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牛業發展的新動向、新業態、新模式及面臨的挑戰

當前,隨著我國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推進我國牛業發展。本文以近期對牛業企業調研為案例,分析當前牛業發展所呈現的新動向、新業態、新模式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併為未來我國牛業健康發展提出應對措施。

1“公司+農戶”為基礎的產業化模式

近年來我國肉牛產業化發展較快,在牛肉需求旺盛和產業化發展政策的推動下,很多肉牛企業與肉牛養殖者建立了合作關係。根據調研,我國肉牛的產業化程度雖然不高,“公司+農戶”為基礎的產業經營模式在一些地區已經基本實現。

1.1產業化模式發展的案例分析

1.1.1牲畜農戶領養模式,企業與農戶達到雙贏

這種模式是以企業為核心,與一定範圍內的養殖戶簽訂收購訂單,形成產業利益關聯,把小農戶和大市場有機的聯繫起來。據調研,這種模式不僅為農戶解決了買難賣難問題,在市場行情低迷時還可以分擔散戶風險。對於企業來說,解決了牛源、場地、人手、資金、運輸等問題,養殖成本相應降低。又避免了同一地區市場惡性競爭,保證價格的相對穩定。這種模式將分散生產和大市場相連接,實現企業與農戶的雙贏。以科爾沁牛業為例,公司提供優質母牛,經稱重後交農戶飼養,農戶在母牛懷孕6-7月後交回公司(免費配種),其增重部分由科爾沁按市場價格予以支付。

1.1.2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農民充分就業,實現精準扶貧

“公司+農戶”養殖模式給當地帶來的好處有:1、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該模式為當地的農民、尤其是擁有養殖技術的農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二是該模式能夠保證穩定的牛源,從而為屠宰、加工環節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2、帶動了上下游的發展,如飼料產業、肉牛加工產業等。3、通過促進就業提高了當地百姓的收入水平和經濟發展。4、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推進精準扶貧,從而為各地鄉村振興提供可複製、可借鑑的發展經驗和發展模式。

1.2產業化模式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儘管我國的肉牛產業化發展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整體上看與肉牛產業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多問題。

1.2.1戶企聯結方式多為鬆散型

根據農戶與企業的聯接緊密程度不同可分為三種類型:1、市場聯結,雙方根據市場價格進行自由交易,雙方沒有約束和保障。這種關係極不穩定,很難維持下去。2、契約聯結,以合同建立購銷和服務關係。最基礎的就是市場保護價收購合同。3、戰略性合作聯結,農戶擁有企業股份,各農戶以各種形式直接或間接參股龍頭企業,無論市場好壞,農戶都與龍頭企業共進退。農戶通過分紅和返利分享產業鏈後端利益,促進戶企緊密聯結方式。

調研中發現目前肉牛產業化模式仍以鬆散型市場和契約聯結為主,簽有書面訂單合同的不多。有的企業只有口頭協議,當雙方發生矛盾時,利益都得不到保護。鬆散型的聯結關係也不利於專業和標準化生產,企業並沒有提供專有的飼養技術和配方,農戶依靠自己的經驗養殖,致使產品不能達到收購標準,兩方產生巨大的利益矛盾。

1.2.2企業負擔沉重,責任重大

1、資金扶持。肉牛產業投入高,散戶貸款有一定難度,企業要幫助農戶擔保貸款,還要協調保險,共擔保費。2、承擔風險。在市場相對低迷時,為保障合作農戶收入水平,會主動承擔部分市場風險。即使是企業暫時虧損,也要先保證農戶的基本收入。3、提供專業服務。企業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專家服務隊伍,將農戶作為企業員工對待,進行養殖實地指導、培訓員工。在調研中也發現有個別企業信譽差,在收購期內不能按時兌現合同,甚至拖欠農戶貨款。

1.2.3生產中的質量監控是重點和難點

企業對合作的養殖戶很難實現全程監管,肉類安全問題如果出現漏洞,這種模式將無法持續。根據調研,南陽科爾沁牛業實行了嚴格的肉牛回收檢測制度,包括瘦肉精檢測、生產配種記錄、出肉率檢測等,還利用大數據建設雲牛場平臺,通過給農戶安裝監控設備,實現對安全生產的監管,保障雙方利益的實現。

1.2.4母畜養殖仍為產業發展瓶頸

“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雖然分擔了農戶養殖的風險,但是仍然沒有能解決母畜難養的問題。規模化母牛養殖已經成為規模化養殖企業的沉重負擔。經調研,由於養殖效益不高,投入高風險大,公司母畜養殖數量減少,企業與農戶對養殖母畜的積極性都不高。企業認為萬隻規模母畜集中養殖繁殖率不高,會錯過牛隻發情期,配種多次才能成功,如果將母畜交給小規模戶,繁殖率會大大提升。而農戶認為母畜的繁殖環節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和風險,企業進行母畜養殖會優於個人。因此,繁育作為產業鏈中最上游環節和最基本要素,目前尚未得到根本有效的解決。

1.3政策建議

企業作為農戶與市場的聯結中介,需要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信譽,起到帶頭作用和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企業與農戶要樹立互惠互利、共同致富、長遠發展的利益取向,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化機制,在小生產與大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

2“草畜結合”、“種養結合”生產模式

我國是一個優質牧草缺乏的國家,直接導致具有高產性能的草食畜牧業不能充分發揮其生產潛能。農業部《全國草食畜牧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堅持種養結合和草畜配套,“草畜結合”是未來草食畜牧業農區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我國草業發展出路。

2.1“草畜結合”模式發展的案例分析

我國南方地區具有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農業部關於促進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農牧發〔2015〕7號)指出,在南方草山草坡地區,推進天然草地改良,利用冬閒田種草,發展地方特色養殖。加大南方地區草山草坡開發利用,推行節水高效人工種草,推廣冬閒田種草和草田輪作。以對雲南德宏毛興牧業有限公司、雲南盈瑞畜牧養殖有限公司的調研為例,兩公司在經營肉牛養殖及銷售的同時,進行優質牧草的種植及開發。在技術環節上,聘請雲南草地動科院專家對青貯池的建設和基本飼餵技術進行實操和指導。當地氣候宜人再加上專家的指導,飼草產量大幅度提高,周邊農區也紛紛種植全株青貯玉米,加速推動本地的養殖業和農業的發展,同時又促進了下游產業鏈的發展,有機肥的加工還田,牛肉食品的屠宰與加工,延伸了產業鏈,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通過發展“草畜結合”、“種養結合”,草畜加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實施一系列優質人工牧草種植-草產品加工-牧草高效利用-牛“放牧+舍飼”健康養殖,肉食品加工,有機肥生產還田循環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草食畜牧業生產、農民收入和生活、鄉村生態環境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和改變。

2.2該模式面臨的相關問題和挑戰

2.2.1種養適度規模

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由於很多企業沒有經驗,在草畜模式經營中會走很多彎路。例如畜牧業超出種植業承載力或不足的問題。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部分養殖場對於過剩的部分牧草,需要額外的場地和設備進行加工處理後銷售。因此,該種模式的草場種植面積可大可小,應由養殖規模決定,不可盲目擴大種植面積,造成種養失調,本末倒置。

2.2.2投資高,收效慢,技術要求強

就實際而言,當前的養牛業向規模化發展轉變,草畜結合、種養結合的成本還比較高,收效也沒有那麼快。無論對於養殖戶還是企業,又要養牛又要處理糞便,還要生產、加工飼草還要銷售都需要不小的投資和全面的技術。

2.2.3設施設備配套不全

種養結合相對於單一的畜牧業而言,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低,田間地頭缺乏與適度養殖規模相匹配的畜禽欄舍,養殖設施設備少而簡單,厭氧發酵設施、管網設施、沼液貯存池、糞便堆放發酵場地、專用運糞車輛、滴灌或噴灌設施、固體有機肥施用機械等農業設施及設備匱乏,這些都影響了種養結合的生態效益發揮。

2.3政策建議

當前我國牧草產業發展依然十分落後,生產規模小、市場機制不健全。要想實現草畜加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要將科技創新貫穿於發展中,草畜結合相對於傳統畜牧業來說,結合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農業模式,需要企業具有宏觀的視角全方位規劃和對市場的準確把握。2017年農業部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地方政府相應加強種養結合模式的示範與推廣。

3冷鏈物流、農商平臺、“互聯網+”等多種經營模式

生鮮行業不同於一般行業,交易量大,對產品質量、倉儲、物流要求極高,同時對上下游商機還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互聯網對傳統產業帶來巨大影響,表現在對整個農產品流通渠道的改造,從傳統的單項多層流通到高效的網狀流通。在當下“互聯網+”的風口上,利用互聯網為牛業發展“做加法”,已經成為更多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共同選擇。

3.1“互聯網+”經營模式的案例分析

3.1.1藉助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銷售

內蒙古小尾羊集團作為中國肉類食品企業的領軍企業,2013年小尾羊開發“家庭牧場”B2C網絡平臺,實現線上購買-線下託牧-成熟出欄-快遞到家的中國首家全流程草原放牧體驗專區。小尾羊已經形成了以天貓、微信為主的自營平臺和京東、一號店為主的分銷平臺,網絡銷售的架構基本搭建完成。

3.1.2構建自己的電子商務公司

2016年小尾羊在互聯網的道路上又邁進了創新的一步。成立了內蒙古小羚奔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專門為小尾羊全產業鏈打造O2O全生態的互聯網平臺。小羚奔悅公司前期的商業模式為平臺模式+供應鏈植入模式,依託於小尾羊的品牌與門店優勢,進入線上渠道與線下區域傳統模式的批發,以門店和產品眾籌為依託,探索新的業務增長點,成為農業互聯網化轉型的積極探索者和創新者。

3.2該模式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3.2.1互聯網合作要能推進產品改進,迎合企業發展

作為實體企業由於專注養殖,要想涉足互聯網行業很難,多半是與電子商務平臺合作,因此選好平臺是關鍵。2016年,科爾沁的線上銷售佔其整體銷售額的十分之一。第二年,科爾沁牛業又攜手京東生鮮合作C2B反向定製產品,滿足線上用戶的需求。因此,互聯網除了作為銷售渠道之一,更應該能拉動供應鏈、生產和研發。

3.2.2物流、倉儲等成本高問題

生鮮產品具有顯著的生物性特徵,對流通過程中的包裝、倉儲、運輸等環境要求較高。目前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水平嚴重滯後於發達國家,物流成本過高已經成為阻礙生鮮電商發展的主要矛盾。生鮮產品需要從倉庫到用戶家的全程冷鏈運輸,而目前冷鏈運輸成本高、倉儲費用高、區域分銷冷藏點建設難度大,這也導致了生鮮產品冷藏冷凍成本高等特點。除了冷鏈物流以外,還有“最後一公里”的瓶頸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3.2.3政策建議

根據企業的資源優勢,合理開拓互聯網業務。對大多數牛業企業來說,與比較成熟的互聯網平臺合作是最好的選擇。在加快“互聯網+”模式發展上,如果等待做實業的牛企去摸索互聯網的管理和建設,勢必要走很多彎路。呼籲國家政策對畜牧業互聯網建設予以支持和幫扶,引導信息化牛業的縱深發展。

4 生態牧業、休閒牧業等新型業態

生態農業、休閒農業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新動能。國家推動休閒農業的發展帶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提高農民收入。融合養殖與旅遊優勢的觀光牧場將成為牧業未來發展的“藍海”。2017年,農業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介休閒觀光牧場的通知》,確定北京歸原奶莊等8個牧場為第一批全國休閒觀光牧場。

4.4休閒牧業新業態發展的案例分析

內蒙古子昂牧業打造一座奶牛界的主題公園,以養殖奶牛為核心,同時集飼草示範種植、奶羊示範養殖、乳製品加工、技術培訓、觀光旅遊、牧場體驗和科普教育等項目為一體,已經成為奶牛界的“迪士尼”。臺灣飛牛牧場受到進口牛肉的影響,農場一度虧損嚴重,衝擊之下牧場向休閒觀光轉型。目前已是臺灣最有名的休閒農場之一。

發展觀光牧場可融合乳業和旅遊業的優勢,使牧場改變單一的生產模式,綜合利用自身環境資源,融入體驗、休閒、旅遊元素,構建特色經營模式,實現轉型升級。農業部指出,各地要借鑑好的模式,結合自身條件因地制宜的發展休閒農業旅遊開發,創造自己的品牌,從而促進畜牧業的增效和農牧民的增收。

4.2該模式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4.2.1牲畜防疫是關鍵

奶牛實行集中圈養,需要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因此,“開門迎客”就對牧場的防疫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作為旅遊景點,對每一位來訪的遊客進行消毒是不太現實,但是可以在關鍵區域,控制可能疫病的傳播。在奶牛密集圈養的核心養殖區,採取非接觸式參觀形式,為遊客開闢單獨的互動區域,由專業的引導員做好監管。

4.2.2規模控制,因地制宜

發展休閒觀光勢必要增加運行維護等經營成本,一些資金緊張的中小型牧場難免力不從心。目前全國有10多家休閒觀光牧場,大部分位於一二線城市郊區,對於一些地處相對偏遠的觀光牧場來說,交通不便也會造成客源稀少。因此休閒牧場避免大而泛,要小而精。在經營策略上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將農業資源進行提煉,避免同質化重複建設。

5、政策建議

生態農業及休閒農業是跨越一二三產業的新型農業經營形態,是拓展農業功能解決三農的有效途徑。作為企業來說,其功能定位及整體規劃是重中之重。儘可能利用和開發當地更加有效的休閒農業資源,同時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導向,按能力、講科學,逐步實施項目。優先選擇當地有生產規模的地理標誌產品、特色農產品作為支撐產業,在特色產業的支撐下最終形成完整產業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