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傳統手工藝——民間古法造紙,數千年的傳承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雖然如今的造紙術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那種古法造紙術依然在民間流傳著。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的世界自然遺產地的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腹地堯古布依族村,至今仍然保留著數百年的古老傳統手工造紙作坊工藝。圖為製作好的成品紙張。

中國二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日月年輪的轉動而消失,依然能讓現代人能夠感受流傳千年的古老造紙術。古法造紙總體可分五個步驟: 1、斬竹漂塘;2、煮楻足火;3、蕩料入簾;4、覆簾壓紙; 5、透火焙乾。圖為農民採用傳統工藝造紙,用黃牛拉著碾盤,碾壓浸泡熟的造紙原料毛竹。

斬竹漂塘:所謂“殺青”是指斬竹做原料而得名,竹材是古代造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竹材以將生枝葉的新生竹為佳。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後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5到7尺長,然後就地開挖水塘,將截斷的竹子在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時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材軟化。圖為雲陽縣泥溪鄉,農民採用傳統造紙工藝在舀紙。


煮楻足火:《天工開物》中制竹紙的第2個步驟是將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8個晝夜,經過鹼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然後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內漂洗,然後再放進鍋裡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覆進行十幾天。經過反覆蒸煮、漂洗,竹子的纖維逐漸分解。圖為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苗族同胞正在製作傳統古法造紙,在村裡無論老幼,幾乎人人都會古法造紙。

蕩料入簾: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裡用力舂成泥面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裡面。然後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紙膜。用純天然植物原料做的催化劑來控制紙纖維懸浮液的濃度。抄紙工匠重複著舀水、抬起竹簾等動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達20公斤,非常費力。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太重紙又會嫌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覆簾壓紙: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小心地移開竹簾,這層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手工造紙每日每個工匠平均只能做300到500張紙。圖為貴州貞豐古法造紙。抄紙是漢子才能乾的活,需要體力也需要耐心。


透火焙乾:焙乾紙張的夾巷是兩道土磚砌成的磚牆,磚塊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然後將將一張張溼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乾燥,乾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圖為貴州省岑鞏縣白水村一村民在製作火紙。

圖為湖南隆回縣灘頭鎮民間流傳的一種古法造紙技術,以當地小滿節氣時的楠竹為原料,經過破料、扎料下凼、泡料、煮料、洗料、曬白、踩料、撈紙、榨乾、焙紙等十多道古法程序變成紙,這一手工紙又稱“土紙”。

從採料備料算起,手工造紙的完整週期有一個多月,包括浸泡樹皮、石灰醃製、堆料發酵、蒸煮、攤曬、日光漂白、洗料切料、打漿、抄紙、焙乾等大大小小共計72道工序,除了個別工序如打漿以電動打漿機代替人力石臼之外,一切都與古法無異。抄紙是72道工序當中最顯眼的一道。


在我國民間,各地古樸的村民們還完整地保留著我們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圖為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苗族婦女正在製作傳統古法造紙。

在我國民間,各地古樸的村民們還完整地保留著我們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圖為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苗族女子在大巖腳造紙作坊內晾曬花草紙。

在我國民間,各地古樸的村民們還完整地保留著我們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圖為貴州丹寨,丹寨苗族古法造紙彩色花草紙工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