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文:葛維屏

在寫下這個標題前,我特地拷下這句話,放到搜索引擎上去,試探有沒有類似的說法。

結果是沒有,當然有相類似的這樣的句型,什麼什麼冰涼,什麼什麼溫暖,但完全地與題目裡所說的相同的說法沒有。

那麼,我該慶幸一下,自己是這個判斷的創始人了。——當然不一定正確。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出現這個看法,是我讀了顏巧霞的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時的第一觸感。

收到作者贈給我的書,我隨便地選了一篇,暢通無阻地讀下去。巧霞的文字乾淨,利索,又不乏帶著一點出人意料的獨特哲思,我當時腦海裡就閃過了這麼一個感受:人生是冰涼的,人心溫暖的。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現在在正式成文的時候,我將原來的“人心”換成了“人性”。因為人生的“生”加上了人心的“心”,就成了“性”,就是因為多了一個人心的“心”,人生就發生了巨大的逆轉與改變,而到了人性的“性”的時候,才能顯示出一個人的生命與悲涼人生的徹底決裂的、隔斷的、迥異的意義。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我想這個非常簡單的一個標題,之所以沒有人寫出來,是因為“人心”“人性”溫暖的定性是隨處可見的,可以獲得人們公認的,但說人生是冰冷的,估計沒有一個人敢於這樣地作出決斷。

但是人生不就是冰冷的嗎?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從第一聲啼哭,離開母體,我們的人生開始了,這時候,我們赤裸著,沒有遮擋,世界給我們的是一種冰冷的刺激與感知,於是我們要痛哭,所以,生下來第一件事,是用給我們裹一件毛巾,而人生的結尾,是不是冰冷,更不用我細說了。

為什麼人們不說人生是冷涼的?我想到前幾天在朋友圈裡看到一個問題:“人為什麼知道自己要死去卻還要活著?”這個問題自然是沒有答案,但足以聳動人心,刺激耳目,當時我停頓了許久,在下面跟了一句:“人之所以沒有得抑鬱症,就是不想這個問題。”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我想,人生是冰涼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去想,不願意去介入到這區塊的思考。

因為雖然人生是冰涼的,但畢竟人類還有一個更浩大的領域是溫暖的,那就是人心,那就是人性。而正是在這個地方,才是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的地方。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我們常常看到一句話:某某人有著悲劇的人生。那麼,這個悲劇是如何界定的?每一個生命的終結都是一樣的,顯然結局的命運不應該成為悲劇的考量。我覺得,如果一個生命,在他的一生中,有著溫暖的相伴,有著人心的守護,那麼,他的人生就不是悲劇,也決不應該稱著冰涼。

《在縫隙裡明媚生長》是巧霞對人生思考的凝結,而她筆下的人生,就像是她隨手扯下來的一塊生命的碎片,一團毛絮,這個人生是不完美的,甚至帶著一種觸目驚心的悲涼,但是抑制著這些碎片的人心、人性卻強大而執著地散發著自己的溫暖,讓生命恢復了活力,讓冰冷消融成虛無,讓溫暖瀰漫著紙頁。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這是一本溫暖的書,而回來頭來看,瀰漫在書卷中的溫暖下面的底色,卻是刺眼的蒼白,正因為有這麼一種底色的映襯,那份溫暖才更讓人覺得耀目,更覺得珍惜。

能獲得顏巧霞的贈書,我覺得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機緣,或者說是一種偶然。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2018年6月份的時候,到南京參加江蘇作協“2018年度文學項目簽約座談會”,到達會議定點居住賓館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多鐘了。走進大堂,一眼就看到了接待的辦公桌。正要開口,前面已經有一位女士候著,她作了自我介紹,找到了她的名字,坐下來簽名登記。等她登記完,我也跟在後邊,完成了登記。然後在服務檯上,她領取了房卡,這時候,我主動與她搭起了腔。本來我不是一個喜歡主動與人講話的人,但是櫃檯前面就只有兩個人,而且還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我想,這樣的環境,還是適宜於結識一個陌生的文友的。於是我主動開腔,問她你也是開會的嗎?她說是的。各自通報了姓名之後,又問起了各自的轄屬,竟然是同一個市的。這樣,有熟悉的地理感知,又有共同認識的人群,便有了更多的交流。開會期間,她告訴我她的散文集就要出版,還出示了新書的封面,讓我看一下,選擇哪一個封面比較妥當。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顏巧霞與江蘇作協主席範小青

她當時還發了一篇她寫的散文的鏈接,我看了內容,當時就覺得她的文章中散發著一絲溫馨的暖意,所以我當時直感地建議她,選擇那一個暖色調的粉紅的封面,而放棄另一個偏藍色卻可能有清雅氣質的設計。而現在這本書的暖色調的封面,確實很吻合書中的書寫與精神。

從書中可以三D圖景般地全面感知到巧霞這個人。她的文字,從各個側面,對準了自己,自己的親情,自己的周邊,自己的延伸,這些各個側面的觀看,組合成了一個立體的作者本身,凸顯了一個叫人生的存在。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巧霞不掩飾她人生中的那些不美好、不完善、古難全的部分,而正是這部分,每時每刻地讓人感到人生是一個冰涼的定性。巧霞是一個八0後,但她的人生遭際卻遠比她的同齡人要艱辛。

像她這樣的年齡,本該承歡在父母的愛寵之下,但她卻過早地失去了父親,書中在多處文章裡,寫到了父親生病離世後,給她帶來的巨大沖擊。在《父親住在天上》一篇中,作者以催人淚下的記載,記下了父親去世給家庭的當頭棒擊,她寫道她小她四歲的弟弟抓住她的手,說:“姐姐,只有我們沒有爸爸了,人家的爸爸都好好的……”就這麼簡單,包含著的是小孩子的心思,卻又凸顯的是人生的大不幸,孩子看到了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將與別人家的小孩不一樣,一生就將少了最為寶貴的財富,一生都掙不回來的財富。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當巧霞在書中雍榮與從容地展示出她的行雲流水的操縱文字技巧,展現她對人心與人性最縱深的部位的發現的時候,她告訴我們,她沒有一個識字的父母,父母從事的職業,也是那種最與舞弄文字沒有關聯的體力勞動,甚至父親還踏過三輪車,可想而知,家學淵源顯然是作者所不擁有的資本,但她卻能夠寫出這麼優美的文字,並用這文字反過來反哺了滋養了她、但卻與文學絕緣的生活,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反差。她是從哪裡擁有了寫作的天賦?擁有了讓人心與人性能夠從看不見的狀態而藉助於文字得到顯性表現的能力?連我也要感到驚奇與驚訝。想想我自己,雖然說不上出身於書香門弟,但父親是教師,一度時期還與作家陸文夫在一個創作組裡,我小時候也曾經在創作組到飯館裡的聚會上當過“鍋鏟子”,雖然沒有也不可能耳濡目染一絲文學大家的指教,至多在霧煙障氣中感受到過這幫閒得發慌的筆桿子打撲克打發時光的無聊,但多少還能從父親那裡耳提面命許多文學的受教。這一切對巧霞是不存在的,我驚奇,她的媽媽也驚奇,在書中,她注意到她的媽媽的獨特的表達,給人很溫暖,很驕傲的感覺。母親看到她發表的文字,說:“寶寶,你怎麼會這些的?真能幹啊!”(《媽媽的不信與相信》)此處,我禁不住開始淚目。真實,真實到心裡,洋溢著的是心裡的愛,心裡的驕傲。上一輩人的最大的快樂不就是如此嗎?巧霞寫作,就是一個對母親的回報。今天我們常常討論“寫作有什麼用?”我以前的回答是,“寫作沒有用,但不寫作更無聊。”但此刻,在巧霞的訴說裡,我覺得她的母親是偉大的、了不起的,母親的話,說出了寫作的意義與力量,因為寫作後面是一顆心,一顆溫暖的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溫暖與世界的溫暖的心,這種心,連綿起來,加諸在人生之上,就是“人性”,這是我們活著唯一的依託,唯一的支撐。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作者的這種感受,她的這種記憶,給我們記錄了曾經有過的艱難,曾經有過的風雨,親人的早逝,生活的艱難,還有成長中的波折,比如,小時候弟弟遭遇到的命懸一線的危機,所有的這一切,都讓人生漫溢上了更多的冷色,但是,作者總是從這裡讀得了溫暖,回憶起的是親人的那永不冷卻的關愛。父親離世,但他的那份愛,化成了物質,化成了精神,影響著現實的生活。《最後的柳暗花明》中,作者寫到了父親栽下的樹,幫助了家庭在最需要錢的時候度過了難關,“這也是父親用自己的深見遠識,留給他至愛的人,最後的柳暗花明”。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作者在與書名同題的散文《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中,歸結了人生冰涼但人心溫暖的全書主題:“儘管時光殘忍,奪去我們至親的人,或者時常用病痛來欺負我們,撕裂我們的心,但生活著的人們,心又當強韌如野草野花,縫隙裡也明媚生長。”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作者的視域,離開家的範圍,我們注意到,她同樣沒有忽視那些人生中的黯淡或者叫悲涼的部分。在作者記述的事實中,那些身邊的人,總是按照人生最大面積地存在著的生的艱難的鐵律,承受著人生的最冰冷的襲擊。但是,面對生活的狙擊,人心總是在最關鍵時刻,成為迎戰冷冰人生的最強大的力量,它們幻化成溫暖,慰籍著那些沉淪在生活之流中的人們,同時更成為作者文章中的精神輻射。作者感受了它,並寫出了它,便成為文字中的力量。作者的絕大部分的文章中,都在直面著慘淡的人生,並且在此底色上,凸顯出人心的韌勁,人心的力量。書中第一篇《為父方知憂患始》中的那個生下來有一點異樣的不會哭的嬰孩,在父愛的照料下,考上了知名大學;《只要他快樂》中那個聽力有障礙的孩子,父親在做生意之餘,想盡辦法助力孩子有了適應世事的最基本的健康;《小鎮上的一日之弛》中那個失意的官員,回到故里,老妻卻不捨棄她的照拂,原諒了他曾經的過失,這後面不是體現出的是人心的暖意嗎?甚至那個《螢火蟲》中提到的學校保安,也是因為照料精神出了問題的妻子,而放棄出外打工,而堅持在妻子的身邊;《活法》一文中,作者記錄下種種不幸的人生,那個失去白血病孩子的母親,自己有一天也患上癌症,但她一直堅強應對,走到生命的最後,讓冰涼的人生,烙印出生命的暖色調;那個生了大病、卻把日子過成美好的茹姐,那個生下孩子卻遭逢丈夫患病但卻咬牙撐著終於換來雲開日出的瑛姐(《女人花》);那個像草芥一樣卑微的嫁給了一個矮窮的丈夫,卻把日子活成了美麗的雲南新娘(《彩雲之南的新娘》)……等等,作者串起的這些生命的力量,改變了人生的冰冷的質地,成為作者在書中不斷申說、不斷提煉的人心無敵的永恆主題。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在這一切的背後,是作者的一種纖細的發現,一種獨到的捕捉。作者站立的空間並不大,那是她以家為原點,掃瞄向她生存著的小鎮,然後又小鎮為參照點,擴展至她後來定居的縣城,這一切構成了作者的目光視域,但是就在這有限的空間裡,作者發現了心的博大,心的無垠,讓這一切區域,因為心的存在,而使得人生具有了無邊無際的博大的空間。而我們注意到,即使作者在書中也寫到了那些來到小鎮的“走市客”,寫到了那些入駐小鎮謀生的外鄉人,但是作者對他們的認識與發現,也是因為他們與作者身邊的鄉村與小鎮一樣散發著溫暖的部分,而只有這些部分,才是作者真正樂於去發現、熱衷於去揭示的最值得珍惜的部分。也就是說,作者用文字羅列出的人生空間並不大,但是,她卻為這些擴展開來、延伸開來的空間裡找到了最迷人的那一份生的價值,那就是人心的暖色。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對作者的文字,我感到作者有一顆小心翼翼的探視世界、瞭望人生的心,因為這一份獨特的觀看,她能夠看到鄉村裡的每一個纖細與孱弱,因為只有一份審視世界的敏感,才能感知到自然風物與人情事故的全部,這在書中對鄉村自然風情的纖細捕捉的文字中能夠鮮明地感到。《扮春》《兒時的夏夜》《從前的秋天》《如果不是冬天》組成的四季風景線,還有那記載著鄉村歡愉的《開花的智慧》《臨水而居》《曬伏往事》《一起去採菱的日子》等篇什,我們感受到的是作者那一份帶著心的溫暖的觀看,因為傾入太多的心靈的關注,正所謂“天若有情天亦老”,因為有了情感的傾注,一項事物就會變得脆弱,所以在這些文字中,感受到的是大千世界悄然嬗變中的那份顫動,構成了作者的獨特的文字抒寫風格。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因為作者用她最真誠的心去感知了世界的全部,所以我們能從那些文字裡,感受到最纖微的波痕,就像荷花葉在一絲微風中所連綿成的那一陣波連波的顫動,這份誠摯的感受,組成了作者的文字的魅力,而正是因為這種對人生、對自然、對心靈的無縫對接,才讓我們能夠從作者的文字中“粒粒皆辛苦”地看出作者心靈中的思想的流動,精神的搏動,才讓我們感到這本書如此貼近著靈魂,貼近著人心,所以書中才珍藏著一種瀰漫著全書的溫暖的輻射源。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巧霞在這本書中,正如上面所說,她開掘的空間並不大,專注於她的身邊,但關鍵的是她能把熟悉的寫成陌生,把那些司空見慣的事物,寫出了它們的內質。生活是一個井,需要我們的是深入,而不是無限制地拓展水域。莫言就是專注於他的一個高密東北鄉,就寫出了中國的風雲。巧霞採取的認知生活的方式,也是她的專注,她的執著,她的深入,她開掘出了人心的溫暖的秘密,而相信她未來更多寫作空間的拓展,她會有更多的對人心的精彩發現。我們有理由期待著。

顏巧霞散文集《在縫隙裡明媚生長》:人生是冰涼的,人性是溫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