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以綠色消費推動綠色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6項重點任務,指出要“倡導推廣綠色消費”。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成效顯著。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是系統工程,綠水青山源自於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當前,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只有改變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和不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逐漸實現綠色生產和消費,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構建起生態文明體系。

1 綠色消費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

隨著經濟不斷髮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強烈。美好生活既意味著提供滿足個人衣食住行的私人產品,也包含空氣、水等生態環境公共產品。生態環境產品具有公共屬性,而私人使用和消費往往會導致外部不經濟性,降低生態和環境這類公共產品供給的有效性。通過降低私人產品的外部不經濟性可以大大緩解二者之間的矛盾,通過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改變減少對環境的損害,提高生態環境產品的質量。

經濟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被動承受者,同時也會由於自身的消費活動對環境造成各種影響。長期以來,我們對環境問題的認知多侷限於生產領域,認為是生產活動造成了各種環境汙染和生態退化,消費者是環境的承擔者和受害者,這一認知的侷限性導致各種消費行為造成的環境影響被忽視或低估。消費活動產生的汙染數量大而且範圍廣泛,如果不充分認識,生態文明的建設就存在侷限性。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這就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所謂綠色消費,是指各種產品的使用和消費盡可能地減少其對環境產生的各種不利影響,其中包括綠色產品的購買,也包括在各種產品物流、使用的過程中和廢棄階段,實現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儘管衣食住行中各種消費品的使用性能和屬性差別巨大,減少其環境影響的環節和關鍵點也各不相同,但是綠色消費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消費行為對環境和生態造成的各種不利影響。

改革開放40年來,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消費領域對環境的影響也日益凸顯。總體來看,我國現有的消費模式還與綠色消費存在著很大差距:過度消費和不適當消費方式造成的巨大浪費、消費觀念的滯後以及產品本身的不綠色造成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倡導推廣綠色消費是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的必然,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 通過綠色消費促進綠色生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認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鉅性,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消費造成的。生產是為了消費,消費反過來促進生產,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緊密相連。隨著美麗中國建設進程的加快,消費的需求總量和個人的消費強度都必然有所增加。我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宗旨在於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各種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達到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目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主要手段,就是為了擴大有效供給,更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綠色消費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目前,公眾已經開始逐漸形成綠色消費的習慣。然而,市場上綠色產品品種少、價格高等問題嚴重製約著綠色消費,擴大綠色產品供給是對供給側生產端提出的最直接要求。只有擴大綠色產品的供給、降低綠色產品的價格,才能有效推動綠色消費的普及,促進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綠色消費不僅僅是消費者的責任,也對供給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供給側更好地滿足綠色消費的需求。

消費增長的過程必然伴隨各種廢棄物種類和數量的不斷增加,如何從供給源頭減少汙染和浪費已經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從供給側也就是生產端的綠色設計開始,就要考慮廢棄物的減量化和最小化,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是社會成本最小的方式。同時,綠色消費要求實現最終廢棄物最大限度回到生產領域,實現再利用和再循環,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國的逆向物流體系仍不完善,資源再利用產業仍未形成規模,導致許多廢棄物無法得到有效的再次利用,亟須出臺相關舉措,加快循環經濟發展。要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3 以政策激勵加速綠色消費轉化

綠色消費始於消費者的意識和覺悟,沒有消費者自身改變的能動性,就不會有綠色消費的轉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消費領域的綠色化進程不斷加快,從部門管理逐漸轉向功能管理,消費者的環境意識也得到有效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意識到自身的消費行為與環境密切相關。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轉化過程是逐步的、長期的,更是不斷漸進持續改進的過程。

綠色消費意識的提升增大了綠色行為改變的可能性,而真正實現轉化需要降低綠色消費的成本。降低綠色消費成本的基本前提是擴大綠色生產的規模,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的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建設五大體系,其中之一——“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就明確闡明瞭綠色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相互關係。綠色生產不僅可以降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環境負面影響,而且以產業生態化為契機,沿著產品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預防性減少或消除消費過程中的汙染影響。同時,建立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倒逼和引導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並要求加快構建“約束和激勵並舉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一方面,政府應通過完善產品環境標準,提高其市場準入門檻,讓環境影響大的產品強制退市,從生產領域源頭減少消費的環境影響;加強綠色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注重中長期效益,為企業的綠色研發提供堅實的平臺,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政府運用稅收減免、補貼以及綠色金融等多種經濟手段,撬動市場,扶持綠色產業壯大,提升綠色產業競爭力,降低綠色產品的實際溢價水平,讓更多的消費者買得起、用得起綠色產品。

2017年,中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高達58.8%,綠色消費轉型將成為綠色經濟轉型的強大推動力。綠色消費促進綠色生產,逐漸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可持續發展不可逾越的環節。以綠色消費為切入點,培養綠色消費理念、形成綠色生活方式與廣大人民群眾密切相關,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路徑,有助於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作者:李巖,系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