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郭德綱的學藝之路(上)—高氏父子

少年郭德綱的學藝之路(上)—高氏父子

郭德綱1973年出生於天津市的老城區紅橋區的一個普通人家,父親是一名警務人員,母親是一名教師,家境還算不錯。

少年郭德綱的學藝之路(上)—高氏父子

郭德綱家裡祖上五代都沒有從事曲藝工作的,上千親戚裡也沒有從事曲藝工作的,所以他這個曲藝天賦還真是後天的。

少年郭德綱的學藝之路(上)—高氏父子

他的父親郭有源回憶說,“郭德綱從小就非常聰明。8個月就會說話,看電視看一遍就能記住!郭德綱到兩三歲的時候,會很多別的孩子都不會的事情,比如看報紙、查字典、念拼音等等,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因為受到電視的影響,郭德綱開始喜歡相聲。我騎車帶著他的時候,他總是念念有詞,我問他在唸什麼,他說是在背段子。而且,他對戲曲的東西很著迷,有一次他把一張被單披在身上,臉上綁了 一個枕巾,別人都不知道他在幹什麼,結果他說他在學唱戲,被單是披風,而枕巾就是他的鬍子。到了五六歲的時候,別人家辦喜事,喊郭德綱來一段,他毫不畏 懼,開嗓子就唱。”

由此可見,郭德綱記憶力很好,聰明人第一個要素就是記憶力好。

少年郭德綱的學藝之路(上)—高氏父子

有了記憶力,有了興趣,還需要的就是薰陶,這也是現在很多家長非要送孩子去學外教的原因,就要要薰陶出來外國人的思維。殊不知現在好多外國人還在研究學習咱們的傳統教育。

郭德綱受薰陶的地方就是天津這個曲藝窩子。

少年郭德綱的學藝之路(上)—高氏父子

由於郭德綱的母親身體不好,所以小時候一直是父親帶著他,就連父親上班,郭德綱都跟著。在郭有源管“片兒”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劇場,每當他公務在身的 時候,就把小郭德綱放在劇場裡,告訴兒子“別動啊,就待在這兒!”於是在那個時候,郭德綱就接觸了許多藝人,有說書的、有唱戲的,郭德綱就喜歡在那兒看這些藝人表演、排練,有時候還不由自主地跟著學兩手。直到今天,郭德綱都認為當年的這些薰陶對他的演藝生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 用。

很多家長現在都抱怨孩子為啥迷戀手機遊戲,其實十有八九都是家長自己“薰陶”的。

少年郭德綱的學藝之路(上)—高氏父子

在這些劇場裡有一個地方叫紅橋俱樂部,在這裡剛剛上小學的郭德綱認識了一個叫小五的孩子,這個孩子大名高堅芳,就是現在天津有一號的評書演員。小五的父親則是著名評書藝術家高祥凱,藝名高慶海。

少年郭德綱的學藝之路(上)—高氏父子

高堅芳

高祥凱第一次見郭德綱就很喜歡,用高先生的話來說“這孩子面相好,上人見喜”。

郭德綱喜歡評書,便央求高先生傳道受業。高先生見這孩子小小年紀就有很強的求知慾,也就答應了下來。此後,郭德綱每天去高先生家學藝。而令高先生時隔20多年仍然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僅有8歲的郭德綱便懂得尊師重道,他知道高先生喜歡看《天津日報》, 便每天早上都在路上先買一份《天津日報》給高先生帶過去。而且,郭德綱每天都提早到高先生家,在高先生和高堅芳這父子倆起床之前,先幫著高先生家收拾收拾屋 子,打打開水,給高先生沏壺茶,然後靜靜地等著高先生起床。

類似的事情上大學期間的高峰在金文聲那裡也是天天做。

郭有源見兒子如此懂事大為感動,他想:兒子在自己家裡從來不幹這些活兒,到了先生家裡卻這麼勤快,這還不是為了讓先生高興,好多教自己一點本事嗎!本來不太贊成兒子搞曲藝這行的郭父,此時也就默認了兒子“天生是吃這行飯的”,由兒子去了。

少年郭德綱的學藝之路(上)—高氏父子

也許是命中註定要跟相聲發生糾葛,高先生教小郭德綱學的是評書,卻是以相聲給他開蒙的,用的是一段傳統相聲《五行詩》,用高先生的話說“這活呀,使出來就是山崩地裂!”那麼,這《五行詩》到底有什麼稀奇呢?

這《五行詩》是段文字遊戲型的相聲,主要內容是捧逗二人要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來作詩,而且所作的詩還必須出自歷代的名聯名句,引用的古 人還必須是一個朝代的,同時配合每句詩的還有特定身段。《五行詩》這個段子的名字雖然不起眼,其中

蘊涵的基本功卻不少。由其中以“金”為題的一段可見一 斑:

甲:我先說金字詩:“金錘一對上下翻,兩軍陣前砸金蟬,誰人不知岳雲勇,力大無窮拔泰山。”

乙:你這裡有古人嗎?

甲:有,岳雲。“岳雲錘震金蟬子”。該你說了。

乙:金,“金槍一杆拌威風,殺退番邦百萬兵,秦檜金牌十二道,岳飛盡忠風波亭。”

甲:你這裡邊有古人嗎?乙:有。你說的古人是誰?甲:岳雲。乙:我這兒是岳飛,是一朝一代吧!

甲:是一個朝代。父子倆。我這詩後邊有四個字。

乙:我這詩後邊也有四個字。甲:“父子英雄。”乙:“隨父盡忠。”(拉甲)

這個片段當中簡單的一句“金錘一對上下翻”,就需要三個身段來配合——“金錘”一個,“一對”一個,“上下翻”又是一個。練這句時,高先生給小郭德綱拿來 兩個啤酒瓶,一手一個,告訴他:你要把它當成金錘來耍,還要求兩個瓶子口要朝上,因為金錘的錘頭在前面,要對稱。這事說起來好像很有趣,實際上郭德綱練功 的過程很枯燥,就這麼一個揮舞金錘的動作要練上數百次,對一個好動愛玩的孩子來說,實在是很痛苦的。若干年後,當郭德綱又將《五行詩》傳授給自己的徒弟潘 雲俠時,他已經領悟到了其中的含義:“我明白了高先生為什麼要用這個給我開蒙,肯定是為了讓我有一個全面的鍛鍊,一是練嘴功,二是練身功,當時總感覺很痛 苦,但是今天想想,受益匪淺。”

少年郭德綱的學藝之路(上)—高氏父子

當郭德綱在高先生家比畫著那些希奇古怪的招式,學習那“山崩地裂”的《五行詩》時,有一個與他年紀相仿的孩子常常站在他旁邊看著他樂。這個孩子是同院街 坊,家裡是賣汽水的,總穿著一個大紅背心蹬著一輛三輪車滿街賣汽水,後來這孩子也說上了相聲,考進了北方曲藝學校,多次參加春節晚會,並以模仿相聲大師馬 三立出名,他就是汪洋。後來汪洋和郭德綱的官司裡也摻雜了這一段兒時的回憶。

這就是郭德綱和相聲最初的緣分,也就是從高祥凱先生這裡開始,郭德綱才開始系統的學習相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