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成為領袖,要麼成為專家:從IBM裁老員工說起

要麼成為領袖,要麼成為專家:從IBM裁老員工說起

導讀:

一、是從員工個人角度,如何避免成為潛在的“裁員”對象;

二、是從企業角度,在人才管理方面,應避免引進什麼樣的人,以及組織可以在培養“專家”方面下什麼功夫。

“人才”從“新兵”到“精兵”再到“老兵”這一過程,需說明的,這裡提到的“老兵”,並不是單一的“資歷老”之意,而是指那種心態上的“老兵”,站在自己的功勞簿上不思進取吃老本,用文中的話來說就是“表面上看有十年的經驗,其實是一個經驗用了十年”的這種人。

新兵→精兵→老兵

2013年IBM裁員,尤其是拿老員工動刀,鬧得紛紛揚揚。網上有人發帖子,說是在IBM辛辛苦苦十幾年,把整個青春都奉獻了,說被砍掉就砍掉。不勝唏噓中,IBM無非是給“薄情寡義”的清單又增加了一個公司。而作為職業人,則需要認識到——

  • 資歷老並不是優勢,
  • 如果不能把這資歷在管理上演變為領袖、
  • 在專業上上升為專家的話。

職業人剛起步的時候,是新兵,他的薪酬往往超過他的貢獻;幾年後,工作上了手,年富力強、獨當一面,是精兵,他的貢獻就超過他的薪酬;再做些年,工作很上手,但也逐漸失去了新鮮感,銳氣越來越少,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心態逐漸抬頭,精兵就做成了老兵,他的貢獻就低於薪酬,成為下一輪裁員的目標。

雖說很殘酷,但也很必然。

對個人,避免“老兵”階段做點啥?

從新兵做成精兵,這是大家的目標;從精兵做成老兵,恐怕沒有一個人願意。那如何避免這種老兵階段呢?這就需要

在管理上轉型為領袖,在專業上上升為專家,以使自己的貢獻與薪酬匹配。

兩者兼具最好,但至少得有一個。只有這樣,才能在更多人身上覆制自己的成功,給公司更大的貢獻。而要完成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學習、觀摩和思考,而這正是很多久居職場的人所欠缺的。

先說領導力

都說領導力不能教,但可以學。對提高領導力來說,再沒有比職場上的觀摩、學習、思考更有效的辦法了。領袖到處都有,就看你留意到了沒有。

職場多年,司空見慣,尤其是技術背景的人,容易輕視溝通、激勵、領導技巧的價值,卻忘了這些正是領導能力的重要組成。我在硅谷十年間,見到很多老博士,他們打心眼裡就瞧不起這些領導技能,認為是花拳繡腿、耍嘴皮子。這些人雖然跟著些非常優秀的領袖,卻沒有學到多少領導能力,錯過了成為領袖的機會。

再說專家

只會幹活不能算專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頂多算個匠人。能從日常工作中的“形而下”上升到流程、系統、人員層面的“形而上”,才能算是專家。這離不開實踐,更離不開思考。找準方向,深耕精做,勤思考、善總結,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成為專家。

那硅谷有些老博士,幹了一輩子,鑽得不謂不深,為什麼還不是專家?那是因為沒有思考、總結,沒有從“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或者說,進是進去了,但出不來,只能繼續停留在“匠人”層面。

這就好理解為什麼有些四五十歲的職業人,在外資企業半輩子,卻突然發現自己不尷不尬,處於被淘汰的邊緣:他們既沒有過渡為領袖,領導團隊出成績;也沒有上升為專家,在專業領域影響更多的人。於是他們的價格就高於價值,從此走上下坡路。

對企業,人才管理關注啥?

對於專家,我有個簡單的三段論,與大家共享:

(1)系統學過,而且學到最好;

(2)系統做過,而且做到最好;

(3)系統提高總結過,從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

系統學過,可以是大學裡系統地學,也可以是接受系統的認證;系統做過,主要是在建制完善的公司做過——有些人在管理粗放的公司一直做些低層次的事,那種經歷其實沒多少價值。

經常聽人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長。不過看看他是怎麼走的就知道了:早晨從橋東走到橋西,晚上從橋西走到橋東。表面上看有十年的經驗,其實是一個經驗用了十年。

而我們的人才問題呢,在我看來,主要是兩個“三無”問題:企業裡的“三無管理層”和學校裡的“三無教授”,他們都是沒能成為專家的代表。

“三無管理層”沒系統學過、沒系統做過,當然也沒有系統提高總結過,卻隨著企業的發展晉升到管理層,需要指導員工和團隊的時候就抓瞎了。而學校裡的

“三無教授”呢,沒有系統學過、當然也沒有系統做過,自然談不上系統提高總結,難怪培養出的學生我們企業不喜歡招聘了。

要麼成為領袖,要麼成為專家:從IBM裁老員工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