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新星集體崛起 澳大利亞男子網球終迎復興?

沒落已久的澳大利亞男子網壇正在重振旗鼓。

本週(10月22日-28日)發佈的最新一期ATP世界排名上,澳大利亞有四位球員進入前40名,分別是排名第31位的亞歷克斯·德米納爾(Alex De Minaur)、第36位的約翰·米爾曼(John Millman)、第38位的尼克·克耶高斯(Nick Kyrgios)以及第39位的馬修·艾伯登(Matt Ebden)。

儘管球員排名不高,缺乏頂尖選手,但距離上一次多達四名澳大利亞球員同時躋身前40位,已經相隔17年的時間。

從世界排名前100位的球員看,目前,只有法國、西班牙和美國的數量多於澳大利亞。

“現在就是黃金時代,當我們有很多年輕球員一起冒頭,”澳大利亞籍知名網球教練羅傑·拉希德(Roger Rasheed) 說道,他曾受僱於特松加、孟菲爾斯和休伊特等球手。

回看過往,澳大利亞網球曾有一段輝煌歷史。

1950至1967年間,這個國家曾誕生18位大滿貫男子選手,他們為澳大利亞帶來77座單打冠軍和15座戴維斯盃冠軍。此外,大滿貫女子選手有4位,獲得42座單打冠軍和7座聯合會杯冠軍。當時,美澳兩國長期站在世界網壇的頂峰。

羅德·拉沃爾、約翰·紐康比和肯·羅斯維爾,是男子網壇澳大利亞時代的代表性人物。

生於1938年的羅德·拉沃爾,是澳大利亞網壇的絕對頭牌——全世界迄今,僅有7名男子球手能夠包攬同一賽季的男子四大滿貫冠軍,其中,只有羅德·拉沃爾做到兩次,分別是在1962年和1969年。1964至1970年,他曾雄踞世界排名第一長達7年。

实力新星集体崛起 澳大利亚男子网球终迎复兴?

然而,在1970年以後,隨著網球的職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澳洲網球的發展變得愈發艱難。

一份來自澳大利亞網協的統計顯示,1960年代繁榮時期前後,不少房屋後院都有一片私人網球場,好一點的是草地,差一點的是沙地,即便在郊區同樣是如此。但30年後,孩子們逐漸遠離球場,網協開始不再對網球場的覆蓋率進行統計。

澳大利亞前戴維斯盃隊長約翰·亞歷山大曾表示,過去數十年,網球在澳大利亞的整體衰退嚴重,後院的網球場被游泳池所取代。

此外,網球還成了澳洲經濟發展的犧牲品,不少場地被用於蓋樓,僅有部分公共網球場館被保存下來,但缺少改造和翻新,導致利用率逐漸降低。

沉寂時期,澳大利亞曾在聯合會杯一直處於第10名左右,無法成為頂級球隊。戴維斯盃的排名更是糟糕,甚至跌至20名開外,曾經的王牌戰隊與意大利、南非和烏克蘭等二流球隊為伍。

與此同時,澳洲球迷在網壇偶像方面出現一段真空期。直至“澳洲野兔”休伊特出現,他才獨自支撐起澳大利亞男網的希望。

实力新星集体崛起 澳大利亚男子网球终迎复兴?

1990年代末,休伊特以入圍澳網正賽籤表史上最年輕資格賽球員的身份,開啟職業生涯。

在賽場馳騁近20年,休伊特獲得30個單打冠軍頭銜,其中包括兩個大滿貫、兩個年終總決賽和兩個大師賽桂冠,兩次獲得年終第一,職業生涯615勝261負,並兩次幫助澳大利亞贏得戴維斯盃冠軍。

從本世紀初一直將澳洲網球大旗挑在肩上,休伊特曾忍不住大發牢騷。他認為,導致澳大利亞網球整體沒落的原因在於管理者。

“我們的網球管理部門總是說得好聽,但從未將承諾付諸現實,”他甚至點名批評時任澳大利亞網協主席羅夫·波拉德,“當初協會管理層剛剛上臺時,人們給予很多希望。可是,你會發現他們其實什麼都沒有做。”

在休伊特之後,澳大利亞天才少年托米奇曾贏得澳網和美網的青少年組冠軍,2016年一度闖入世界排名前20位。但受困於從青少年到成年組賽事的轉變,近年來,他的表現未能達到預期。

2010年4月,來自悉尼的律師斯蒂芬·漢利擊敗眾多對手,成為新一任的澳大利亞網協主席,網協內部進行改組,網球發展亦面臨整頓。

近幾年,澳大利亞正在完善龐大的網球體系,除了澳網、WTA和ATP巡迴賽等頂級賽事之外,國內聯賽、校際比賽和俱樂部賽事逐漸增多。此外,青少年培養體系建立,在“學校網球”條目下,分為幼兒園、小學、中學以及地區網球等培養層級。

“小朋友在5歲之前就可以接觸網球,”斯蒂芬·漢利解釋道,“在這一階段接受網球訓練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好處,包括跑步、跳躍、投擲等。即使未來他們不成為職業球員,這些訓練也能讓他們受益。”

對於成績優秀且有意成為職業選手的小球員,澳大利亞網協會為其尋找合適的教練,從教練、場地到去往世界各地比賽的費用全部由協會支付。

重塑發展體系是澳大利亞網球復甦的基礎,如今,四名年輕球員進入世界前40位是進步的明顯跡象,這些潛力新星有望更進一步,衝擊更高的排名。

实力新星集体崛起 澳大利亚男子网球终迎复兴?

目前,作為澳大利亞男網世界排名最高的選手,年僅19歲的亞歷克斯·德米納爾表現不俗,被視為“澳洲野兔”接班人。

2017年澳網,憑藉外卡入圍正賽的德米納爾曾首次出戰大滿貫正賽就取勝。世界排名333位的他,由此成為2014年美網的博爾納·丘裡奇後,又一位在大滿貫男單正賽取勝的17歲新星。

轉戰職業賽場後,2018賽季,德米納爾分別在悉尼站和華盛頓站奪得兩個巡迴賽亞軍。今年中國賽季,德米納爾在深圳站愈戰愈勇,一度闖入四強。年初,休伊特曾表示非常看好這位小將。

更重要的是,相較於克耶高斯和托米奇這兩位脾氣暴躁的本土球員,德米納爾被視為澳大利亞球員的一股清流,不會摔拍和情緒失控,而是一個“好青年”的形象,有望帶領澳洲軍團走向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