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滅亡了西周,卻救了司馬遷一命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大家應該是耳熟能詳,周幽王色令智昏,他任用奸佞,寵信美人褒姒,褒姒不愛笑,為博美人一笑,點燃烽火臺的烽火,當諸侯們發動援軍前來勤王后,站在高臺上告訴大家:“不好意思親,我是開玩笑的。”此時引得褒姒大笑,而周幽王因此甚是開心,在場的眾諸侯心裡一萬隻草泥馬飛過,憤恨離去。經過多次對諸侯的“捉弄”,諸侯們沒有人願意來救駕了,當犬戎真的攻過來的時候,周幽王兵敗被殺,西周滅亡。

烽火戲諸侯滅亡了西周,卻救了司馬遷一命

然而,烽火戲諸侯是被人編纂出來的,篡改歷史的人就是司馬遷。古代沒有汽車,你就算看到烽火想要趕來鎬京肯定要騎馬,不光諸侯自己要趕來,還必須整備軍隊,帶軍隊來勤王吧,你離的近的也至少要花幾天吧,離的遠的就來的更慢了,離鎬京遠近不一,諸侯們也不可能同時到達,而且我也不覺得把勤王的諸侯軍隊騙過來有什麼好笑的?如果這樣褒姒就能開懷大笑,那褒姒的笑點也太奇怪了。

在周幽王之前有夏桀與之妹喜,紂王與之妲己的故事,他們三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男人的本性,好色。他們寵信美人,實行暴政,最終導致江山易手,夏桀和紂王固然暴虐,但他們兩個只是和自己的美人麼麼噠,夏桀和紂王也沒有隨意調動軍隊,為其玩樂,如果烽火戲諸侯是真實存在的,那周幽王還不如夏桀和紂王。況且在離西周更早的史料裡竹書紀年呀諸如此類都沒有記錄這件事,反而到了幾百年後的西漢在司馬遷手裡,這個故事變成了現實,被太史公大書特書,所以可以肯定烽火戲諸侯是假的,是太史公編撰的。

烽火戲諸侯滅亡了西周,卻救了司馬遷一命

歷史最重要的是什麼呢?阿彬認為,把文明傳於後世,告訴後世使其能“以史為鑑”,唐太宗李世民不就說過嗎?:“以史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是需要真實的,真實的歷史才能發揮他最大的作用。一向彪炳公正在自己臨終父親面前發誓要報效朝廷,司馬遷對臨終的父親發誓道:“我雖不聰敏,請容許我把您已記錄編排過的有關過去的傳聞,完整地書寫出來,絕不敢有缺漏。”這樣一位賢者為何會編撰一個故事欺騙我們呢?

唉,這就是社會,這就是現實。沒有人願意活得卑微,以今論古,英雄也會為五斗米而折腰,我們現在的社會已經進步了很多,但仍然有很多不公、很多無奈,更不要說在2000年前的西漢了,那是一個君權神授的時代,也是一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時代。父親死後,司馬遷當上了太史令,這時候皇帝是誰?是北域匈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你別以為雄主就是完美的,事實證明偉大的皇帝脾氣都不好,雄主的臣子可不好當。

烽火戲諸侯滅亡了西周,卻救了司馬遷一命


公元前96年,李廣之孫李陵打匈奴的時候沒打過投降了匈奴。漢武帝因此非常惱火,司馬遷你安心當個吃瓜群眾就好了非要吹牛逼,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陛下。”司馬遷說的對嗎?他講的是事實,但有時候不能瞎說大實話。

漢武帝聽了大怒,認為司馬遷包庇李陵辯護,便把司馬遷下了監獄,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忍受了各種酷刑,三年後他忍辱負重,為了保全性命,被割了“弟弟”。這雖然說很是屈辱但是史記未完成,怎麼可以輕易棄世?這才有了烽火戲諸侯,為什麼呢?歷史上的周幽王真正亡國是因為他寵愛褒姒,故想廢掉申後和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的兒子,因此遭到申侯記恨,聯合犬戎殺入鎬京的,周幽王“廢長立幼”失信於諸侯,才因此亡國。

這不正應了漢武帝的經歷嗎?漢景帝廢黜皇后薄皇后。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夏四月乙巳日,王娡被立為皇后,同月丁巳日,王娡的兒子劉徹被立為太子,漢景帝死後劉徹登基。太史公已經遭受了宮刑,他此時更懂帝王心了,你把周幽王的真實情況挑明瞭說,那不是就在影射陛下嗎?不就是說漢武帝得位不正,西漢將亡嗎?他哪還敢這麼幹?周幽王也不是什麼好人,就讓他背鍋吧,所以有了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滅亡了西周,卻救了司馬遷一命

這也是太史公的高明之處吧,如果不是這樣,那也許今天就不會有《史記》了。

求關注o(* ̄︶ ̄*)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