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三個旅級部隊

西北的三個旅級部隊

解放軍

1939年12月;以綏德警備司令部為基礎,成立警備第1旅司令部,下轄警備第3團、警備第8團,調防關中地區,文年生任旅長,閻紅彥任政委。

1940年底;兼關中警備司令部。

1941年8月;關中保安司令部(原關中特區軍事部領導的紅軍游擊隊)編入調守關中的警備第1旅。

1942年底;實行精兵簡政,關中分區與警備1旅合併。下轄;警備第3,4,8團,關中保安第1,3,4團。

1943年1月;警備第1旅整編,警3團編散,警備8團和保安4團,以及警備3團2個營合編為新的警備第1團,警備4團與警備3團餘部合編為新的警備第2團,保安1,3團合編為警備1旅新的警備3團。

1944年9月;由於組建南下支隊第三梯隊,警備1旅第1,2團離開陝北,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決定將關中分區所屬的保安縱隊6389人重建警備第1,2團。將關中保安縱隊的赤水,淳耀兩個保安大隊合編為警備第1旅第1團,將關中保安縱隊的新寧、新正兩個保安大隊合編為警備第1旅第2團,將關中保安縱隊的中宜中隊分散編入警備1,2團。

1945年;警備第1旅兼任關中軍分區,高錦純任旅長兼司令員,張德生任政委,下轄第1、第2、第3團。歸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建制。

1946年4月;撤消警備1團,縮編為警備3團第三營。

1947年3月;警備1旅;4251人(轄警備第1,2,3團),9月;警備第1旅與警備第3旅,騎兵第6師合編組成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全縱隊1.1萬人。12月縱隊冬季整訓,計有兵力9645人。

1949年2月;警備第1旅改編為第一野戰軍第4軍第10師;全師4800人。

【警備第二旅】

10月,綏德軍分區以米脂、佳縣游擊隊(有史料稱米脂、佳縣自衛軍)為基礎,補充新兵六百餘人,在米脂縣組建警備第11團。下轄2個營、8個連、1,000餘人。1營駐米脂縣龍鎮,擔負榆林方向防務,2營駐佳縣通鎮,擔負榆林、神府一線防務。12月,綏德軍區分區以子洲縣游擊隊、自衛軍大隊為基礎,補充五百一十二名新兵,在子洲縣馬蹄溝組建警備第10團,全團轄7個連(無營建制),1,000餘人,駐子洲縣馬蹄溝,擔任石灣、橫山、響水一線防務。

1946年4月初;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精兵簡政整編部隊”的指示精神,綏德軍分區警備第10、第11團建制撤銷,改編為三個獨立營。警備第11團1營改編為警備獨立第1營(又稱米脂獨立營);2營改編為警備獨立第2營(又稱佳縣獨立營);警備第10團縮編為警備獨立第3營(又稱子洲獨立營)。同時,調整了軍分區主要領導,司令員王季龍調教導旅任旅長,警備第3旅副旅長吳岱峰任綏德軍分區司令員。9月,組建軍分區直屬特務營。10月,綏德分區在原警衛大隊(隊長王巨才)的基礎上,組建偵察大隊。11月,根據上級指示,在所轄三個營的基礎上,徵集新兵一千餘人,擴編組建警備第4、第6團,共約2800人。警備第4團由獨立第1營四個連一分為二,補充兩個新兵連組成1、2營,獨立第3營編為3營。團部及2、3營駐鎮川堡、上鹽灣,1營駐茅谷川。警備第6團由原獨立第2營一分為二,並補充兩個新兵連組成1、2營,團部和兩個營分別駐響水堡及周圍地區。軍分區還組建了直屬82毫米迫擊炮連。同時,綏德軍分區以佳縣打火鎮起義的國民黨第22軍第257團梅延棟連為基礎,補充二百餘名子弟兵,組建了獨立團(有史料稱警衛團),轄三個連。12月,軍分區又先後組建了佳縣、橫山、吳莊三個獨立營。

1947年3月,綏德軍分區撤銷獨立團建制,3月,將原獨立團分散充實四、六團,並將佳縣獨立營(分區部隊,建於1946年11月)編為六團三營。此時,四團轄14個連,每營4個連,並設特務和炮兵連。4月,奉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命令,綏德軍分區組成前線指揮部,率警備第4、第6團,劃歸西北野戰軍指揮。7月,綏德軍分區將駐魚河堡的綏德專區警衛大隊與清澗兩個遊擊大隊合編為直屬偵察大隊。11月,陝甘寧晉綏遊擊司令員張達志調任綏德軍分區司令員。

1948年1月;綏德軍分區將所轄偵察大隊、子洲縣游擊隊合編為警備第5團。同時,將佳縣獨立營改編為警備第6團3營。6月,奉西北野戰軍命令,綏德軍分區機關、直屬隊及所轄警備第4、第6團改編為陝甘寧邊區警備第2旅,併兼綏德軍分區。張達志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49年6月警備第2旅改編為西北軍區獨立第1師。

【警備第三旅】

1937年8月,陝北紅軍獨立一師改編為第120師特務營,11月改編為警備第5團。陝北紅軍第29軍改編的第129師特務營,11月改編為警備第2團,陝甘寧獨立師改編警備第7團.

1939年底,由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獨立第六營和宋家川、介休巡查大隊及老君殿游擊隊合編成立保安第4團。

1940年3月,綏德分區以界首(原河防縣駐地)、吳堡兩個河防巡察排為基礎,又補充一個俘虜中隊(何紹南之保安隊),成立保安第1團。團長李種英,政委王再興,團部駐綏德縣城,轄三個大隊,分駐老君殿、吳堡、清澗縣城。由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獨立第4營、第8營合編成立保安第2團。

1941年5月,保安第1團和神府6營合編為保安第4團,轄三個營。團長楊文模,政委王再興。

1942年10月,由原警備第1團和原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第4團合編成立警備第7團,由原警備第5團和原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富甘獨立營合編成立警備第8團,由陝甘寧邊區保安第2團改編成立警備第9團,由原警備第2團和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獨立第5營合編成立警備第4團,由原警備第7團和合水縣保安大隊合編成立警備第5團。

1943年1月,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改編為警備第3旅司令部,開往定邊整訓練兵。警備第3旅兼隴東警備區,下轄警備第7,8,9團。全旅共3694人,駐防定邊地區。第385旅也進行了整編,旅長王維舟,政委由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兼,下轄警備第4,5團、第770團。

1946年4月,聯防軍進行精簡整編:第385旅與警備第3旅合編為警備第3旅,旅長黃羅斌,政治委員李合邦,部隊由,5個團縮編為3個團,轄警備第5團、第7團、第8團;全旅共3694人,駐防定邊地區。後警7團戰鬥力最強的第一營調出擴建隴東獨立第13團。警備第5團是385旅的警備第4團、警備第5團和第770團第三營合併成立,警備第7團由原警備第3旅第7團和第9團、三邊保安團各-部編成,警備第8團由原警備第3旅第8團和原第9團、三邊保安團各一部編成。警備第9團撤銷分別併入警備第7團、第8團。

1947年3月;警備3旅;8216人(轄警備第5,7,8團),9月;警備第1旅與警備第3旅,騎兵第6師合編組成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全縱隊1.1萬人。

1949年2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軍第11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