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作業設計要講究“色香味”

數學教學離不開練習,掌握數學知識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學生在練習中去發現,在發現中去感悟。而作業的設計,只有講究“廚藝”技巧,才能設計出形式多樣、層次分明、富有新意且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情緒的豐盛“佳餚”——練習題。

“色”——設計特色型作業,提倡學生在“樂”中做。傳統數學教學,一般是教師設計好習題讓學生去完成,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為此,我們可以試著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設計一些特色作業,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如:單週引導學生寫數學週記,記錄在生活中發現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雙週指導學生辦單元整理小報,用數學手抄報的形式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整理,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另外也可以設置“數學思維訓練小報”“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小報”等形式多樣的特色作業。這種充滿個性的數學特色作業給學生帶來的不再是“題海”大戰後的疲倦、厭煩,而是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到發現、創造的成功喜悅。

“香”——設計彈性化作業,鼓勵學生在“選”中做。傳統教學的“一刀切”做法往往無法顧及各層次學生的認知要求。作業難度適中、新穎而有層次的習題會刺激學生表現出較強的主動性,信心百倍地去完成作業。為此,我們可以精心設計“超市”型作業:A類為基本題,緊扣當天所學的內容,主要目的是用來鞏固新知;B類是基礎題,是針對一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布置的,有利於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C類是拓展題,這種題目有一定的難度,主要是針對基礎好的學生設計的,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在“作業超市”裡,學生可自主選擇類型,也可以各種類型自由搭配,做到因人而異,各取所需。不同水平的學生自主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訓練、發展。

“味”——設計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在“玩”中做。要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設計練習題,使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富有趣味性,讓作業本身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吸引力。如:可以適當穿插一些富有生活味、兒童化的圖式,學生看到作業的第一眼不覺得煩,而是一看作業的內容就躍躍欲試。教師也可以變換題意的描述,如把簡單的計算題描述成“巧奪紅旗”“攀登山峰”等學生喜歡的形式,把“應用題”改為“生活五彩圖”,激發學生在“樂”中做。

“自”——設計個性化作業,激發學生在“造”中做。傳統教學中,都是教師設計好習題讓學生完成,實踐證明,學生對自己設計出的習題更感興趣,練習也更投入、主動。我們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讓學生當一回作業的“導演”,自己設計,自己控制,自己安排,自己參與評價。學生在這個自由的空間裡各盡所能,各展所思,興趣濃厚。如,在教學“圖形的拼組”之後,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些作業題。有的學生畫出所學的圖形,有的將學的圖形剪下來,貼成不同的圖案,等等。又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節課之後,教師讓學生準備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新課之後學生自己可以拿著人民幣與同學玩等同兌換遊戲,還可以自己設計模擬超市讓學生買東西。

“全”——設計綜合性作業,引導學生在“作”中做。課堂教學中,教師已經注意到了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但是,同樣作為學習重要環節的作業,教師卻往往不注意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多種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也很少想到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思考的結果,最終導致作業只是師生之間淺薄的文本符號的往來。因此,教師要設計形式多樣、多元化的作業,如口頭作業、數學手抄報、數學剪報、調查報告、寫數學日記等,這樣學生做起來才會樂此不疲。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課後,可佈置這樣一道課外作業:

做一做:用蘿蔔或泥巴做一個長方體;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說一說:向家長說一說長方體有哪些特徵;塗一塗:在它的外表塗上不同顏色;記一記:寫一篇數學日記,記下自己的所想、所做、所問、所悟……

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做、找、說、塗、記,對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表面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像這樣跨學科,富有實踐性、生活性的作業,改變了傳統書面作業的單一模式,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強化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使學生的素質得到了更全面的發展。

(作者:陳華忠,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學)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19日第9版 版名:課程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