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治中呢?

1195125793


張治中,原名張本堯,安徽巢湖人。

張治中生於晚清光緒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像彼時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張亦出身貧寒,其祖上時代皆以務農為生。

張家在其6歲時就將其送入私塾接受傳統儒家教育。後因家庭實在無力支付其學費便中途輟學。

人生如浮萍,總要經歷一段起起伏伏。此後的幾年時間內張一直四處奔波流浪,且居無定所。

終於在其22歲時,張在老家當地的一家商鋪裡尋得了一份做學徒的營生。也是自那時起張第一次接觸報紙,靠著自己在私塾幾年的啟蒙教育,張能較熟練的算一些簡單賬目,也是自那時起張逐步愛上了寫文章。

此後幾年時間內,張又換過幾份工作。最終靠著自己的辛勤努力,其考入了揚州巡警教練所。在經歷三個月正式上崗前培訓後成為一名正式的警察。

時勢造英雄!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張在揚州響應號召亦參加反清起義。次年進入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後又考入位於河北保定的陸軍軍官學校。民國5年,時年26歲的張治中順利自保定軍校結業。



(張治中將軍)

保定軍校的這段受訓經歷為張以後成為一名職業軍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保定軍校畢業後張即於次年南下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也是這段時間張從一名普通士兵靠著自己過硬的軍事本領其在軍中平步青雲,一直升到彼時桂軍軍校參謀長一職。

張自南下之日起便對孫中山倡導的「聯俄、聯共、輔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積極擁護。

1924年,張被孫中山委任為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新生代理總隊長,同時身兼國民政府廣州衛戍司令區參謀長等職。

也是在黃埔的這段經歷,張治中第一次初識了周恩來等人,並自此即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26年,國民革命軍正式北伐。是年7月,張亦參加北伐戰爭。先後參加了對閻錫山、馮玉祥等軍閥的討伐。

1932年,上海“一-二八”戰役打響。張率領軍隊與日軍進行了殊死抵抗,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加緊對中國侵略。在此民族存亡之秋,張再次披甲上馬,參加了著名的保衛上海的淞滬會戰,亦稱“八-一三”抗戰。


(淞滬會戰中的張治中,影視資料)

淞滬會戰結束之後,張被國民政府調任湖南,任湖南省主席。

張在湖南任職省委主席時從民族大義出發暫棄國共分歧,積極同中共湖南省委合作,積極推動湖南抗日救亡運動發展。受到彼時中共湖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的高度讚譽。


(張治中關於抗戰的題詞)

天有不測風雲,月有陰晴圓缺。

1939年,由於其本人錯誤發動“焦土政策”,由此釀成了千古奇聞的“11.13長沙大火”,這一嚴重失誤使得張備受各方指責。作為主政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及軍事領導人,張本人肯定難辭其咎。事件處理完之後,張被國民政府迅急調離湖南,後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等職。

吸取湖南長沙大火的教訓。張開始嚴格要求自己,開始變得沉默寡言。但其對工作卻更加兢兢業業,刻苦努力。張的這些行為逐漸又重拾了蔣介石對其好感。

皖南事變事變後,日本對華侵略進一步加劇,國家已處在亡國邊緣。基於從民族大義考慮張積極向蔣介石上書,提出聯合共產黨共同抗日的決心。

1945年在抗戰尚未結束之際,張治中以國民政府中常委的身份受故交周恩來請託,遠赴西北大漠到達新疆。與彼時人稱“新疆王”的盛世才交涉,最終從盛世才手裡成功解救被其關押多年的100多位共產黨員幹部。由於張的努力才使得這批共產黨幹部早日平安迴歸延安。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佈無條件投降。鑑於張治中能夠顧全大局及過硬的軍事素質,國民政府決定委任其出任新疆省主席。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國共內戰戰火重燃。

未免生靈塗炭,張治中從民族大義出發,任然主張國共兩黨和平解決國內問題。

1949年,早春時節。張治中受南京國民政府委派,以國民政府中常委的身份作為和平談判的首席代表遠赴北京同中國共產黨談判,經雙方協商後簽訂了著名的《國共和平協定》。

但此協定一經簽訂即遭南京國民政府的抵制。眼見國民黨大勢已去,且一意孤行。最終張接受了周恩來誠心挽留,與國民黨正式分道揚鑣。

(重慶談判期間的張治中, 最左即是)

張於是暫留北京。參加了是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新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以及10月初的開國大典。

新中國成立後,張先後任職於多個高級政府部門。

1969年4月6日,張治中在北京因病逝世,終年79歲。傳奇將軍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

生逢晚清亂世,長於民國初年。處在二十世紀上半葉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這一大時代背景之下,選擇投筆從戎的張治中註定其一生充滿曲折與傳奇。

他能從一個普通鄉野之人,到進入國民政府權利中央,再到位居人民共和國高級官員行,列實屬不易。這期間既有他自己的辛勤努力,亦離不開大時代這一背景。

張治中初入國民革命軍,即忠心擁護國民黨創始人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終其一生始終繼承了孫先生的革命遺志。在日本入侵中國國破山河之際,其始終恪守了自己的民族大義,積極斡旋與兩黨之間,為爭取國共兩黨同仇敵愾,共同抗日做出了自己的巨大努力。其本人更是親率國軍同日本人進行了殊死抵抗。


(參與淞滬會戰的保定軍校生,其中就有張治中)

解放戰爭之際,張治中為儘早結束國共內戰免於同胞相殘。更是以國民黨首席談判員的身份親自北上赴京同周恩來協商,遂最終結果不盡國民黨意。但不可否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著眼於民族根本利益,是一種大格局,而非單純考慮自己身後的派系。在這一點上張治中無愧於孫中山先生的教導,無愧於本民族,無愧於歷史。

因其一生始終為中國和平奔波,故後人稱其為“和平將軍”。周總理曾評價其為“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

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

結語:無論從那個角度看待張治中,有一點是不能抹殺的,那就是他對抗日的貢獻。縱觀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張治中不僅本人身先士卒深入前線,更是積極促成兩黨團結一致,共同對外。所以說,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永遠有一塊屬於張治中的獎章。


小司馬說


張治中將軍,實在是個奇人!

保定軍校三期畢業生,卻成了黃埔軍校三期的總隊長。黃埔是蔣介石的嫡系,保定系是明顯是後孃養的。


張治中一生反對蔣介石進行內戰,經常向蔣介石諫言,蔣介石從未採納張治中的意見,卻對張治中高官厚祿,信任有加,軍銜至陸軍二級上將,手握重兵!哪怕當年因為一個失誤,點燃了火燒長沙城的那把文夕大火!

張治中雖然和蔣介石政見不合,卻一直支持蔣介石,在各路軍閥反蔣戰爭中始終站在蔣介石身邊。但又在蔣介石身邊,全力營救了大量被蔣介石關押的愛國人士。


張治中支持了蔣介石大半輩子,卻在最後的時候去和談的時候,一去不復返,選擇了留在了大陸。氣得蔣介石破口大罵:文白誤我!

張治中將軍,確實是蔣介石身邊少有的奇人。忠厚長者,赤子之心,愛國愛民!


小鎮月明


對於張治中將軍是如何在北平國共和談後留在北平,最多的說法是張治中在國共和談後準備返回南邊,這時在周恩來的勸說下留在了北平,但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解放前,我父親在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新之家做服務生,張治中因和錢新之是兒女親家,因此經常在錢家見到張治中。因我父親是服務生,每次錢家來客人都是由我父親端茶倒水,因此也得以聽到主客間的談話。大概是在1949年最後一次國共和談前,張治中在出髮帶團去北平參加和談前的某天來到了錢新之家,那天我父親在給主客二人送茶之後得以聽到他們二人的談話。談話中張治中表示這次是帶團去北平和中共進行和談,特意前來辭行。談話中張給錢講了當時的形勢,談話中最為重要的是張治中勸錢新之在國共和談失敗後不要追隨蔣介石去臺灣,勸錢在大陸解放後留在大陸。當時錢新之對於張治中的建議表示反對。錢新之說他和蔣介石和他是拜把兄弟,蔣的許多事他都有參與,如果他留在大陸,共產黨來了他是要被砍頭的。注意,這個要被砍頭的這句話絕對是錢新之的原話,絕無假冒。張治中勸了半天錢都是不同意留在大陸。張治中看錢態度堅決,隨後告辭,過了幾天張治中帶國民黨談判團去北平參加中共和談,和談失敗後張隨即留在了北平,張的家人也在中共地下黨的安排下去了北平。而錢新之在上海解放前去了香港,後又去了臺灣。因此,有理由表明張治中在最後一次國共和談前就預知國共和談必然失敗,並且已經做好了和蔣決裂留在大陸的打算,而不是大家瞭解的是談判破裂後再周恩來的勸說下留在北平。


xgy1954


1949年4月20日,國共和談破裂。下榻在北平六國飯店的“南京政府和平商談代表團”首席代表張治中準備24日飛回南京。經過周恩來的誠意挽留,張治中決定留在北平。6月26日發表《對時局的聲明》,與蔣介石公開決裂。

張治中追隨蔣介石長達20餘年,是蔣介石最信任的心腹之一,也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

張治中畢業於保定軍校,1925年4月任黃埔軍校三期生代理總隊長。在黃埔期間與時任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結下深厚友誼。

北伐後,張治中主要掌管軍隊的軍事訓練工作,期間曾赴國外學習考察,於1928年回國。

1928年後張治中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部主任、教育長,此後也正是蔣介石發動“圍剿”紅軍時期。張治中長期任教育長一職,雖也帶兵參戰,但參與的是新軍閥混戰,還有一戰就是對日寇的淞滬抗戰。當時張治中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戰。可戰事一結束,為避免捲入內戰,張治中不貪戀軍權,仍去做他的教育長。

抗戰全面爆發後,張治中任第9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淞滬會戰,與敵人展開血戰。因戰局不利而辭職,蔣介石又把調任湖南省主席,此間又發生了震驚全國的“文夕大火”,張治中作為軍政首腦,難辭其咎,被革職。

蔣介石對張治中還是極其鍾愛的。因文夕大火被革職的張治中馬上就任侍從一室主任,更為蔣介石倚重。

張治中反對內戰,曾多次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1948年曾致蔣介石萬言書,力勸蔣停戰。可蔣不為所動,蔣亦知張治中一片忠心,也並未深責於他。抗戰勝利後,張治中為和平多方奔走,親自到延安迎接毛澤東出席重談判,毛澤東抵重慶後,就住在張治中的官邸。談判後,張治中又親自護送毛澤東返回延安。


1946年,張治中任新疆政府主席,又一次避開內戰。

1949年春,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敗局已定。4月1日,張治中率“南京政府和平商談代表團”飛抵北平。和談失敗後,張治中經過內心掙扎,留在了北平。9月,張治中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

建國後,張治中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晚年的他仍為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奔走。1969年4月,79歲的張治中在京病逝。


歲月是一條河流


在國共兩黨的歷史上,張治中是晚景最好的將軍之一,一生立功無數,在國共兩邊卻都有較好的人緣和口碑,而且,他出道很早,一生經歷無數坎坷,在抗日戰爭中進行過堅決的抵抗,後又促成和平解放新疆,是一個為和平和統一作出過卓越貢獻的將軍。

一、青少年時期坎坷經歷,和10年私塾,造就了他儒雅而堅韌的品格。

張治中是安徽巢縣人,出生於1890年,小時候讀過10年私塾,這也是造就他後來儒雅斯文性格特徵的原因之一。為生活所迫,張治中有過6年的流浪生涯,又做過商鋪學徒,當過備補兵,備補警察,正式警察,備嘗生活的艱辛。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張治中到上海參加了學生軍。1912年,張治中入武昌陸軍軍官第二預備學校,兩年後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與蔣介石是校友,也因此受到蔣介石關注,後來成為蔣的“八大金剛”之一,很長一段時間言聽計從,視為心腹。

保定軍校畢業後,張治中參加過孫中山的護法運動,在徵閩戰役中擔任過營長,在川軍中擔任過旅參謀長,1922年入上海大學讀書。此後,他到廣州,幫助桂軍成立了桂軍軍官學校,後在蔣介石的邀請下,進入黃埔軍校,從此跟隨蔣介石鞍前馬後,參加了北伐,籌建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從1928年到1937年,張治中一直在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任職,幹了十年教務長,校長是蔣介石,張治中相當於執行校長。張治中在軍校的十年,正是蔣介石發動內戰圍剿紅軍的十年,張治中也因此而成為國民黨高級將領中沒有直接參加反共內戰的少數人之一。十年內戰,張治中沒有和解放軍直接作戰,後來也一直為和平奔走,這一點值得點贊。

二、在抗日戰爭中,身先士卒,為抵抗侵華日軍做出了突出貢獻。

1935年,張治中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陸軍中將,1936年加上將軍銜,西安事變發生時,張治中力主和平解決。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張治中任京滬警備司令長官,率第八十七師、八十八師開赴上海,後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三十六、八十七、八十八等五個師,還有教導總隊和上海保安團等部隊,在張華濱、川沙口等地,同日寇進行浴血奮戰,與日寇整整鏖戰了四十個晝夜,給日軍以重創。

隨後,張治中被任命為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湖南保安司令。日寇進攻長沙之前,蔣介石下了“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的電令,由於負責放火的保安團官兵張皇失措,提前放火,導致長沙全城燒了三天三夜,燒死兩萬多人,財產損失無數,張治中因此被革職。後到重慶,任蔣介石侍從室第一處主任,皖南事變發生,張治中給蔣介石上萬言書,主張國共合作,共同抗日。

抗戰期間,張治中作為蔣介石的代表,多次與中共代表就國共兩黨的關係和合作問題談判,參與1945年重慶談判,是《雙十協定》的簽字人之一。

三、內戰期間,張治中為和平奔走,最後留在大陸。

1945年12月,作為國民黨政府代表,赴新疆處理“伊寧事件”。因為當時蔣介石準備發動內戰,身在新疆的張治中又給蔣介石上萬言書,力主用政治方式解決中共問題,堅決反對內戰。隨後,張治中兼任新疆省政府主席,在新疆,他還把盛世才逮捕關押的131名共產黨員及家屬全部釋放,此後免去新疆省政府主席一職,長駐蘭州,專任西北行轅主任,主政西北。

1949年,作為國民黨首席代表,張治中率“南京政府和平代表團”到達北平,同中共進行和談,雙方通過了《國內和平協定》,但事後南京政府拒絕在協定上簽字,和談失敗。隨後,在周恩來的挽留下,張治中留居北平。此後,在張治中的斡旋下,新疆和平解放,張治中因此獲得一級解放勳章。1969年4月,張治中在北京逝世。


帝國的臉譜


有一事或許可以說明文白將軍的為人,我姑父曾是文白將軍黃埔軍校的學生,抗戰期間在陪都重慶,一日為躲避空襲,我姑父駕車與蔣介石座駕相撞,被以謀殺總裁之罪入獄,後在文白將軍力救下,得已獲釋,恰值新疆因三區暴動,局勢危機,作為警備總司令的宋希廉,因無力控制,故,由文白入疆主軍政,並將姑父帶至新疆,任聯勤總部新疆供應局運輸處長。是年1945年。其間因文白治疆有方,使新疆危局速穩。後由陶峙嶽將軍接任。1949年9月25日。在文白將軍的勸說下,陶峙嶽將軍率國民黨近十萬駐疆部隊和平起義。我姑父是堅決響應起義的骨幹將領之一。


泛舟中流


張治中,奇人呵

張是蔣介石的心腹嫡系,不光是手下,還有朋友的關係。但張治中從不與共產黨交手。

張同時又是周恩來的好朋友。周恩來結婚的時候,張還參加了婚宴。



張是″和平將軍"、愛國將領。可是張治中還當過軍統局的局長就很少人知道了吧!

軍統由戴笠一手創建,無論當時還是後世,人們都認為戴笠是軍統局的局長。實際上戴笠到死也只是軍統的副局長。

蔣介石對戴笠可以給權,但不可以給名義。所以戴笠實際掌控軍統,但只能是副局長。正局長要由蔣介石的侍從室主任兼任。

蔣介石的侍從室,是他自己的心腹機構,有點類似清代皇帝的軍機處(權力上小點)。侍從室主任全是蔣介石最信任的人。

張治中曾擔任侍從室主任,所以也就兼任了軍統局局長。

不過,老蔣也規定,這個正局長不得過問軍統事務。所以,軍統還是戴笠說了算。

這樣就有意思了。

軍統的大小特務只知道戴是局長,而軍統又無孔不入負責秘密監視黨國各大員。不知道張治中遇到軍統監視自己的小特務,會不會拿出局長的架子訓斥一番?


故紙匯


張治中是著名愛國將領,由於他堅定支持停止內戰,希望國家和平安定,被人稱之為“和平將軍”。他是一位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張治中與蔣介石是同學,蔣介石一直非常信任他。在1941年至1949年,張治中四次上書蔣介石,希望停止內戰,國共和平共處,讓人民與國家遠離戰火,過上和平生活。一心打內戰的蔣介石在1941年看到上書大罵:“簡直就是叛徒”。隨手就把進言扔進垃圾桶。隨後他仍然繼續上書,蔣介石依然置之不理。從此對他心存芥蒂。

張治中是一位國民黨左派,在黃埔軍校時他甚至像周總理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右派汙衊為“黃埔四凶”之一,其餘三兇有鄧演達惲代英。可見他一直是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人士。我黨很多政治犯都是通過他營救的。後來和平解放新疆他立下大功。



張治中不但熱愛國家人民,個人品質也很高尚。他一生和妻子恩愛到老,國民黨高官中很難得。他還是一位君子,在1949年投奔北京後,他一生未批評蔣介石,正是:君子交絕,不出惡言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張治中堅持正義,絕不妥協。在彭德懷被大家批評時他依然堅持為彭德懷辯解。當時他在廣州養病,他不顧病體,寫下長書寄予主席。後來這封信由總理收到,總理託人給他帶信,讓他安心養病。

張治中一生和總理交往很深,總理評價他說:“這個人很複雜,又很簡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毛主席也說他是一個真正希望和平的人。蔣介石則說:“文白誤我。”她女兒總結父親一生時說:“他做任何事都對事不對人,他最樂意見的事就是中國人可以團結起來,建設自己的國家。”



滄海歷史春秋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我的父親張治中》,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在國共兩軍對壘,兩黨鬥爭激烈的年代,張治中怎麼能被國共兩方領導人相繼重用?而不被視為叛徒呢?這裡包含著怎樣的政治智慧呢?

通過長時間思考,我有如下心得。

現在看來,張治中身上有一個可貴的品質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公私分明,政治上立場堅定,私人關係上,又與國共雙方領導人親密相處,真誠對待。

首先從蔣介石方面分析:

在政治立場上,張治中不反共,主張與共產黨和平相處,素有和平將軍的美稱。以反共著稱的蔣介石是知道張的立場的,但是對張又很信任重用,主要有三方面考慮:

其一,某些時候,蔣介石也需要與共產黨和平溝通的和平使者。如1945年時的重慶談判,以及1949年的北京和談,張是一個很重要的渠道,蔣需要這個渠道。

其二,張治中沒有向蔣介石隱瞞自己的立場,常常當著蔣介石的面表明自己的立場,讓蔣認為張沒有欺騙自己。更何況,張治中僅僅站在和平共處的角度上,處理兩黨關係,並且往往站在蔣介石的立場上看問題,並沒有明顯的親共行為。

其三,張治中與蔣介石的個人關係處得不錯,並不象何應欽,白崇禧等人那樣,一會與蔣合作,一會又有反蔣動作,因此蔣介石認為張治中是自已人,不會謀害自己。即使張治中與蔣介石爭論問題,蔣也認為張是為了蔣介石自己,也能接受。是信得過的人。

一個典型事例是,1949年張治中赴北平談判前夕,親赴溪口面見蔣介石,徵求蔣介石的意見。就讓蔣感動不已。

所以張治中在蔣介石這邊很受重視。

其次,從共產黨方面看:

1945年重慶談判時,張治中三到延安,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況且,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讓出自己的公館讓毛澤東辦公,親自部暑毛澤東的警衛工作,毛澤東回延安時,又是張治中親自登機護送回延,確保安全。

在張治中主政新彊期間,又釋放了盛世才關押的上百名政治犯,親自安排他們回到延安。這在當時要冒很大政治風險。而當時國共雙方劍拔弩張,又前程末卜,張的行為讓共產黨感動不已,認為張是難得的朋友。

1949年北平和談破裂,南京政府拒絕簽字,雖然張治中末回到南京覆命,但也為蔣介石難過了很長時間。大概有三個月時間,他不問政治,面色凝重,心情沉重,並末與共產黨密切合作。這一切讓毛澤東看在眼裡,認為張治中重感情,是一個靠得住的人,讓周恩來出面做工作。張治中才出來為共產黨工作,同時也贏得了毛澤東的信任。

在國共雙方都被信任,並且敢於在兩黨領導人面前直諫的只有張治中一人!



陽城導航


“和平將軍”張治中(1890-1969年)安徽巢湖人,1916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與蔣介石是同學,從那時起到1949年3月最後一次赴浙江奉化溪口面見蔣介石,30多年的時間裡兩人結下了血肉難分的紐帶聯繫。

1932年一·二八事變奮勇阻敵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的俞濟時、張治中、戴戟。

蔣介石對張治中一貫賞識,且大加提拔,予以重用,在蔣介石執政20多年裡,張治中也成為蔣介石心腹愛將,1917年參加護法運動任桂軍師參謀長,1924年任黃埔軍校軍官團團長,1926年隨蔣介石參加北伐,1928年任教導師第二師長,1932年任第五軍軍長,抗戰爆發後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參加淞滬會戰,後任湖南省主席。

1938年,國民黨為對抗日軍,對長沙實行焦土政策,但一場大火因操作失誤沒放好釀成大禍,燒死3萬市民,長沙變成一片廢墟,時任湖南省主席張治中難辭其咎,被革職。圖為小孩坐在自家被燒燬房屋前。

但張治中的政治態度和蔣介石 大相徑庭,比如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敗,蔣介石向我黨舉起屠刀,對我軍發動圍剿,張治中曾5次率軍打仗,但他次次迴避,從未與我軍交過手,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以後,張治中也從未和我軍打過仗。

圖為1945年張治中(右二)與大佬們在延安機場。

國共合作時期,張治中出任國民黨方代表,多次與我方打交道,張治中也是我方接觸最多,關係最融洽之人。1945年重慶談判,也是張治中親自接送往返重慶、延安之間,1949年重開和談,張治中也是首席代表去往北平和平談判。

圖為1949年10月20日,新中國軍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部分委員,照生彌足珍貴,都是熟面孔,應該都認識吧。

在最後的日子裡,張治中沒有選擇追隨蔣氏父子敗退臺灣,而是留在大陸,並發表《對時局的聲明》,號召和平統一。用“赤誠愛國,渴求和平”形容張治中將軍再合適不過了,毛爺爺也評價他為:真正希望和平的人。1949年9月張治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任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