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現在的文物專家視野太窄,像王世襄這樣的通才太少了

馬未都:現在的文物專家視野太窄,像王世襄這樣的通才太少了

馬未都和王世襄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經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和梁思成推薦,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戰亂損失的文物。當時,許多日本和德國的文物販子與收藏家在中國收買文物,伺機盜運出境。王世襄宴請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請他們提供線索。

他得知淪陷時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銅器多數被德國人楊寧史買去,於是通過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詳陳原委,終於沒收了楊寧史的青銅器240件,其中包括價值連城的“宴樂漁獵攻戰銅壺”、“商饕餮紋大鉞”等。

馬未都:現在的文物專家視野太窄,像王世襄這樣的通才太少了

王世襄自稱“書呆子”,在反右已經開始的情況下,他還熱情地邀約黃苗子、鬱風以及漫畫家張光宇來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園”住。小院越來越熱鬧,甚至成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裡一個不可多得的雅集場所。

但由於人越來越多,王世襄便縮回一間漏雨的小屋,將數十件形態、大小各異的明清傢俱塞滿狹小的空間。兩個明代的櫃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裡面,以至黃苗子專門為這張特殊的“大床”寫了一副對聯———“移門好就櫥當榻,仰屋常愁雨溼書”,橫批——“斯是漏室”。

馬未都:現在的文物專家視野太窄,像王世襄這樣的通才太少了

馬未都說:王世襄有他的獨特性。他出身豪門,擁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朝中大官。母親是書香門第。他年輕時就在燕京大學讀書。他們那一輩的人,出身好,家裡有錢,對成就一個學者是比較有利的。

但王世襄在那個時代的文人學者裡是獨樹一幟的,他出身豪門,但關注的卻是社會底層的文娛活動,捉獾、養鴿、馴鷹、養狗等等,他對世俗民間雜七雜八的事都感興趣。我覺得,王世襄的獨特性就在於,他出身上層社會,卻關注社會底層的樂趣,這在中國文人裡是不多見的。

他的很多研究,在學術界並沒有得到充分重視,比如玩鴿子、馴鷹等,就不被許多人看成是學問。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文物專家通常就限定在一個領域內,比如書畫專家、陶瓷專家,但王世襄對這些都是通的,是雜家也是通家,他的許多學問最初都起源於樂趣,這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