案包括了紅本、史書、奏摺、皇帝的聖訓和詔書等等,還包括各種敕書和表章,可謂是體類龐雜。這些材料被堆藏在庫房中,日積月累,它們的數量變得十分可觀。

內閣檔案曾被多次轉移,宣統年間,檔案被轉交學部,貯於國子監南學和學部大堂後樓;清朝滅亡後,北洋政府決定在國子監成立一個明清歷史博物館,隨著這個博物館被遷至午門,檔案也隨之再次轉移。然而正如我們剛才所說,“亂世黃金盛世玉”,若換成金縷玉衣,恐怕怎麼都不會被損壞;但不過是白紙黑字的檔案就沒這麼好運氣了。

此物當年10斤大米就能換一大麻袋還備受嫌棄,如今已成頂級國寶

從明清時期開始,這些檔案就不怎麼受待見,它們被丟棄在儲存條件很差的庫房中已經頗有損失。眾所周知,明史為清朝所編,其中許多史實遭到刪改,損失慘重。清朝末期,庫房已經裝不下數量龐大的檔案了,加上建築老化,維護費用不低,國庫空虛的朝廷對此更是嫌棄,甚至有官員建議將檔案全部焚燬。光緒年間,數以十萬計的檔案被銷燬,損失不言而喻。

起初,這些紙張看上去不如金銀古董值錢,真正懂得其價值的人不多。中國近代考古學奠基人、當時名滿天下的大學者羅振玉偶然接觸到了這批文物,好奇之下一翻就看到了乾隆徵大小金川時期的奏摺和歷次科舉考試的試卷,當場大吃一驚。他隨即將這些文檔精心打包好,送到當時正在籌建的國子監博物館收藏。眼看這些檔案似乎要在北洋軍閥時期受到保護,誰知博物館遇到了資金問題,遲遲沒能建立。更要命的是,北洋政府的教育部隨後面臨資金危機,他們做出了飲鴆止渴的行為:8000麻袋整整15萬斤內閣檔案以4000銀元的價格被賣到了販子手裡,平均1麻袋只有0.5塊銀元,按照當時的購買力也就能換10斤大米——這價格還不如今天的廢紙賣得價格高呢!

此物當年10斤大米就能換一大麻袋還備受嫌棄,如今已成頂級國寶

其實,民間的小販也不懂得這批檔案的價值,他們以為這些紙張從宮廷流出,裡面或許會夾雜著值錢玩意兒。比如,當時宋代出版的書籍在民間極具收藏價值,價錢被炒得很高,比較珍貴的版本,一頁紙就能賣出1兩黃金的高價。誰知這些“廢紙”裡面並沒有多少能賣出價錢的東西,經過一番翻找後,8000麻袋的檔案被轉手賣給紙店老闆,打算用來重新造紙。

羅振玉聽說後氣得要命,趕緊自掏腰包,以1.2萬塊銀元的價格買回了這些檔案。即便如此,檔案已經出現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後來,羅振玉手頭緊,又以1.6萬塊銀元的價格將檔案讓給了民國時期著名的收藏家李盛鐸。李盛鐸是當時十分顯赫的政要,好在他深知古籍的歷史價值,在他的努力下,明清內閣檔案才開始得到重視,受到了真正的保護。

此物當年10斤大米就能換一大麻袋還備受嫌棄,如今已成頂級國寶

蔣介石敗退臺灣省時,特意將檔案一併帶走。如今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清朝檔案200餘萬件,它們被整理編目,製作膠片,印刷出版,對歷史研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想要研究那段歷史的學者,都要專門跑到臺北查閱。除此之外,仍有相當數目的檔案散落在世界各處,但比起敦煌經卷,這樣的結果已經算是相當不錯了。如今,當年被當成廢紙來賣的明清大庫檔案,已然與敦煌遺書、殷墟甲骨、居延漢簡一併成為我國四大文化遺產,堪稱無價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