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當年為國遠征,至今仍未回家

密支那最後一位遠征軍 終身不入緬甸國籍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你們是中國人,我要帶你們一起回中國!

這是一位離家70多年的遠征英雄,晚年對孩子最後的承諾和期盼。

居住在緬甸密支那的抗戰老兵李光鈿生於1921年。

1940年,讀中學的李光鈿突然打聽到縣裡正在招兵的消息。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日本人都要打到雲南來了,為什麼還讀書?”17歲的他,是班裡第一個放棄學業、毅然從戎的學生

一年後被編入83團第2營82炮兵排,李光鈿任該排排長。隨後,李光鈿隨部隊從永平調往怒江,鎮守怒江的即惠人橋。

1944年初,第二次遠征開始。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同年5月,李光鈿所在部隊強渡怒江,隨即對松山的陰登山日軍陣地展開猛烈進攻。

作為松山主峰的重要屏障,陰登山的陡坡內更是暗堡密築。李光鈿說:“要打下松山,必須先打下陰登山。我們83團和82團,就是主攻部隊,拿下陰登山,上級下了死命令,必須一個鐘頭把山頭拿下,否則連長以上統統砍頭,軍令一下,士兵就開始呼喊著口號,鋪天蓋地地往日軍陣地上衝。”

“日本人的陣地在上面,我們是從下面往上衝,他們的機槍噠噠噠地響個不停。我們上去一個,滾下來一個,上去一個,又滾下來一個。(日軍陣地)是個一人多高的坎子,硬是拿人的屍體填平。填平了,踏著屍體衝,才把它拿下來。拿下來一數,100多個人的連隊,最後只剩8個人。”

戰後的陰登山一片屍山血海,僅2營就死了400多人。日本人的戰壕裡,橫七豎八躺滿了日本兵的屍體。李光鈿說,因為自己屬於炮兵排,算是僥倖逃過一死。

攻克陰登山後,損失慘重的83團沒有時間休整,立即投入到進攻龍陵縣城的戰鬥。李光鈿所在的部隊炮轟龍陵時,日軍也對他們進行反炮擊。

一顆炮彈飛來,將他炸成重傷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昏迷中的李光鈿被緊急送往後方醫院接受治療,幾經搶救,才留下一條命。至今,李光鈿的頭部仍留有戰傷的疤痕。

在醫院療傷時,李光鈿迎來了抗戰的勝利。但慘烈的戰場,讓李光鈿心有餘悸,“我再也不想當兵打仗了。”出院後,李光鈿找了個機會脫離部隊,在雲南騰衝替人打零工謀生。

抗戰勝利後,騰衝出現了抓壯丁的情況。為躲避內戰,李光鈿

遠走異鄉,定居在緬甸。除了會在戰場上打炮,李光鈿沒有什麼手藝。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圖:李爺爺的家

拉板車、下苦力修路,憑藉著中國人的勤勞和忍耐,李光鈿在密支那謀得了一條活路,娶了妻子,養育了3個子女,可他一直拒絕加入緬甸國籍、也不同意自己的子女加入緬籍。

“我要回家,我要帶你們一起回中國,你們是中國人,你們血管流的是中國的血”。

記得當志願者第一次上門探訪,說代表國內慈善組織給李爺爺發致敬禮金的時候,爺爺激動得說不出話,飽含熱淚,良久,他說:“感謝國家,感謝慈善組織,謝謝他們沒有忘記我,還記得我,真的感謝!”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李爺爺身體狀態還不錯,今年4月,瞭解爺爺的體檢報告後,得知爺爺除腳痛、高血壓和眼睛花等狀況外,未有大礙,志願者鬆了一口氣。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圖:爺爺的體檢報告 願爺爺健康

密支那的遠征軍,只剩下李光鈿一個了。他免不了把以前的事兒過電影一樣想一遍。他告訴兒子李玉明,自己記憶最清晰的是,小時候學校後面有個釣魚的水塘,宣威山中有個石洞,他常和同伴在那兒玩耍。

如此漫長的盼回家的歲月,他最常咂摸的就是這些,童年的快樂,和家鄉的山山水水。

多年前他還是個小男孩,在老家河邊靜靜坐著,盯著水面,手裡拿著一根魚竿。

遠征衛國,苦力半輩子,流落異鄉,願老人家晚年安寧!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他總和我們說 我的時間不多了

家住緬甸彬馬那的王光壽爺爺原籍為湖北省孝感縣,當地志願者去探望爺爺時,發現家門緊閉,只好打電話給王爺爺的兒子。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原來王爺爺正在家中休息,軍旅生涯練就的敏銳歷經多年,仍影響著爺爺的生活,果然,聽到聲音,爺爺就起來了。

王爺爺看到是熟悉的志願者,立馬留下了眼淚,而後又因為有志願者來陪伴開心起來。老人家生活困難,常常告訴志願者,說他的

時間沒長了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2017年,爺爺的房子漏雨,無法居住。志願者向我們申請了修繕的資金,和爺爺一聊起來,他說:“感謝所有捐款人!”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王光壽爺爺狗年出生,育有三個孩子,二男一女。爺爺有一位哥哥,當年他便是代替哥哥當兵,用哥哥的名字與年齡。

曾加入第五軍96師,在荊州訓練一年後,在湖北陽新縣參加抗日戰爭。後來輾轉湖南長沙,參加中國遠征軍第五軍96師,長官是杜律明,班長朱賢傑(音),老人說在彬馬那市抗日 ,一個軍有五萬人,第五軍六軍有十萬,但回去中國人很少了 。

爺爺記得,他們用的槍,有些放10彈,有些能放20彈。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戰爭 讓他一輩子沒一天平安日子

戴全福,1921年生,雲南省保山人。1940歲在昆明參軍,師長番朔端。

抗戰勝利後從臘秀路前往緬甸討生活,後在當地安家(戰爭結束後隨大概兩三百人一起前往緬甸,此後沒有回過家鄉)。

目前和老伴居住在緬甸莫谷市(MOGOUT TOWN),耳朵聽不清,老兩口由女兒照顧。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圖:戴全福老兵

每次當地志願者來家裡探訪,發放致敬禮金和醫療補貼,爺爺都顯得特別激動,拉著志願者講自己曾經的故事:

“在戰場我打了日本,但日軍打死了我們很多的中國軍人,在身邊都有很多屍體,現代的中國發展好了,不像我們那個時代什麼都不好,受到戰爭的影響,沒有一天過得好。”

有時說到往事,戴爺爺突然停下來...

他說不想說了,想起的都是很遺憾的事,想到遠遠的家,想到父母,想起當年的戰友,想起上司。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戴爺爺常說:“祝中華民族平安”,聽到這一句話時,志願者總是很感觸,老兵身在緬甸,但是他始終心繫自己同胞,期望平安,因為在他的那個時代,國家沒有平安。

2018年10月10日老兵在繆谷市住院。15號誌願者去趕到看老爺爺。老人前列腺疾炎發作,當地醫療條件有限,志願者只能聯繫轉院。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17日誌願者帶爺爺一起到City Hospital城都醫院,因為病情,爺爺有點抑鬱和疲勞。他告訴我們,“我年紀大了,不想住醫院,不想死在外面!”

老人不會忘記華人的風俗。這次的尉問金都花在醫病上。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有一些人,他們雖然在戰場上九死一生,但是因為歷史、政治的原因,滯留異國他鄉,以前不敢回家,後來可以回家時,卻因身體、經濟以及通行手續的原因,不能回家。

他们当年为国远征,至今仍未回家

如今緬甸健在3位抗戰老兵,1位護士,23位遺孀,平均年齡已超過96歲

離開家時,他們是平均年齡不及20歲意氣風發的少年,

在前線衛國時,他們無數次盼望戰爭勝利之後,

可以榮歸故里,拜見高堂,侍奉爹孃,

在安寧的日子裡和摯愛兒孫度過餘下的時光。

造化弄人,

他們孤獨地在異國老去、死去

家鄉成了遙望一輩子的東方。

折磨他們的,

還有瘴癘的當地水土,

年邁多病他們已如風中殘燭

戰爭的創傷,

讓一個個等待歸家的青年成為老朽。

我們能做的,

是溫暖他們最後的時光。

願你們安好,我們沒有遺忘你們為誰遠征,

你們為何流落異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