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收復後,大家覺得它沒用準備放棄,只有他據理力爭保住了臺灣

施琅,這個人在歷史中爭議很大,有人說他因為家仇而投靠清廷,反過來幫助敵人攻破大明最後的希望臺灣;也有人說他為全國大統一做出了傑出貢獻,維護了國家領土的完整……。

是非成敗自有後人評說,今天我們來說說施琅做的一件極其有利於國家和民族的事情,沒有他的力排眾議,極力堅持,也許臺灣省早在清初的時候就被遺棄幾百年。

臺灣收復後,大家覺得它沒用準備放棄,只有他據理力爭保住了臺灣

事情要從康熙皇帝還在位時說起,那時康熙皇帝打敗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勢力,並在海軍將領施琅的率領下成功收復了臺灣。臺灣是收回來了,可是該怎麼處理臺灣後續的事情成了讓人頭痛的問題,是守還是棄,大家也對此爭論不休。

於是,康熙皇帝特意在朝會上召集文武百官討論這個問題,當時大多數清廷官員尤其是北方的滿人主張徹底放棄臺灣,把島上的所有人全部遷回大陸,大清不要那個蠻荒之地了,因為臺灣那個地方不值得花精力去治理。

更有甚者,還有大臣主張把臺灣租給荷蘭,一年二十萬兩銀子就可以了,當時滿朝文武持這種觀點的佔大多數人,為什麼那時會有這種觀點呢?主要是因為當時朝廷裡面的高官都是北方人,不瞭解臺灣在中國的地位,只是認為那裡是個蠻荒之地。

臺灣收復後,大家覺得它沒用準備放棄,只有他據理力爭保住了臺灣

只有施琅據理力爭,堅持要求對臺灣進行管轄,因為臺灣是東南七省的門戶,何謂“東南七省”,分別是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和遼寧,這些沿海地方都受到臺灣的庇護,一旦徹底放棄放棄臺灣,那後果將不肯設想。

而東南又是當時朝廷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一旦東南不保,大清的國本將要動搖。最後還是康熙皇帝拍板,說臺灣定則海疆定,海疆定則東南定,東南定則天下定,所以臺灣絕對不能放棄。

臺灣收復後,大家覺得它沒用準備放棄,只有他據理力爭保住了臺灣

1684年,清設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當時的臺灣並不是單獨的一個行省,而是一個府,下轄三個縣,分別是臺灣縣、鳳山縣和諸羅縣。直到1885年中法戰爭以後,清廷才發現臺灣對於中國的重要性,然後才把臺灣府升級為臺灣省,首任臺灣巡撫就是劉銘傳。

臺灣收復後,大家覺得它沒用準備放棄,只有他據理力爭保住了臺灣

​今天也是這樣,臺灣是我國唯一面臨太平洋的省份,收回了臺灣就意味著我們衝出了第一島鏈真正進入了大洋,我們的海軍才能正直變成洋軍,否則只是海軍,只能在海里撲騰,所有進入大洋的海峽要到都被被人封鎖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