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幾十年,卻影響歷史一千多年,《蘭亭序》真偽探尋(一)

出現幾十年,卻影響歷史一千多年,《蘭亭序》真偽探尋(一)

神武蘭亭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愛好書法的朋友恐怕沒有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的吧,這就是《蘭亭序》的開篇。《蘭亭序》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影響力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了,沒有之一。但有記載的《蘭亭序》真正面世的時間卻只有幾十年,但它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影響卻一直延續到現在以及以後,而關於它的身世真偽卻還是迷霧重重。

《蘭亭序》有四絕:書、文、事、秘。王羲之之所以被稱書聖,絕非虛名,縱覽今古,四絕齊全,且無一不佳,怕也是獨一無二了。四絕中,其實只有一絕是無庸置疑,就是修禊其事(一群文人在蘭亭聚會),餘下三者眾說紛紜,迷霧繚繞,而且全是圍繞著蘭亭真偽問題發生的。今天我就一起先來探尋《蘭亭序》文章內容的真偽吧,事先聲明,《蘭亭序》的書法藝術價值地位是無可撼動的,是中國書法歷史第一帖,沒有之一。

出現幾十年,卻影響歷史一千多年,《蘭亭序》真偽探尋(一)

關於蘭亭真偽的問題,我們要先從《世說新語》這本書說起。《世說新語》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筆記小說集,南北朝時南朝宋劉義慶撰。魯迅先生認為此書是他招聚文士,集體編纂而成的。後來南朝梁著名的文學家劉孝標又為此書作注,為它錦上添花。劉孝標一生坎坷,唯好讀書,有“書淫”之稱。為注此書,他引用了四百多種書籍,今多不存,因此《世說新語》也具備了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既為後人的學術研究提供素材,又為他們的學術觀點提供依據。而關於蘭亭真偽之說就由它開始。

清末有一當朝重臣端方,他是當時著名的收藏家和金石家,他曾經收藏到唐代《蘭亭序》五大摹本之一的定武本,為求真偽,向當時著名的碑學名家李文田請教鑑定。李文田是廣東人,咸豐九年的探花,官至侍郎,書法聞名當世。李文田看了之後,當時的結論是唐以後的“蘭亭”,“文尚難信,何有於字”。啥意思呢?就是說:唐代以後的蘭亭,文章內容都不可信,何況書法呢。他認為存世的“蘭亭”,從文到字都是假的,論據便來自《世說新語》有這樣一則記載,原文僅25字:“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意思是說,王羲之聽說有人把他寫的“蘭亭集序”和石崇寫的“金谷詩序”相比,認為他的文章可以和石崇相匹敵,心裡非常高興。原文之下有劉孝標的注:“王羲之《臨河序》曰:‘永和九年,歲次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休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娛目騁懷,信可樂也,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矣,故列序時人,錄其所述,右將軍司馬太原孫丞公等二十六人,賦詩如左,前餘姚令會稽謝騰等十五人不能賦詩,罰酒各三鬥’。”根據這些記載,李文田認為,王羲之原作叫《臨河序》,而《蘭亭序》是到了唐朝後,唐代人起的標題。《臨河序》僅153字,但是《蘭亭序》卻320餘字,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這句開始往後,後面的字乃唐人“妄增”;這些字會不會是劉孝標為引文簡潔刪掉的呢?李文田認為不可能,原因是《臨河序》在“錄其所述”之下有42字為《蘭亭序》所無,注家引文可能有所刪節,不可能有所增添。

出現幾十年,卻影響歷史一千多年,《蘭亭序》真偽探尋(一)

定武蘭亭

李文田關於蘭亭真偽的疑點說當時反響平平,卻拉開了近代“蘭亭辨偽”的序幕。1965年6月《光明日報》發表郭沫若的長文《由王謝墓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以李氏蘭亭真偽疑點說為重要論據,認為蘭亭序不僅書法是偽託,連內容也被後人篡改。此文一出,南京文史館館員高二適即著文《蘭亭序的真偽駁議》予以反駁。而這場辯論當時也是轟動一時,甚至驚動了毛主席,毛主席批示:關於學問的求真,有比沒有好。

出現幾十年,卻影響歷史一千多年,《蘭亭序》真偽探尋(一)

高二適先生《蘭亭論辯》手稿

其實李文田並不是當時對蘭亭唯一心存疑慮的人,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畫家八大山人朱耷也曾提出過質疑。朱耷曾經寫過不下八九本《臨河序》,其中文詞一律都是《世說新語》中的哪一篇,而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蘭亭序》文。而且寫的這幾本《臨河序》都是一樣的內容,所以不可能是筆誤。其中有一本後有自跛的一段話:此為王逸少《臨河集序》,近世所傳定武本凡三百二十五字,《臨河序》止得百字。更碑室一本,較山人所臨字大,子昂北道那得此耶!八大山人記。(《大風堂名跡》第三集)。這段話不僅否定了定武蘭亭,而且順便諷刺了趙孟頫的失節(趙孟頫是北上為官時寫下的蘭亭十三跛),這也是難得的珍貴資料。

出現幾十年,卻影響歷史一千多年,《蘭亭序》真偽探尋(一)

八大山人《臨河序》

出現幾十年,卻影響歷史一千多年,《蘭亭序》真偽探尋(一)

八大山人《臨河序》

出現幾十年,卻影響歷史一千多年,《蘭亭序》真偽探尋(一)

八大山人《臨河序》

再往前看,我們來到唐朝初年,當時的大書法家歐陽詢奉命帶領十數人編篡了《藝文類聚》,在卷四“三月三日”項下,收錄了《蘭亭詩序》,但是隻有前半部分一百二十四字,基本上和《臨河序》接近,沒有“夫人之相與”以下的二百字,這是值得關注的。《舊唐書》中關於《藝文類聚》的撰述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記載:“《歐陽詢傳》:武德七年,詔與裴矩、陳叔達等受詔撰《藝文類聚》一百卷,奏之,賜帛二百段。“由記載來看,歐陽詢編撰《藝文類聚》是始於武德五年,終於武德七年。由這個時間點來看,就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根據劉餗(唐初集賢院學士,兼修國史)的《隋唐嘉話》所述,“太宗為秦王日,見拓本驚喜,乃貴价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才)師處,使蕭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由此可見,李世民得到《蘭亭序》的時間是武德四年,而歐陽詢編撰《藝文類聚》的時間是武德五年至七年。而且在武德五年至七年正是《蘭亭序》轟傳於世的時代,那麼以歐陽詢在當時的書法和朝廷地位來說,不可能沒見過《蘭亭序》的真跡。那麼他編撰《藝文類聚》的時候為什麼不採錄《蘭亭序》全文三百二十四字,而只是採錄了與《臨河序》接近的前半部分的一百二十四字呢?這不能說不是一個謎。

出現幾十年,卻影響歷史一千多年,《蘭亭序》真偽探尋(一)

我們雖然不知道謎底,但我們可以做合理的猜測。在我看來可能是歐陽詢他們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人,不願意自己欺騙自己。他們知道《蘭亭序》是可疑的,但又不能採錄《臨河序》,所以只能採錄與《臨河序》接近的《蘭亭序》的前半部分一百二十四字,用來搪塞。這樣既可以不違背秦王的命令,也可以滿足自己的良心,順便給後世留下一條發現真相的線索。真是煞費苦心啊,這種苦心在《蘭亭序》真偽不成問題的時候,不容易看出來;但在《蘭亭序》的真偽又成了問題的今天,卻是明如觀火了。

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關於《蘭亭序》還有什麼線索沒有,歡迎回復討論。今天關於《蘭亭序》文章內容的真偽探尋就到這裡,下一篇我們從文字書法的角度再來一起探尋這道美麗的謎題吧。關注我,關注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