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章達村的“扶貧娘子軍”

西藏章达村的“扶贫娘子军”

圖為五位駐村工作隊隊員合影(前排左起:江阿珍、卓嘎、洛桑卓嘎;後排左起李豔妮、次珍)。 經濟日報記者 魏永剛攝

章達村地處雅魯藏布江北岸,屬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扎囊縣阿扎鄉。村委會主任強巴次仁不會說漢語,記者和他交流起來有些困難,此時突然闖進一個女孩,很利索地介紹起村裡生態崗位的情況。女孩叫李豔妮,是駐村工作隊的一員。“駐村工作隊都是女孩子。”強巴次仁說。

於是,記者有機會認識了章達村駐村工作隊的5名隊員。她們在青藏高原上與章達村同胞一起脫貧攻堅。隊長江阿珍說:“我們是一支娘子軍,有藏族有漢族,平均年齡26歲。”

5位姑娘一臺戲

章達村駐村工作隊5名隊員,來自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經歷,但有一個共同心願:努力幫助村裡的同胞脫貧。

江阿珍2011年南京農業大學規劃專業畢業後,回到山南市工作。她先在縣政府辦公室工作,後到阿扎鄉擔任黨委組織委員,並被派駐章達村。

儘管以前有過駐村工作經歷,但對於擔任隊長,她還是感到有些壓力。她說:“我當天晚上輾轉反側,想著怎麼做好駐村工作,會有哪些隊員和我共事,如何帶領隊員與群眾打交道等,一個個未知數在我眼前閃過,讓我睡不著。”

洛桑卓嘎是章達村第一書記。在5名隊員中,她是最早來到村裡的。這位畢業於西藏民族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2015年從阿扎村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因為父親是村幹部,從小耳濡目染,洛桑卓嘎對做好群眾工作有不少感性認識,也是5名隊員中“經驗最豐富的”。她說,在村裡住了3年,與群眾都很熟悉了。她熟悉群眾的“方法”簡單而有效:“走得勤些,就認識了;走得多了,就熟悉了。”

洛桑卓嘎和村裡上學的孩子們最熟悉,這讓隊員們稱道。章達村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9名大學生。這些大學生放假回來,都喜歡到村委會找洛桑卓嘎,她和這些孩子有談不完的話題。

還有一位姑娘叫卓嘎,畢業於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林業技術專業。卓嘎也是2015年來到章達村的。3年駐村經歷,她的體會是:日常工作就是為老百姓服務。她的幫扶對象是一位75歲、有眼疾的老人,卓嘎姑娘時常去家裡幫老人打掃衛生,給老人做飯。

另一位工作隊隊員次珍2014年從東北大學畢業,2017年9月份來到章達村。雖然駐村時間不長,但她對自己的“角色轉換”卻體會很深。她說,對於群眾的事不能有“小事不想辦、大事辦不來”的想法,每天和他們打交道,就要把他們當親人一樣對待。哪怕是開一個證明材料,複印一張身份證,都要用心去做好。

李豔妮是駐村工作隊中唯一的漢族姑娘,她從遙遠的山西長治來到這雪域高原。這位25歲的女孩畢業於太原師範大學,先在拉薩作了一年志願者,後參加公務員考試來到扎囊縣阿扎鄉,入職不久即被派駐到章達村。“進藏兩年,從志願者到基層公務員,瞭解更多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這裡的人文、自然、信仰、情懷等。藍藍的天空、飄逸的白雲、不息的江河、連綿的山川,都讓我十分喜歡。”她說。

2017年章達村剛剛退出貧困村行列,江阿珍和她的隊員們與村裡人經歷了脫貧攻堅過程。她說:“村裡還剩下3戶建檔立卡戶沒有脫貧,我們要幫助他們熟悉政策,落實政策,讓他們在政策的陽光下過上小康生活。”

扶貧幫困故事多

每一個駐村工作隊員都要結對幫扶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這是對駐村工作隊員的要求。章達村駐村工作隊的5位姑娘,除李豔妮今年1月份才來到村裡,沒有聯繫貧困戶外,其餘隊員都有幫扶戶。說起幫扶貧困戶,每個隊員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卓嘎最大的快樂是動員幫扶戶的孩子回來和家人一起過了個節。她的幫扶對象是一位老奶奶,她按要求住到這位沙珠奶奶家裡。沙珠奶奶是一位獨居老人,老人養子常年在拉薩打工,很少回來,家裡因為缺少勞動力而致貧。“瞭解到這些情況,我內心感到十分不安,想為奶奶真正做點什麼,而不是單純去送慰問品慰問金。”她說,老人最大的期盼就是孩子能多回來看看。

於是,卓嘎姑娘聯繫到老人的養子扎西多吉。通過多次電話溝通,扎西多吉終被感動。“今年望果節,扎西多吉主動回來看望老人,為老人購置新藏袍,與老人共同過節。”卓嘎說:“看到老人滿意的笑臉,我也特別滿足,莫名的有種踏實感。”

江阿珍這些天最快樂的是,她幫扶的貧困戶主動提出要脫貧。幫扶戶主人叫索朗多吉,家裡共4口人,夫妻二人和兩個兒子。雖有勞力,但是母親索朗卓瑪常年在家務農,照顧牲畜,其餘3人因缺乏技能無法外出務工,只能乾點體力活,賺取微薄的工錢維持生計。

入戶扶貧,江阿珍緊盯索朗多吉的兩個兒子,動員他們學一技之長。兩年裡,他們都考取了裝載機駕駛執照。大兒子其米多吉拿到執照後即到附近的措美縣開裝載機,每月有6000元的收入。小兒子平措也在附近的藏草基地務工,每月能掙2000元左右。

今年9月份,江阿珍再到索朗多吉家時,索朗多吉的妻子握著她的手說不用再送慰問品了,他們全家開了家庭會議,自願退出貧困戶。“看到索朗多吉一家如今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我也心生幸福感。”江阿珍說。

並不是所有故事都圓滿,幫扶貧困戶也有苦惱。洛桑卓嘎幫扶的貧困戶西洛次仁家有5口人,其中勞力3人、學生1人,還有一位慢性病人。瞭解到這些情況,洛桑卓嘎入戶時鼓勵西洛次仁的兒子邊瑪多吉去學習一門技術。2017年,邊瑪多吉參加了山南市創業培訓,但是沒有什麼起色。最近一次入戶,洛桑卓嘎又鼓勵邊瑪多吉參加挖掘機技術培訓。“一個人有了一技之長,就可以帶動全家脫貧,”洛桑卓嘎希望自己的信心能鼓起邊瑪多吉的勇氣。

動員孩子回來陪陪老人,鼓勵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術培訓,幫助貧困戶謀一份工作,這些點滴故事,串起了5位姑娘在章達村的生活,也連綴起章達村脫貧的過程。談起這些故事,姑娘們羞澀地說,“這些事情太平凡了,沒有什麼好記的”。然而,正是這些平凡的故事,書寫了一個個村莊脫貧的歷史。

為成長鋪設底色

章達村有179戶777口人。住村扶貧,第一次一起深夜巡邏、第一次一起下廚做飯、第一次一起入戶調解糾紛……每一項工作都給5位姑娘留下了難忘的記憶,也都是真切的考驗。

5位姑娘中,山西長大的李豔妮離家最遠。思念是她揮之不去的情感。她說:“看到晉字頭車牌,心裡都是激動的。”這個已經被高原陽光曬出一抹“高原紅”的山西姑娘感慨,“對於西藏這片土地,因為陌生,所以沒有預期。我在這裡收穫的大多都是意外,也不乏驚喜”。住在村裡,深入農戶,近距離感知普通人的生活,在蹩腳的話語中哈哈大笑,在尷尬中熟悉,新的朋友圈也慢慢建立起來。李豔妮覺得“這都是平常事,但更具價值。”

作為隊長的江阿珍,每次開會、入戶時,都要在前一天晚上作好筆記,把會議內容和入戶要了解的問題全部翻譯成藏文。在村裡住了幾年,現在她可以全程用藏語召開村民大會,調解矛盾糾紛,入戶宣傳政策。她說:“從來沒有想到自己能做到這一點。”

在村裡住久了,姑娘們體會更多的是村裡人那種質樸的感情。也許這些感情沒有多少表達,但卻是濃烈可知的。

今年望果節,江阿珍幫扶的索朗卓瑪來到村委會,送來一袋土豆、一塊酥油。江阿珍說:“我突然覺得自己在章達也有了親戚。”卓嘎幫扶的70多歲沙珠奶奶雖然有眼疾,卻時常也會到村委會給姑娘們送些鮮榨油、糌粑、奶渣等。

卓嘎說:“來往多了,我對這片土地有了一種家的感覺,在村裡多了一個奶奶,她就像我的家人。想到這些,平日裡所做的工作都變為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住村扶貧對5位姑娘們來說是一段獨特經歷。記者告別章達村後,姑娘們發來一段微信,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住村經歷必將在我們的人生中增添一道別人沒有的底色。”有了這樣一道“底色”,我相信,她們今後會走得更好。

(經濟日報 記者:魏永剛 責編:張葦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