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父母去世,妻兒不願奔喪,夫妻還能和諧相處嗎?丈夫們這麼說

百善孝為先,對國人來講忠孝禮義也是立身處世的必備品德,但隨著高樓大廈將人與人逐一隔離開來,疏遠的不只是鄰里之間的距離,還有親人之間的關係。

長輩仙逝,要是放在舊時那是天大的事,不管你在幹嘛,都得即刻回家奔喪。古時還有守孝一說,如今不要守孝,但也有人因為其他事由拒絕回家奔喪,比如公婆去世,兒媳不願回家奔喪,又比如爺奶去世,孫子孫女也不願回家奔喪。

雖說人死一場空,但這樣真的合適嗎?媳婦、子女不願為自己的父母服喪,身為兒子的丈夫心中又作何感想?以後的日子,跟妻子兒女還能和諧相處嗎?我們看看隨機採訪的三位中年男人怎麼說。

丈夫父母去世,妻兒不願奔喪,夫妻還能和諧相處嗎?丈夫們這麼說

“父親死後還有我披麻戴孝,我死後,恐怕無人問津!”

丁先生是一名深圳某事業單位的精英,58歲辦理了退休手續,退休的第三年82歲的老父親在睡夢中撒手人寰。在老家的親戚通知了他,得知消息的當天下午他就搭飛機回了老家,直奔父親靈前。

在上飛機前和飛機落地後,他一邊懷著沉痛的心情回想小時候父親留給他的斷斷續續的記憶,一邊與遠在千里之外不願回家為公公戴孝的老婆溝通。

溝通數次,老婆以“頭暈坐不了飛機”為由,堅決地拒絕了丁先生的請求。

丁先生無奈,想起了身為長孫女的女兒。丁先生的女兒在一所大學任教,平日裡工作並不是特別繁忙,再加上爺爺亡故有法定假期,他提議讓女兒休假趕回來為爺爺服喪。

沒想到女兒也拒絕了他的請求。

女兒的理由乍一看簡直無懈可擊。她說,“這幾天正好學校要英語四六級考,考生的卷子都在我這裡呢,我走了,學生的考試怎麼辦?”

丁先生心知這是女兒不願回來為沒見過幾次面的爺爺戴孝,但也沒再反駁,只是心裡一陣心酸。

他想起自己為家辛勞一輩子,含辛茹苦養大了女兒,沒想到她們連這麼個面子都不給他。

丁先生說,“看著靈棚裡安靜地躺著的父親,我想起了自己的百年之後,如今父親有人披麻戴孝,恐怕那時老婆女兒也不願為我大費周折。這樣的老婆女兒不要也罷!”

丈夫父母去世,妻兒不願奔喪,夫妻還能和諧相處嗎?丈夫們這麼說

“人死了知道什麼,你哭的再大聲,戴孝的人再多,又有什麼用?”

劉先生少小離家,小時候家裡太過窮苦,自己南下廣東打拼天下,及到中年已經小有產業。

56歲那年,劉先生的母親因腦血栓救治不及時就此西去。劉先生得到消息後,讓家裡的兄弟姐妹先行打理母親的後事,他將廠子裡的一切事務安排妥當後,搭機隻身回老家奔喪。

臨行前他也詢問了老婆和兩個兒子的想法,他們都表示手頭有事,由劉先生全權代表就行了,他們也省的跑這一趟。劉先生也不以為意,自己回了老家。

出殯的當天,身為長子的劉先生孤零零地站在最前頭,路邊圍觀的群眾對他指指點點。

有的說,“看劉雲清,他娘死了就他一個人回來了,他老婆孩子都沒回來,估計他在家裡沒啥地位,指揮不動老婆孩子!“

有的說,“也許不是,可能是人家有事走不開呢!“

還有的說,“人死為大,有啥事不能往後放放,真不知這家子人是怎麼想的。“

眾人說歸說,但劉先生卻不以為意。

他說,“披麻戴孝的人再多,哭的聲再大,人死了躺在那裡還不是什麼也看不到,什麼也聽不到?人活著好好盡孝,人死了都來湊什麼熱鬧!我不覺得媳婦孩子有啥錯,人死了萬事成空,可活著的人不還得生活嗎?這些年在外打拼全虧了媳婦幫襯,我也不會因為這點小事怪罪她的。“

丈夫父母去世,妻兒不願奔喪,夫妻還能和諧相處嗎?丈夫們這麼說

“心裡再氣,可日子不也得照舊過嘛!“

陳先生45歲喪父,那時他跟妻子遠在外地,當時夫妻倆正在鬧矛盾,妻子並沒有隨他回家服喪。

父親的喪事過後,他心裡窩著一股氣,回家就跟妻子離了婚。妻子將女兒拋給了他,自己走了。

三年不到,陳先生娶了現在的妻子。

現任妻子能吃苦有主見,也很強勢,過來沒多久就當了家。

陳先生57歲時,77歲的老母親也過世了。這次遠嫁他鄉的女兒並不願拋下嗷嗷待哺的嬰兒隨他回家為奶奶服喪,而妻子也忙著打理店面拒絕了陳先生回家服喪的提議,最後還是他自己回去了。

葬禮上,看著兄弟姐妹都是拖家帶口的,唯獨自己孑然一身,心中沒點不痛快那是不可能的。

陳先生說,“為了服喪這個事,我已經離過一次婚了,離婚後獨自帶女兒的那段日子,這輩子再也不想回首,我總不能再為了服喪離一次婚吧。心裡雖然有氣,但日子還得過,回家後還得盡力過好自己的日子。“

丈夫父母去世,妻兒不願奔喪,夫妻還能和諧相處嗎?丈夫們這麼說

媳婦子女不願為自己的父母服喪,身為人子心中多少還是有些想法的,但各人的際遇不同,看法自然也不同。有為此夫妻反目的,有覺得無所謂的,也有迫於生活不得不妥協的,如此種種,身為局外人不好妄加點評。

但如果換做是你,你又會有什麼想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