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緩雅緻的南音響起,彷彿穿越回到中國古代


南音響起來,就聽到古中國了,悠久、緩慢、雅緻、多情。南音的音色彷彿古畫,昏昏黃黃中浮現了枯藤老樹昏鴉,浮現了紅酥手黃藤酒,浮現了藍田日暖玉生煙,奈何每一個音都是滑向消逝的,有來由喚醒的記憶沒來由地去了,悵惘那“記憶”來自何方,分明是一種想象。南音的主樂器琵琶為曲頸的南琶,彈奏時橫抱。南音琵琶在形制、音色、記譜法、演奏方式等方面都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古樂遺風。攝影:平深

南音由“指”、“譜”、“套”三大部分組成。“指”是有詞、有譜、有琵琶彈奏法的較為完整的套曲,也稱“指套”。“譜”則專供演奏,沒有唱詞,多與四季景色、花鳥魚蟲等有關。“曲”即“散曲”,專為歌唱。圖:泉州南音樂團副團長曾家陽的琵琶演奏技藝超群。出身南音世家的他從事這一行三十餘載,門生數百。攝影:平深

南音的樂器都有來歷。和人們熟悉的豎抱琵琶不同,南音的主樂器琵琶為曲頸的南琶,彈 奏時橫抱,如《韓熙載夜宴圖》中的描畫。圖:將一隻普通的竹管制成聲音悠揚的南音洞簫,需歷經校直、打磨、切口、開孔、調音等多個步驟,所需工具並不複雜,但需要制簫人極大的耐心。攝影:平深


2009年,南音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因為南音的演唱必須用正宗“泉音”,所以它沒有像崑曲、古琴那樣迅疾受到追捧,成為一種文化標籤。語言似乎築起了屏障,也好像充當了圍牆,使得南音在閩南語文化圈不溫不火地繼續傳播。圖:杜志陽在泉州古玩街附近開了一家名為“御音齋”的樂器店,主營自己做的洞簫,兼售其他南音樂器。在他心裡,簫是有靈性的,要通過他的手來獲得新生。攝影:平深

唐詩宋詞元曲的記憶,對詩詞曲裡的那個古中國的記憶。慶幸有南音、有泉州,有了南音和泉州的保存,在宋亡、明亡之後,還有華夏。圖:泉州南音旋律纏綿深沉,曲詞古樸曼妙,有著自成體系的工乂譜,有別於全國通行的工尺譜,其五個基本音及其變化音蘊含著歷史悠久的古代樂學理論。攝影:平深

泉州晉江陳埭民族南音社社長丁培堅和絃友們在丁氏宗祠前演奏南音古樂。陳埭丁氏族人為回民,遠祖由阿拉伯沿海上絲路往泉州經商,元明之亂時至此定居,歷代痴迷泉州南音。攝影:平深


蔡雅藝現供職於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南音研究中心,她每週回泉州一次,免費教習南音。她和先生致力南音推廣,讓這種古老的音樂出現在更多現代人的生活中。攝影:平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