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超級物種”


失意的“超級物種”


傳統商超關店潮持續,以超級物種為代表的新零售轉型,卻正在遭遇陣痛,為何即使有阿里、騰訊等巨頭庇護,新零售都未能成為傳統商超扭轉頹勢的武器?未來的出路何在?


新零售的東風吹了兩年,但傳統零售商似乎還未迎來春天。

12月初,新零售代表之一的超級物種,因持續虧損,被永輝超市剝離,這從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在對標盒馬鮮生的路上暫時失敗。

在傳統商超涉足新零售的路上,超級物種並不是唯一的失意者。

三江購物、百聯RISO、大潤發優鮮、鯨選未來店等類超級物種們,都曾以光鮮亮麗的形象出現,如今不僅擴張不如預期,由於在新零售方面需要持續的投入,反而拖累業績。

運營三年多來,永輝超市的新零售板塊永輝雲創累計虧損近10億元。而即使有阿里巴巴、騰訊等巨頭的庇護,傳統商超轉型新零售仍然受挫,2018年上半年,三江購物淨利潤下降13.81%,而新華都淨利潤下滑更是超過80%。

迫於壓力的傳統商超陸續轉型,新零售為何未能成為它們的救命稻草?超級物種們該如何走出冬天?

搭上巨頭快車也不管用

傳統商超關店潮仍在持續。

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12家商超的門店關閉超過228家,較去年同期的208家增長9.6%。關店量增速持續上漲,就連大型商超也不能倖免。聯華超市、紅旗連鎖、中百集團三家雖然門店數超過千家,但開店增速也在放緩。

失意的“超級物種”


▲超市上市企業上半年開關店情況,數據來自聯商網。

在傳統零售業整體萎靡的背景下,新零售早已成為一些傳統商超抵禦壓力的手段,比如永輝超市,就自己動手組建新零售業務,但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

作為試水新零售的典型代表,主打“高端超市+生鮮餐飲”、對標盒馬鮮生的超級物種,曾被業界寄予厚望。

從2015年誕生起,超級物種發展勢頭迅猛,一直都在加速擴張。到2018年,其開店目標更是躍升至100家。但現實情況是,永輝超市在2017年開出27家超級物種後,也並未能讓所有的區域實現盈利。

數據顯示,超級物種不僅未完成開店目標量,其所在的雲創板塊,虧損幅度逐年攀升,到了今年前三季度,虧損達到6.17億元,還拖累永輝超市淨利潤出現近七年來的首次下滑

永輝超市從零開始研發新零售系統,其在超級物種上的鉅額投入,也並未換來明顯的線上份額增長。據永輝超市方面的數據顯示,直至今年3月,超級物種線上交易額仍僅佔27.4%。

超級物種的失利,也許可以歸因於其傳統商超的基因,那藉助巨頭展開的新零售探索,會有更好的進展嗎?

2016年,作為寧波本地最大的線下商超,三江購物獲得阿里巴巴21.5億元入股,正式走上新零售改造之路。

在存量門店改造方面,三江購物藉助淘鮮達完善周邊三公里的配送。據2017年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三江購物的門店共有169家,但此前有媒體調查發現,並非所有的門店都進行了改造。目前上線淘鮮達的門店基本都是大店,數量在15家左右,改造比例還不足10%

覆蓋面不足,利潤也受到挑戰。零售公司CEO趙立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透露,很多上線淘鮮達的店鋪一天訂單數只有20多單。

無冕財經查閱2018年半年報發現,三江購物與阿里巴巴產生的關聯交易為3952萬元,佔其2018年上半年營收20.77億元的1.9%,比2017年略有提升,但還是處於低位。

失意的“超級物種”


▲三江購物近年來業績表現。

比起門店改造,三江購物在投資盒馬鮮生店方面更顯得不遺餘力。三江購物2018年半年報顯示,三江購物在浙江的盒馬代理公司“浙海華地”上半年淨虧損1334.91萬元,比上年同期虧損增加677.71萬元。而三江購物方面解釋稱,這主要是人才儲備費用較高以及門店開業前期費用投入較大所致。

門店改造緩慢,新零售業務未帶來大額營收,三江購物實在算不上成功的樣本。

今年8月31日,阿里巴巴斥資14.66億元增持三江購物,持股比例提升至32%。對此,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行業專家、新零售專家張健向無冕財經分析,一方面是當初協議約定,另外一方面也說明三江購物在新零售改造過程中速度緩慢,沒有達到阿里巴巴的期望值,阿里希望通過增持股份增加話語權,主導三江購物的新零售轉型

在傳統商超向新零售進發的路上,搭上巨頭的快車,可能是最省力的辦法,三江購物並非孤例。

擁有全國性商超網絡的大潤發,此前就與阿里巴巴牽手,完成盒馬鮮生系統的改造。原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曾公開表示,自己發展來不及,那就儘可能合作,“他們已經搭好新零售的高速公路,我們車子開上去就好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與阿里達成合作後,大潤發同店的營業額下滑仍在加速,大潤發還是依賴擴大店面規模換增長。

新零售改造難度何在?

即使困難重重,融入新零售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今年年初,據斑馬消費不完全統計,全國有60多家經營商超業務的上市公司,已經近三分之一被阿里巴巴、騰訊收入麾下或建立合作關係,另有三分之一同樣被各路資本見縫插針地入股。

失意的“超級物種”


▲阿里、騰訊新零售版圖,圖片來自招商證券許榮聰研究團隊。

但直到目前為止,新零售改造還未誕生可供參考的樣本,問題何在?

以三江購物為例,“阿里的資金進不來,老是拿出自己的利潤來做改造,本質上三江購物是不太願意的,尤其是還要幫助盒馬大量的投資開店,他們對於短期的利潤和成本都很看重。” 某券商的零售分析師於洋曾這樣解釋兩者合作失利的原因。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阿里以21.5億元入股三江購物,其中折價11.9%“非公開發行”的14.66億元資金,是三江購物新零售改造的主要來源。由於監管層批覆要約收購速度太慢,阿里巴巴的大部分資金無法進入合作項目,三江購物又拿不出更多的資金,新零售改造進度也因此被嚴重拖慢。

從打上電子標籤,改造貨櫃,再到打通淘鮮達後倉,三江門店的新零售改造過程無疑是繁瑣的。無冕財經從公開信息瞭解到,三江的門店大多數是社區門店,面積小、設備落後、管理人員年齡偏大,接受新零售思維較慢,這也決定了三江購物的改造難度較大。

此外,與巨頭合作,可能會弱化傳統商超原有的優勢。

大潤發在與阿里巴巴合作進行的新零售的改造中,路徑不夠明確,甚至還改變了商超原本的發展方向。據大潤發旗下飛牛網的總經理袁彬透露,飛牛網原有面向C端的電子商城地位弱化,業務重心將向B端批發商戶和O2O到家業務傾斜。這樣的轉變,顯然不符合大潤發的初衷。

張健認為,傳統商超的新零售改造之所以做不好,還是源於理念的衝突,“傳統商超的經營者比較重視利潤,新零售企業則希望以犧牲利潤換取快速的跑馬圈地,從而快速佔領市場。另一方面,傳統商超的中層管理者缺少互聯網思維,在執行層面會有很多的障礙,造成改造難度加大。”

與此同時,張健還提到了傳統商超和新零售在佈局上存在的差異性,“在佈局上傳統商超是按商品屬性陳列,而新零售則要求按照場景進行商品陳列。”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也表示,“‘新零售化’還在改造過程中,傳統商超原有供應鏈體系、門店業態結構和佈局都有它既定運行邏輯,改造是個系統工程。”

正因為改造難度大,在改造的過程中,像超級物種、新華都海物會等新零售企業均出現了淨利潤下調的情況。

雖然新零售發展仍處於陣痛期,但張健認為,傳統商超轉型新零售,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將會是它們的出路,“傳統商超轉型新零售,首先需要調整的是思維和理念,其次是要調整商品結構及SKU數量。加強線下場景化佈局,把線下的流量引導至線上,才有利於增加坪效。”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