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的新聞,讓我再次心生憂慮。
22歲,正是最青春、最積極向上的年齡。但22歲的晨宇,卻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巨嬰”。
18歲被父母送出國留學,兩年敗光200萬元卻連預科證書都沒拿到;回國後到大專院校求學,不到兩個月就退學回家;
天天在家玩遊戲,與家人唯一的交流就是要錢,連吃飯都是奶奶送到嘴邊,甚至一口口喂......
回顧晨宇的成長經歷,爸媽的離婚是個重要節點。因為對孩子懷有愧疚,晨宇的爸媽、奶奶對他的要求從來都是百依百順,一直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物質只會壞事 精神才是內驅力的根本
再想起之前看到一篇文章的觀點,更加贊同。一位幼兒園園長告誡家長:願望容易被滿足的孩子,已經初步具備“差生”的潛質。
是啊,要啥有啥的孩子,不需要為任何東西去努力,很容易就陷入消極狀態。
我所任教的大學有不少北京孩子,家裡條件很好,房子好幾套,爸媽也早早為他們的工作鋪好了路,只等畢業。其中就有些孩子,不認真上課,經常無故缺勤,窩在宿舍裡追劇、打遊戲,N門課補考、重修。
無論老師、輔導員怎麼談心、做工作,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看著他們,心裡著急想告訴他們:
無論家底多麼殷實,你都不能沒有上進心!想告訴他們的父母:再怎麼富養孩子,也不能對他們予取予求,經濟的富足永遠取代不了孩子人格的獨立。
但話說回來,有錢的孩子一定沒有上進心嗎?當然不是,如比爾蓋茨,扎克伯格......
不管寒門還是貴門,都不能養出敗家子!
所以,不用過於糾結到底“窮養”還是“富養”,跳出物質的圈子,從更高、更重要的精神層面入手,喚醒孩子的成就需要,才能真正激發他的上進心。
分享兩個我在課堂上講給學生聽的真實故事吧。
一句話成就紐約州第一任黑人州長
羅傑·羅爾斯,出生在紐約聲名狼藉的大沙頭貧民窟。
這裡,環境骯髒、充滿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在這裡長大的孩子,成年後更是很少有體面的工作。
但羅傑·羅爾斯是個例外。
他,成為了紐約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
其實以前的他,也經常逃學、打架、偷竊,但,皮爾·保羅校長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
當羅爾斯從窗臺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臺時,皮爾·保羅校長正好走進教室,看見他對他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一定會是紐約州的州長”。
當時,羅爾斯大吃一驚,長這麼大隻有奶奶說他可以成為5噸重小船的船長。
這一次,皮爾·保羅校長竟說他可以成為紐約州的州長!
他記住了這句話,並相信它!
從那天起,“成為紐約州的州長”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面旗幟。
他的衣服不再沾滿泥土,說話也不再夾雜汙言穢語,在以後的40多年裡,他每天都按州長的身份來要求自己。
後面的故事大家應該就知道了,51歲那年,他真的成為了州長,紐約州歷史上第一任黑人州長。
皮爾·保羅,用他的“預測”和肯定,激發了羅爾斯對自己的重新認識和判斷,讓他萌生了對未來成功的強烈期望。
他發現,自己原來並不是那麼一無是處,還有巨大的潛力、光明的未來。
這份肯定和期望,一直在推動著他向前奔跑。
愛的肯定,差生成為一代電影大師
如果說皮爾·保羅偶然點起了羅爾斯的成就動機,那黑澤明的成功則源於立川老師耐心的澆灌,充滿愛意的肯定。
黑澤明與喬治·盧卡斯(左)及斯皮爾伯格(右)
黑澤明,是首位斬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人,他重新點燃了世界對亞洲電影的興趣。
斯皮爾伯格把他稱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弗朗西斯·科波拉(教父系列導演)說:“如果能和一位大師一起拍電影,我寧願當一個助理,這位大師就是黑澤明。”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位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小時候竟然是被大家欺負的對象。
黑澤明就讀的小學——黑田小學
那時的美術課,教條死板,要求學生根據常識臨摹實物,畫得越像,得分就越高。
但黑澤明卻不走尋常路,他經常弄斷彩色鉛筆的筆芯,用手指沾上唾液塗勻顏色作畫。
同學們對此都報以譏諷,在學校裡,老師把他當作特殊學生來對待,同學,也經常嘲笑他。
但新來的立川老師看到後,非但沒有對黑澤明橫加指摘,反而對他用手指沾上唾液塗勻顏色這一點大加讚賞,並給他的畫作畫了個大大的三層圓圈以示讚揚。
黑澤明後來回憶說:“誇獎的內容我不記得了……但是,從此以後,儘管我不喜歡上學,但只要這一天有圖畫課,便總是迫不及待似的,急急忙忙到學校去……我喜歡上了畫畫,我什麼都畫,而且越畫越好,與此同時,其他課程的成績也很快提高了。”
立川老師,發現了他身上沉睡未醒的才能,在所有人都否定他的時候,給予了他最溫暖的肯定。
這種肯定,給了他自信,讓他相信自己擁有變得更好的力量,也讓他有了努力變得更好的動力和勇氣。
我們的期望,讓行為趨於一致
不管是黑澤明還是皮爾斯,他們的成功並非偶然,一個教育學上的著名案例,可以為此提供佐證。
一位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在一所挑選的學校中,隨機選擇了一些學生,並極其鄭重地交給校長和老師,並聲稱這是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孩子。
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對這些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所有名單上的學生成績突飛猛進,且都樂觀開朗、信心十足。
這位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就是羅森塔爾,這個著名的教育學案例就是“羅森塔爾效應”。而這種由他人的期望,從而使人行為與期望趨於一致的情況,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蒙臺梭利曾說過,兒童的生長,源自於生命內在潛力的發展。
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發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
我們的孩子,可能在別人眼裡是個“異類”,可能在某個時刻表現得差強人意,可能有時還會表現得那麼令人沮喪。
但是,比逼迫他們努力更重要的是,幫他一起尋找到內心的動力,找到屬於他的成就動機。
沒有人比我們瞭解我們的孩子,也沒有人比我們更知道孩子的興趣所在。
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就一定能夠找到某個激發孩子內心動力的契機。
當他們找到了內心動力的源泉,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時,那麼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那時,物質的豐寡,不會成為限制或拖累他前行的障礙。
因為一個有著高成就動機的孩子,就算他經歷低谷、經歷困難,就算以後,離開了我們,獨自面對所有,他們也會知道怎麼去過好往後餘生。
因為,他們一定不會輕易放棄,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川媽說說
其實,文章講了那麼多,就表達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雖然物質很重要,但人終究過的還是精神生活。
管理學家赫茲伯格很久以前就發現,只有滿足精神層面需要的手段才能發揮真正的激勵作用。
尤其對現在的孩子來說,生活無憂,至少不需要再為衣食住行奔波了。如何激發他們的內驅力,我和幾個從事教育研究的同事,曾深入討論過很多次。
物質,已經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當然它依然可以慣壞一個人,但是已經無法引導孩子去積極追求夢想,實現自我價值了。
關鍵點已經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充盈,讓他有理想、有目標、有計劃、有上進心。而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是發現他的特別,肯定和支持他,幫助他找到啟發他內驅力的鑰匙。
當我們找到這把鑰匙,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比如,怎麼讓孩子愛上學習,怎麼讓孩子把興趣班堅持下去,怎麼擺脫對電子產品的沉迷等等。
mom看世界:尊重兒童自然發展規律,教大家科學育兒
閱讀更多 mom看世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