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瑜《廬山戀》開始,這節目展示的是個體與時代關聯

文 | 栗子

2018年是改革開放的第40年,電影以它獨特的方式見證著、記錄著這四十年中國社會的變化,在時代之下,電影與所有藝術一樣,表達著這個時代的心理。

四十週年是一個契機,一個作為電影人憶古思今的契機,這便是電影頻道即將開播的《今日影評·鴻論》誕生的意義。

從張瑜《廬山戀》開始,這節目展示的是個體與時代關聯

對於喜愛的電影的朋友們來說,《今日影評》這個節目並不陌生,從2016年開播以來一直備受電影人和電影愛好者的喜愛,更是在這檔節目之上衍生出了口碑極佳的《今日影評·表演者言》系列,而這次的《今日影評·鴻論》立足於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採訪了十位見證了這四十年裡中國電影發展的電影人,從每一個個體身上,尋找電影與時代的關係,追溯時代洪流中影像的滄海一粟。

《今日影評·鴻論》的視角出發點是清華大學教授、知名文藝評論家尹鴻,曾發表與電影相關的學術論文近300篇。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到《今日影評·鴻論》的用心之處,電影頻道以學者特有的強大知識儲備和解讀能力進行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文化切入,我相信每一個看節目的人都可以被學者特有的語言所吸引,被他們探討的內容所感動。

作為一個有幸提前觀片的觀眾,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今日影評·鴻論》帶給我的啟發。

《今日影評·鴻論》的第一期,學者尹鴻在開篇說:電影成為這一時期(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精神火炬,大家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光明。與這一期的主題輝映。

在這期節目中,尹鴻特意提到了嘉賓張瑜主演的四部影評《廬山戀》、《巴山夜雨》、《知音》和《小街》,這四部電影讓她成為中國電影史的第一位在一年內獲得四連冠的演員(金雞獎、百花獎、文匯獎、政府獎),那一年是1980年,改革開放的第二年。主持人用了一個成語形容這個時期,初暖乍寒。這四部電影對於那一代人來說無疑就是那一陣春風,是從電影行業吹來的思想解放的春風。

《廬山戀》裡張瑜飾演了一個敢於主動追求愛情的女孩,周筠。

從張瑜《廬山戀》開始,這節目展示的是個體與時代關聯

在那個還遵守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那個人們普遍還穿著工裝藍和軍裝綠的年代,這樣打扮漂亮、追求愛情的女性形象無疑是對觀眾的衝擊。

從張瑜《廬山戀》開始,這節目展示的是個體與時代關聯

它啟發了觀眾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思考追求美,追求自由地戀愛。

這幾部電影裡張瑜最喜歡的事《小街》,她在《小街》中飾演了一個正在發育卻被大時代影響,去裹胸、剪短髮、裝男孩子的角色。

從張瑜《廬山戀》開始,這節目展示的是個體與時代關聯

時隔多年,張瑜再提到這個角色還是有些哽咽,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她特別明白那種被大時代裹挾,不得不違背自己生理屬性,追求男性形象的自卑的女孩。女孩這種自卑的根源並不是美醜的概念,實則是在當時普遍存在的女性對於自身性別的不認可。

但在今天,我們的女性開始維護自己的權利,越來越多的女性甚至男性瞭解女權主義,不斷地提及平權。所以可能在今天這種對於自己性別不能被認可的痛苦我們少有經歷,但在那個年代,這是一種常態。所以這樣的一部電影,所表達的不止是藝術,還是那個時代對於自身的反思。

關於這兩部電影探討,只是《今日影評·鴻論》的一小部分。但是在這一小部分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意義,看到電影是怎樣照進現實的,而時代又是怎樣影響著電影。

《今日影評》開播兩年來,除日常節目外一直沒有停止以特別節目的形式做新的內容探索,而《今日影評·鴻論》從製作和策劃上都更加精緻與人文,可見欄目組不懈的努力。在這16分鐘裡,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風雲變遷,看到的是時代與電影的親密,看到那個時代的人是怎樣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光明的。

個體與時代,個體與電影,電影與時代。

這就是《今日影評·鴻論》的意義,也是鴻論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