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安:鄉村電商站點的前世今生與後續運營

魏延安:乡村电商站点的前世今生与后续运营

魏延安:乡村电商站点的前世今生与后续运营

在農村電商最紅火的2016年,我曾經在一個村看到過四個不同電商平臺的運營站點扎堆在村中心十字的場景,心裡不禁暗暗打鼓,一個村能撐得起嗎?因為,農村地域廣闊,人口密度比較低,運營成本和效率是個問題。到2016年後,農村電商站點的建設熱度已經明顯下降,有一些甚至撤出。

但是基於電商扶貧的需要,農村電商站點作為農村新公共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新建步伐依然會繼續,而且會有項目支持,而已有的鄉村電商站點按政策還需繼續運營,但如何可持續,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實問題,特別是支持項目結束以後。

說起農村電商站點的建立,就不得不追溯到2013年。那時的浙江遂昌縣,農產品上行已經率先突破了一個億,農村人網購積極性明顯增加,在沒有電商服務網點的情況下,已經出現了代淘一族,代購貨、代付款、代收貨。發現這一需求後,趕街網應運而生,很快在鎮村建立站點,並配套在縣上建立運營中心,這一架構成為後來電商下鄉的基本參照模板。

但遺憾的是,各大平臺對趕街模式的模仿忽略了一個重要現實,就是浙江遂昌的農村電商是先有上行,後有下行。這一個順序上的顛倒帶來一個現實問題,就是電商下鄉容易失去道德上的立足點,就像一個教授所批評的,農村電商不能只讓農民買而不幫農民賣。面對批評,當然可以解釋說,上行的問題比較複雜,需要慢慢來,但效果並不好。

在農村電商站點的具體設置上,初期好多是搭載在農村原有的小賣部。但也面臨一些問題,小賣部總是不那麼精心,也似乎不是太聽話。於是,以農村淘寶2.0版本為標誌,電商下鄉轉向獨立建站。

但新的問題也出現了,在農村電商普及率還很低的情況下,前期推廣運營成本很高,業務量又不大,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站點負責人收入水平遲遲提不上來。許多懷揣夢想來應聘的年輕人很快就有一批打起了退堂鼓。從實際看,在中西部的一些地方,農村電商要支撐起足夠的業務量,還尚需時日。

到了今天,形勢又變了。新零售已經蔚然成風,便利店也開始從城市殺向農村,農村商貿流通業在短短几年間面臨重大變化,傳統小賣部正在變革中接受新的洗禮。農村小賣部的超市化是一個重要現象,但馬上就面臨數字化管理的問題,傳統夫妻店是不大具備這個能力的。

收編傳統小賣店的機遇於是顯現了,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各自宣佈的開100萬家實體店計劃,都不是自己親自開,而是對現有夫妻便利店的加盟式改造,最核心的是賦予數字化管理系統,配上超強的供應鏈體系,在提高小賣店購物體驗的同時,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也降低了供應鏈的成本,這就是今天新零售的一些實質,核心是供應鏈的競爭。

那麼今天農村電商站點怎麼辦?還是農村工作的老話,一切從實際出發,走群眾路線。

01

首先,沒有必要完全獨立建站,也不必強求統一形式。可以因地制宜掛載在夫妻店,也可以在村中心獨立設置,甚至都可以建立在村委會或者醫療衛生室旁邊,門頭也不必整齊劃一。一個村有幾個站點的,也可以合署辦公。特別是應當重視與傳統農村小賣店的結合和改造,降低運營成本。

02

其次,在沒有商業平臺願意承接的情況下,還是需要學會借力。中央幾次發文,點名郵政、供銷等要把服務點延伸到農村去,已有的站點如果商業公司退出,還是動員“國家隊”與其運營體系整合較好。或者,縣域有較成熟的電商服務企業及創業團隊,也可以給予扶持,支持他們來做後續運營。

03

第三,要注意給農村站點系統支持,避免其孤軍奮戰。一個單獨的小賣店是沒有上行能力的,這個在許多地方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必須有一整套的農產品上行體系和服務功能,圍繞著農村電商站點來施行,把農村電商站點的負責人變成整個上行體系的前端,負責農產品信息的收集、供應鏈的把控是可以的,至於網絡營銷、包裝設計、標準制定、品類選擇等,則需要統一的運營中心來統籌考慮。如果繼續讓站點負責人孤軍奮戰,獨立完成上行下行兩個相反的電商流程,短期內是不現實的。

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搞農村電商是為了讓農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得到更好地滿足。所以,要正視城市與鄉村的差別,一切直奔最終的目的而去,不能為電商而電商,少注重形式多注重實效,站點樣式在鄉村可以五花八門,只要能發揮實際作用就行。就像農村人講的,不管長得有多好,最終要看打糧食多少。(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二日夜語音寫就,十五日晚改定)

(本文圖片均選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