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馬高速等新川藏公路的建設 將為川藏鐵路建設“探路”

汶马高速等新川藏公路的建设 将为川藏铁路建设“探路”

建設中的汶川克枯大橋。 (陳龍 攝)

10月22日,四川省公路學會橋樑專業委員會2018年學術年會在汶川召開。此次年會規模空前,彙集了全國頂級橋樑專家。在建的汶馬高速公路汶川克枯大橋是年會唯一現場考察點。

中國橋樑看四川,四川公路橋樑設計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專家們緣何關注這座大橋?

設計創新 重量輕且建設快

新川藏公路汶馬高速是我省在建進藏高速公路中的一條,與川藏公路北線國道317線處於同一走廊。汶川境內,車來車往的國道317線上,一座紅色鋼樑、身姿苗條的大橋奪人眼球,這是在建的汶川克枯大橋。

大橋的設計者,是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牟廷敏。雅西高速螺旋形的幹海子大橋,也是牟廷敏設計的。“汶川克枯大橋全橋為無模板化施工,這在中國還是首次。”牟廷敏介紹,大橋的墩柱、桁梁、橋面等鋼管部分在工廠加工生產後,拆分成零件運送到現場焊接組裝,安裝到位後再注入混凝土。

“川藏公路沿線穿越多條地震帶,抗震是首要考慮因素。”他說,汶川克枯大橋整橋採用鋼管混凝土組合,其重量僅為混凝土結構的一半,又同時具有鋼管和混凝土橋樑的優點。

除重量輕外,建設快也是一大優點。結構件完成生產後,搭建整座大橋只用1年時間,省時2/3左右。若大橋遭遇不可抗性破壞,也能快速修復,恢復通車。

積累經驗 為川藏鐵路“探路”

“中國橋樑看四川。而川藏公路是四川修路最難啃的骨頭。”年逾80歲的工程設計大師謝邦珠說,川藏公路的地形、地質、氣候特點等困難都無法想象,從普通公路到高速公路,一代代四川交通人為啃下這塊“骨頭”,不停地嘗試和創新。汶川克枯大橋的誕生,代表著在高烈度地震區、複雜地形山區的高速公路建設上,找到了一種抗震性能好、經濟適用的新橋型。

在全國工程設計大師馬庭林看來,汶川克枯大橋根據地形難度、特點,做出了非常巧妙的構思,可在川藏公路的建設上應用推廣。“川藏公路的建設在為川藏鐵路建設積累經驗。”他介紹,川藏鐵路康林段的橋隧比在90%左右,橋連隧、隧連橋,全程幾乎“腳不沾地”,部分線路穿越海拔4000米的無人區,還面臨瞬時大風、穿越地震帶等難題。汶馬高速等新川藏公路的建設,將為川藏鐵路建設“探路”。

記者從現場瞭解到,汶川克枯大橋僅剩5垮就將完成桁樑架設,預計年內建成。根據進度計劃,今年底,汶川到馬爾康高速公路將實現通車100公里以上,通車段包括汶川克枯大橋。 (記者 王眉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