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寒

每日一字:寒

每日一字:寒

每日一字:寒

二十四節氣中最後兩個節氣分別叫“小寒”、“大寒”,這也是一年中最冷的兩個節氣。民間有諺語說:“小寒大寒,冷成一團”,的確,小寒一到,就意味著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將進入“天寒地凍”模式。可以說,“寒”、“冷”、“冰”、“凍”這四個字,幾乎構成了冬天的全部。那麼,古人為什麼偏偏選擇“寒”字來命名節氣?

每日一字:寒

寒字最早出現在金文中。這是一個會意字,上面是一個象徵房屋的“宀”,屋子裡面有一個明顯的人形,在這個人下有腳(止),腳下有兩個點(仌),象徵冰塊,表示寒氣從腳下冒起來。人的周圍都是乾草(茻),用來禦寒保暖。所以,這個字用了五個部首宀、茻、人、止、仌合起來進行會意,比一般的會意字都要複雜。這也正是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其作出的解釋:“寒,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貧窮人家冬天沒有衣被,只能躲在屋裡,以草為床被,縮在自己的“草窩”中。冷得就像踩著冰,從腳底直凍到心裡來,區區乾草又怎能抵擋得住嚴冬?

每日一字:寒

相較於寒,冷字的字形則簡單得多,字形中也遠沒有這麼豐富的意思。《列子·湯問》中說:“涼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極。”寒的本義是冷,而且是冷到了極致。因此,古人用用“寒”來定義最冷的節氣顯然更為恰當。

每日一字:寒

人在身體感到寒冷的時候會發抖,而在害怕的時候也會渾身戰慄,所以寒還能引申出害怕、畏懼的意思,比如寒心、膽寒。太低的溫度會讓人身體上受不了,感覺非常痛苦,所以“苦寒”二字也經常連用。《史記》中說北方是“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這就是說北方太冷,又沒有水和草,是讓人覺得很苦的地方。而貧困也是一件讓人感覺很痛苦的事情,於是寒字又有了貧困、卑微的意思,用來比喻人窮困潦倒,例如貧苦出身的讀書人被稱為寒士。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裡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生活困苦的詩聖,在雨腳如麻的淒冷寒夜之中,置自己床頭屋漏的劣境於不顧,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免受其苦,這樣的博大胸襟,怎不讓人感動、景仰?

每日一字:寒

除了生活意義上的寒,寒作為一種感受也常常投射於內心。在北宋詞人柳永的《雨霖鈴》裡寫道:“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在這裡,寒蟬,也就是冬天的知了,成了詞人心緒的象徵,悽慘的鳴叫呈現出心境的淒涼。這不禁讓人感慨:人在心情愉悅的時候,即使大雪紛飛也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而在人生際遇不順、情緒低落時,一隻小小的寒蟬,也能道盡生命的悲涼。

每日一字:寒

孔子曾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寒,也是對君子的考驗——能在寒境中堅守,才能彰顯君子高潔的品性。在傳統文化中,松、竹、梅被合併稱作“歲寒三友”,人們認為,這三種植物在寒冬裡不畏嚴寒、凌風生長,所代表的正是那不畏艱險、勇敢堅韌的人格。

每日一字:寒

生活中,人們往往期盼溫暖的春天,期待萬物復甦、冰雪消融、大地回暖,然而那總需要我們在冬天裡的忍耐。就像中國十大名曲中的《梅花三弄》,曲目是在描寫風霜中的寒梅,與冰雪抗爭、與命運拼搏的場景。寒風暴雪之中,梅花一時零落凋敗,但是,風過後又有花苞奪香吐蕊、雪停後又有新梅顧盼生輝。

每日一字:寒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每一個寒冬都是命運的禮物,每一次坎坷都有其必要的意義。冬天到了,春天也必不會遠,但其實,重要的不是享受溫暖春天的時刻,而是我們為此在寒冬中堅守的過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每日一字:寒

每日一字:寒

每日一字:寒

每日一字:寒

每日一字:寒

每日一字: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