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建安 十二年(公元207年), 劉備 三次往訪隱居隆中的諸葛亮,詢以治世大計。 諸葛亮 分析天下形勢,提出佔據 荊 益 兩州,安撫西南各族,聯合 孫權 ,整頓內政,俟機從 荊 益 兩路北伐 曹操 的策略,以圖統一 中國 ,恢復 劉 家帝業,史稱“隆中對”。

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然而最後劉備不僅沒有同意中國,反而亡與曹魏之手,那麼,隆中對到底有沒有實用價值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劉備能夠建立蜀漢,隆中對功不可沒。當207年諸葛亮策劃隆中對,其最終目標是一統天下時,是劉備非常落魄的時候,才僅有1縣之地。

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但就在未來短短11年時間裡,劉備從1縣之地,到先後據、益州,與孫權結湘水之盟,219年劉備、關羽開始2路反攻曹操,這一系列過程和成就,無疑是劉備按照隆中對,來一步步實踐的。

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曹操南下太快,而劉表死的也太快,幾乎沒給劉備奪取荊州的機會,結果導致在赤壁之戰前後,荊州的形勢變化,遠遠超出《隆中對》中諸葛亮的預計:

建安十二年,曹操方才北征烏桓,第二年才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而隨即南征劉表,問計荀彧: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結果七月出徵,八月劉表病死,劉琮接位,九月曹操就進駐新野,劉備得知消息太晚,隨即南撤途中,又被曹操追擊擊敗,只能逃往夏口。這個時候,“荊州為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的形勢,已經是曹操佔據襄陽,江陵兩城,荊州已經是曹操囊中之物的情況,你要知道,劉表當初一介書生,蒯越出謀劃策: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之後赤壁之戰,孫劉勝,曹操敗退,曹操方面仍然保有襄陽,周瑜苦戰攻下江陵,劉備只是南收四郡,之後從孫權手中借去江陵(南郡),才能勉強成氣候,這也為之後的借荊州的導火索。

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至此、荊州形勢變化之大,已經從劉表時代的,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的割據一方的形勢,變得殘破不堪,龐統說: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而諸葛亮亦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荊州形勢,已經不在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用武之國了。

等到劉備取四川,諸葛亮,張飛相繼入川,孫劉聯盟開始破裂,曹操方面依舊持有襄陽,南陽、章陵三郡,劉備又割還孫權長沙四郡,關羽只剩下南郡(江陵)、武陵、零陵三郡、孫權則有: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魏蜀吳三方面在荊州局勢形成一個平衡,無論誰先出手,都會受到另外兩方的聯合打擊。

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連鎖反應之下,變化最大的還是,孫劉聯盟在蜀漢北伐所佔的重要性太大,大到足以決定蜀漢的興衰:

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裡,江東的孫權是“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但是隻是“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在後來的兩分兵力的鉗形戰略裡,出兵的先決條件是: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在諸葛亮的最初策劃之下,孫吳方面只是蜀漢方面的附加值,也只是輔助作用,而由於曹魏方面的人謀,奇襲之下,一舉而得荊州,劉備喪失了獨抗曹操的能力,只能求救於孫權,“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從“為援”變成了“求救”,赤壁之戰以周瑜為主導,劉備只是助攻,之後周瑜更是拿下艱難的荊州南部核心地區南郡,而劉備只能南收四郡,看似數量上佔優勢,實際上只是仰人鼻息,因為江南四郡,無論是對荊州局勢,還是威脅東吳,或者北伐襄樊,都是無足輕重。最後還是周瑜施捨南郡部分給劉備立足。“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之後,劉備更是親自向孫權求取南郡,還差點被周瑜扣留: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

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孫劉聯盟出現危機,孫權派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劉備親自領兵下公安來爭,後來因為曹操下漢中,不得已和孫權聯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劃分孫劉在荊州的勢力範圍,孫劉聯盟短暫複合。

這次的孫劉衝突,荊州的南部四郡,呂蒙輕而易舉的襲取三郡,暴露了劉備勢力在荊州地區的不穩定性,後來關羽北伐,何止大意,簡直就是作死。等到後來關羽被殺,劉備兵敗夷陵,荊州就和蜀漢徹底無緣了。

之後諸葛亮北伐,只能獨自出秦川,缺少荊州地區的響應,不僅僅是無法減輕關中地區的軍事壓力,同時還無法實現將孫吳“引以為援”的效果,缺少了荊州一部的軍事,孫劉聯盟從此變得鬆散,雖然不再互相攻擊,但也無法形成像赤壁之戰一樣合擊曹魏的聯盟,聯盟之中,無人能做老大,一方也無法對另一方作出有效的震懾,諸葛亮想借助孫權實行鉗形攻勢也沒什麼太大效果。

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總得來說,隆中對非常適合相對弱小、無力逐鹿中原的割據軍閥,因為它規避了中原和江南必然存在的強敵,提供了合理的滾雪球做大的方案,可行性放在很多時代都是相當強的。

1643年,獻軍沿江西進,奪取武昌,又殺楚王朱華奎。武昌在漢末時候是在江夏境內,也就是說此時獻軍的處境和赤壁之戰前的劉備差不多。在武昌,張獻忠自稱大西王,同時李自成也在襄陽稱王。見闖軍勢大、北進無望,張獻忠果斷於當年夏季南下湖南,進佔長沙、永州、武陵等地。

張獻忠佔據長沙後,宣佈免徵三年稅糧。接著,又攻取衡州及其所屬州縣,所到之處,義軍紀律嚴明。清人劉獻廷記載說:“餘聞張獻忠來衡州,不戮一人,以問婁聖公,則果然也。”這與張獻忠入川之後的殘暴記載大不相同,可見當時張的確有以湖南作為地盤根基的打算。在此期間,張獻忠大敗左良玉,聲勢大振,到1643年終了時,已控制了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廣東、廣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1644年正月,張獻忠率部向四川進發,八月,攻克成都。此後四川大部分地區為農民軍所控制。1644年十一月,張獻忠稱帝,國號大西。1645年張獻忠派孫可望進取漢中,結果被李自成部將賀珍擊敗。

這個時候,出現了兩件隆中對裡沒有或者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事情,一是李自成大敗於山海關,清軍蜂擁入關;一是四川各地殘餘的明軍將領、豪強武裝依託地利拼死抵抗、不斷襲擊大西軍,張獻忠對其嚴酷鎮壓,雙方殺來殺去,死傷甚重,南明軍也趁機反攻,導致隆中對中憑藉“天府之國”立國的方略已不可能實現(可以看出張獻忠執行入川時還是打得快了,並沒有像劉備那樣先“廣樹恩德”),最終清軍也打了進來,張獻忠中箭身亡。

即便是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下,李定國等人仍然極力模仿諸葛亮,最終決定進軍雲南,先鞏固後方,以作為新的抗清基地。1647年九月,大西軍與沐天波達成協議,決定“共扶明後,恢復江山。 ”至此除沙定洲仍據守蒙自﹑阿迷州,東川土司祿氏仍存觀望外,整個雲南都為大西軍平定。5年後,李定國、孫可望結連南明政權聯合抗清,對清軍展開全面反擊。

隆中對過去了1400年,張獻忠仍然照搬執行,結果竟然一度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實際上1644年時,大順、大西、南明三足鼎立之勢已初步形成,如果清軍未入關,張獻忠平定四川又像平定湖南做得那麼好的話,大西軍甚至不是沒有可能進而奪天下,畢竟水淹開封之後,河南一片荒涼,拼國力,手握中原、關中的李自成還未必佔據很大優勢。

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何況,在明末將領裡面,李定國算得上軍事天才了,之後多次大破清軍,對清戰績名列時代前茅,仍極力效仿諸葛丞相南征故事,武侯當時的地位可知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