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黑幕背後的“連鎖反應”遠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

據剛從幣圈離職的媒體人透露,一篇快訊報價2000元;約篇專訪高達10萬;寫黑稿,向ICO項目方收取“保護費”,叫賣20萬天價。

記者 | 吳 雪

人人皆說,生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對一些自媒體“操盤手”們來說,他們已儼然在自媒體江湖“稱王”,不是身不由己,而是無法無天——

中國臺灣領土被“大V”莫名劃歸他國麾下;居心叵測之徒變身“專家”,一遍遍唱衰中國經濟;“黃賭毒”套上“白蓮花”的外殼,藏身學習教育類APP,以“社交”為名,堂而皇之地毒害青少年……

自媒體“逐利求名”,早已不是秘密,一波倒下,一波又起,曾經信誓旦旦的“痛改前非”,“風頭”一過“死灰復燃”。

他們的套路、題梗換了一茬又一茬,乍看之下“騙”的只是錢,殊不知,骯髒交易背後的“連鎖反應”遠不止親眼所見那麼簡單。

他們為之雀躍的流量變現,很可能成為腐蝕中國經濟鏈條的“蛀蟲”;他們隨手炮製一條謠言,或許正在影響一件國際大事的外交走向;他們販賣焦慮、狠戳人性弱點,卻在無形中扮演了壓倒“祖國花朵”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媒體“金錢江湖”,豈止金錢。

嚴打,箭在弦上,必須直髮。

自媒体黑幕背后的“连锁反应”远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

拿熱點政治當“兒戲”

對髒黑自媒體來說,有錢乃大,娛樂至死,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自媒體對大眾的“餵養”也“與時俱進”。當人們厭倦了“獵奇”“反常識”“標題黨”等吸睛的慣用套路,他們便不斷挑高新尺度。熱點政治,以其較高的思想站位、世界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被自媒體瞄上成為謀利新工具。

特朗普“推特治國”眾所周知,去年特朗普訪問中國期間,朋友圈就瘋傳了一張@xijinping的推特截圖,大致內容是:@xijinping未來3天我將在中國,Twitter在中國被禁止,真的很糟糕。真的!讓美國再次偉大!

借twitter貶低中國抬高美國,顯然是在刻意挑起中美爭端,雖未橫生外交枝節,但炮製的頭像和Donald J. Trump名稱,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據爆料,這些截圖的生產地,的確並非特朗普本人,而是一家名叫“即刻”的網站。

上線4天,100萬張截圖,“即刻”這波超溜的營銷,顯然收羅了一眾年輕人追捧,雖然可權當玩笑樂呵樂呵,但在審核鬆散之下,冒出無數個觀點的“假特朗普”,充斥在網絡被一傳再傳,誰還會記得,真實新聞的長相?誰還會去細究這些截圖哪個是“李鬼”哪個是“李逵”?甚至連美聯社都頗具諷刺地說道,儘管特朗普推行的政策在臺灣、南海和移民問題上對中國並不友好,但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特朗普卻有獨特“魅力”。這是何等的諷刺!難道“有魅力”就可隨便拿中美關係調侃,甚至連一些反華言論也放任置之嗎?

有人說,開個玩笑而已嘛。真的僅僅只是玩笑那麼簡單?恐怕不止,在長生生物假疫苗事件發酵期間,唯恐天下不亂之人便冒充特朗普跳出來發了一條“假推特”,試圖渾水摸魚,引導輿論歪曲走向。其聲稱,中國的假疫苗讓很多人為之喪命,美國拒絕與中國交流,不願與一個生產假疫苗的國家談判。所以這樣的無稽之談也可以被認為毫無關係嗎?倘若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又該誰來買單和收場?到那時恐怕造謠的始作俑者,早就賺了快錢,關門打烊了。

“利用信息錯位張冠李戴,刻意拼接圖片、文字甚至視頻,擴大沖突點,讓人們深信中國製度不合法、沒有人道主義精神,不如歐美國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楊鵬教授告訴《新民週刊》,以自媒體自居的“薅羊毛黨”伎倆其實出自一些分工明確的“幕後組織”,僅靠一個普通用戶的力量,很難炮製完成。

自媒体黑幕背后的“连锁反应”远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

覃照(化名)是一個7人組成的自媒體團隊負責人,他的團隊同時運營著300多個自媒體賬號,月收入達10萬元進賬。他透露,表面上胸懷天下國事的自媒體們,其流水線式的操作不過是源自淘寶上單價3元、創作僅需10秒的“爆文神器”。如此一本萬利,令人瞠目結舌。

如今不少自媒體越來越大膽,將吸睛矛頭對準了政治紅線,想在越來越難獲得大流量的環境中不斷搶佔關注度高地。5月11日,虎牙在紐交所敲鐘上市,“遊戲直播第一股”之爭至此落下帷幕。但,曾經以“挖牆腳”“違約擔保”籌碼與鬥魚互撕而吹響的勝利號角,似乎並沒有滿足虎牙“野蠻擴張”的胃口,反而毫無收手跡象,其平臺上主播@莉哥OvO竟拿“國歌”開涮,為其漲粉、謀利。

篡改國歌曲譜,嬉皮笑臉演唱,並作為直播間開幕曲,等待莉哥的是“拘留5日,全網封殺”。作為一個年滿20歲的成年人,難道不清楚,國歌是國家的象徵和標誌,所有公民和組織必須尊重的嗎?顯然不是,在這些自媒體的認知裡,比起流量,“法”不算什麼,沒人關注是比捱罵更悲慘的事,為此,他們甘願冒風險。

據知情人爆料,虎牙以5000萬高價簽約費將“莉哥”收入旗下,必然是期望她能成為一個響噹噹的“頭牌”,畢竟一個頭部主播帶來300萬到400萬的下載量,不是隨便一個小網紅可以比擬的,但令人唏噓的是,莉哥剛入駐虎牙,成績便慘淡到靠“託”來刷禮物,前後流量反差的衝擊,必然使其“不擇手段”。

什麼以榜樣自居,什麼對粉絲負責,在金錢面前通通成為了“一戳即破”的笑話。從以往的直播爆料看,莉哥曾三萬快幣,也就是10個穿雲箭(直播間禮物名稱)出售私人微信號,號稱“莉三萬”。試問,這樣一個顏值在線,素質缺位,靠著一張臉蛋爆紅走穴的人,何以有顏面和資格被萬人追捧,堂堂正正地坐上大眾傳播標杆的“寶座”?

越來越多的“反派主播”隨著時間發酵浮出水面。10月10日,旭旭寶寶調侃國歌視頻被爆,10月11日,快手主播“二驢”關於“釣魚島是日本”的言論被挖,10月14日,鬥魚B總001也被爆抗日戰爭的不當言論。看來,在利益的“脅迫”下,直播、大V、網紅、達人……不清不白還真不少。

正因這樣的“標杆”越發增多,一種錯誤的認知也越發凸顯,“一夜成名”、“三天暴富”的認知在更年輕的群體中“生根發芽”,在一則關於“95後”最嚮往的新興職業調查中,一組數字令人汗顏,54%的人畢業後不願找工作,只願意當主播、網紅。“這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自媒體,商人唯利是圖,以流量謀生,打擊的點首先必須是與資本鏈接的點。”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副教授沈逸告訴《新民週刊》。

畢竟,主播人氣再高,也只是平臺的棋子。表面上的風光無兩,私底下卻只是為資本賣命的“打工仔”。據虎牙一位主播爆料,直播平臺的總收益分別被虎牙平臺和“招募培養主播”的白金公會,分了去,一個提成50%,一個提成35%,再除去20%—30%的稅,到手真的少得可憐。

而一旦有主播被封殺,所謂的危機公關也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套路——封殺主播、下架視頻、微博致歉,整改教育。每走一步,完全符合一家大型自媒體人設。但倘若你知曉了,兩個月前被拘留的“入江閃閃”再次換名復播,就瞭然這一篇篇雷同的戲碼,只不過是避風頭的“自保”,哪是什麼真心悔改。

面對一年218億的龐大直播蛋糕,粉絲漲了,責任不漲;收入漲了,公德沒長。手裡的“麥克風”比別人大好幾圈,肩上揹負的責任卻“甩個一乾二淨”,在金錢鑄就的海市蜃樓之上,嚴肅的政治變成了玩笑,貪婪的慾望成為了常態。縱然有多個名頭加持,也拯救不了“思想錯位”的罪惡。

身為大眾傳播的“口舌”,萬萬不可一天到晚盤算著,如何將影響力變成一摞摞鈔票,而應把心思用在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客觀的清醒自持,真正讓一次次“下不為例”的致歉,變成“絕不發生”。

在這場爭名奪利的混沌戰中,從個體到機構再到組織,或許,都該把落下的“政治課”給補一補了。

灰色利益的“新馬甲”

馬克思曾說,如果能獲得50%的暴利,資本家可以鋌而走險;如果能獲得100%的暴利,資本家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能獲得300%的利潤,資本家就敢冒被殺頭的危險。”

倘若政治是自媒體們謀利的“萬金油”,與金錢直接掛鉤的“經濟”,更是難逃被利用。畢竟相較於政治的“流量變現”兩步走,掛鉤“經濟”的回報率來得更直觀、兇猛。當網絡空間下的灰色利益,試圖以“四兩撥千斤”之姿,裝進一個個形態各異的“新馬甲”,中國經濟新動盪如被“牽線木偶劇”,正在大眾舞臺上悄然啟幕。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錢永遠是剛需,而不費吹灰之力“賺快錢”,更是拒絕不了的誘惑。這點上,以資本支撐的自媒體,顯然更加心知肚明,脫掉P2P網貸的敏感詞彙,以“手機回租、虛擬購物”為幌子的APP,迎來了高利貸的新變種。

樂回租、回租寶、閃電回購、愛回租……通過舊手機抵押的噱頭,誘導用戶填寫包括身份證號碼、人臉識別、銀行卡認證等一系列私人信息,便可快速獲得一筆貸款。看上去很美好的“躺著換錢、極速放款”,背後實際上是超過300%,甚至1000%的驚人利率。

樂山某高校女大學生毛某,就在一網絡平臺貸款7000元,實際拿到手4500元。為了償還貸款,毛某隻有拆東牆補西牆,陷入了“以貸養貸”的惡性循環,最終毛某所貸的7000元搖身一變,實際負債竟高達36萬元。

知情人表示,詐騙網貸的操作套路,實質上是以違約金、保證金、中介費的名義,威脅受害人簽訂虛高借款合同,惡意壘高借款金額。由此推斷,外貌上光明正大的自媒體,其操盤者很可能是“無資質”“無證件”“無經營權”的三無人員,甚至素質極低的無業遊民。

而打著“區塊鏈技術”旗號的幣圈自媒體,同樣以APP、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媒介形式存活。繼金色財經、深鏈財經、火幣資訊等多個大號被封之後,幣圈的“黑色利益鏈”被扒,據剛從幣圈離職的媒體人陳鐸(化名)透露,一篇快訊報價2000元;約篇專訪高達10萬;寫黑稿,向ICO項目方收取“保護費”,叫賣20萬天價。

在幣圈自媒體的搖旗吶喊之下,利用炒幣的火熱效應,投資者、投機者,用養老金、學費、工資,砸下幾萬幾十萬試水幣圈,卻不知真正的玩家,早已用套現得來的現金大舉購買房產、股份等實體經濟。

隨手一搜,篇篇大標題新聞,統一指向金融自媒體的罪惡:25歲研究生借5萬p2p網貸,暴力催收前自殺;小夥陷網貸自殺,親友仍不斷遭“呼死你”討債;湖南婁底男子為逃網貸假死騙保,反致妻子攜兒女投湖自盡;經濟翻雲覆雨之下,等來的不是鋪天蓋地的鈔票,而是一個個美滿家庭的瘋狂撕裂、墜入斷崖,為其買單的代價無疑是巨大的。“躺著賺錢”的白日夢,“一幣一別墅”的泡沫,終將只會是天方夜譚。

“新馬甲”的信仰,是營造虛假繁榮的景象,從中撈取錢財,引發社會動盪;而自立門戶的美國華裔律師兼作家“自媒體”章家敦,筆耕不輟唱衰中國經濟16年,除了靠“中國崩潰論”名利雙收,可能還另有所圖。打開章家敦的言論,你能解鎖一千種“中國崩潰”的新姿勢。“中國經濟,最多殘喘一年”、“富士康正逃離中國”“特朗普一發推,中國就撤退”。

自媒体黑幕背后的“连锁反应”远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

更匪夷所思的是,部分自媒體大號,明知章家敦預言破產率100%,仍然強行搬運改編成“馬雲演講”“專家預測”,炮製“中國經濟不好,冒雨不如躲雨”等歪理邪說。“國外假新聞傳播到國內,一般無從考證,而且往往以偏概全,斷章取義,拿出一句話惡意放大,事實上與自媒體優質內容供給不足有關。”楊鵬說,自媒體擁有最易滋生虛假內容的土壤,它為一些特定人群提供交流場所,社群經濟的產生,便是其最初根據地。

如果以自媒體為工具誤導受眾,形成緊迫的輿論戰,很可能會對中國經濟市場秩序帶來毀滅性的影響。畢竟,某些居心叵測的國外政治專家和研究機構,正在打著對付中國的“如意算盤”。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認為,唱衰者希望中國認不清自己經濟轉型的現實需求,迫使中國出臺刺激性政策,實現粗放式高增長,自亂陣腳,以期在亂象中“漁翁得利”。

而這些言論的爆發,從選擇的時間點到編造的內容,都是有預謀的“帶節奏”。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曹和平教授表示,唱衰言論往往出現在中美關係紛爭時期,一旦美國對華不信任度增強,就有人利用學者和媒體兩個管道散播信息。無論在南海問題、網絡安全問題、還是近期的中美貿易戰,無數個“章家敦們”都盼望著落井下石,讓中美關係出現倒退。

當然,事實勝於雄辯,中國從未讓“覬覦者”陰謀得逞,只是在維護中國經濟市場新秩序的道路上,一些自媒體仍需“端正思想、擺正態度”,不盲目製造虛假繁榮,更不偏激歪曲唱衰,不管是為名,為利,還是為個體,抑或國家的命運,自媒體都該向傳統媒體看齊,以“一審二審三審”為新聞把關制度,奉真實為生命,立客觀為準則,保持清醒頭腦,擔當更多社會責任。

瘋狂社交的“偽裝者”

每個自媒體都有一個社交夢,但做社交既要心有猛虎,又要細嗅薔薇。稍有不慎,便步步踏錯,步步錯。而有社交,便有人性,360創始人周鴻禕曾毫不避諱地直言,一個好產品應滿足人性的七宗罪:淫慾、懶惰、貪婪、饕餮、傲慢、暴怒、妒忌。

如果說,在政治、經濟領域的炮製及誆騙,有其專業門檻,但狠戳人性弱點,如販賣焦慮、挑唆慾望、迎合低俗,也許稱得上一樁“一本萬利”的買賣。畢竟只有琢磨出哺乳動物的原始本能,才能設計出讓失樂園裡的人類一針上癮的精神毒品。而“深諳人性”的獵人如再瞄準“三觀未定”的青少年,從成年到未成年一網打盡,便可乘勝追擊,登上資本飆升的天階,扶搖直上九萬里。

事實上,人性七宗罪,一直貫穿自媒體的微縮時代,從網紅大V咪蒙的爆文產出套路,到謠言組織者的炮製手段,猶如管中窺豹,無非歸納以下幾點:用戶本位、挑戰常識、製造二元對立。比如以“小三”“犯賤”“男人尺寸”等字眼,搶奪點擊率;再比如,以院長、專家自居,解讀治療癌症新發明、造謠養生誤區藉機營銷賣貨;甚至被封殺的“嫖娼簡史”,低俗無下限的“內涵段子”,吃人血饅頭的“二更食堂”……數以萬計的“追隨者”,無不印證著自媒體“七宗罪”牢籠下的神秘力量。

自媒体黑幕背后的“连锁反应”远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

中山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院長張志安認為,如今傳統媒體大多轉型互聯網,但同時也堅守新聞職業操守,與互聯網當下娛樂化、碎片化消費仍然保持著一定距離,以引導大眾為己任,保持獨立判斷、獨立價值的清醒自持;自媒體則不同,它是盡力滿足客戶,迎合受眾,無需引導,吸睛為大,影響力變現是終極目標。正因自媒體“不肯自律、放任節制、藐視規則”,本質上也很難“斬草除根”。

從小程序到公眾號,再到APP,以“色情社交”著稱、被封殺過無數次的拼房軟件“睡睡APP”,近日又“復活”了,半年沒更新的“睡睡”,不但沒有元氣大傷,僅上線3天,便以7966個、11358個、16738個……“床位拼單”呈指數式增長。

兩人拼房,均攤價格,何其美妙的“共享經濟”,然而,掛著“美女免費”“一起做頭髮”標籤的拼床,真就只是拼一拼那麼簡單?難道不是想借著“約”炮擦邊球把所謂的線上紅利導入到線下?很顯然,在“利益和安全”面前,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然後,如鴕鳥埋沙,對隱患頻出、對倫理崩塌、統統一概,假裝不知!

復活後的“睡睡”,在監管的“抽絲剝繭”下,竟成了“打不死的小強”。整改沒有,“免責聲明”倒是寫得詳盡,從線上線下到用戶酒店,把可能想到的責任,全部規避了一遍,好像在說:對不起,我們只想賺錢,出事勿擾!看看這句“和TA一起睡,重返20歲!怎麼了?怎麼了?”的宣傳語,“屢教不改”的狂妄與不屑,隔著屏幕都能聞到了。

且“睡睡”越發變本加厲,新增“公安系統身份驗證收費10塊”,用戶想使用“拼房”功能,必須充值VIP,鉑金會員半年79塊,鑽石會員全年299塊。如果有10000個用戶去查看拼房信息,以半年鉑金會員來計算,“睡睡”App也能拿到79萬元的收入。

盈利只是暫時的,畢竟,瀰漫著荷爾蒙的惡俗營銷,不能一勞永逸,建築在低俗流沙之上的影響力,也終將成為過眼雲煙。以APP寄居的自媒體,所謂的“強盜邏輯”“流氓模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用戶痛點,反而很可能如滴滴一樣,在不斷吞噬的精神鴉片下,試探法律紅線、撕裂道德底線,助紂為虐,不得翻身。

如果拼房軟件是字面上的“違法操作”,那麼隱藏在青少年APP中的“蛀蟲”更讓人出離憤怒。自從魯迅在作品《狂人日記》喊出“救救孩子”之後,這句話就成了中國人的最大公約數,底線,什麼是底線,不傷害孩子,就是底線!

預計一年1.4億中小學生湧入的在線教育,以其“天然區位優勢”,不斷撕裂著“隱形慾望”。據眾多家長舉報,“互動作業”“小猿搜題”、“作業幫”等一眾APP,不僅內含86款遊戲,即點即玩,更糟糕的是還暗藏了許多“小黃文”“葷段子”。

“作業小互”運營者表示,正因為帶有“早戀”“叛逆”“汙”關鍵詞的閱讀數往往輕鬆上萬,遠遠超過正兒八經的知識傳授、校園話題。他們便毫不猶豫地“棄筆從戎”,以“用戶就是上帝”的“粗暴信條”苟且為生。

但他們忘了,公眾號上的115萬粉絲,大多數是中小學生,75%的粉絲是小學五年級到初二的學生。打著“學習”旗號的自媒體,不管不顧,將戕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作為“賺錢靶子”,實在“罪不可赦”。事關青少年,需德行兼備,不可馬馬虎虎“審核不嚴”,更絕不可容忍“烏煙瘴氣”出現導向偏差。

在一波波的監管之後,教育APP似乎看上去“改邪歸正”了,但這並不代表,瘋狂的社交,就此罷手。據湖南郴州公安消息,網絡色情交易藏在自媒體平臺之下,已成跨國跨境的黑灰產業鏈。從小範圍暴露身體,到大尺度的色情表演,再到直播男女性交畫面,數萬名各國籍女主播,通過家族長招攬,集聚在涉黃直播間非法牟利。

空手套白狼的“色情經濟”裹挾著利益,不斷挑釁著“謀利者”的神經。加微信私聊100元,一對一發20多段淫穢視頻,明碼標價88元,女主播一天獲利13.8萬禮物打賞,打賞排行榜第一位觀眾貢獻1.7萬元,總收入再按6:2:2的比例分配給主播、家族長、平臺運營團隊。

據公安機關調查,一個標題為“00後大隊長15歲”的直播間,淫穢直播表演者不僅有未成年少女,更有母親帶著剛會走的孩子一起出鏡,並裸露女兒的身體器官。更可怕的是,該淫穢直播平臺接受任意年齡段網民加入成為會員,觀看者大多為15到60歲男性,其中不乏未成年人和在校學生。

殘酷的自媒體亂象的現實告訴我們,由於網絡生態價值觀高度分化,普通大眾面對海量信息,或失之盲從,或失之膚淺,或真假不辨,或是非不分。作為始作俑者,謀利極盡下限,手段極端殘暴,如若自媒體迷信了一時的喧囂,無法“安分守己”,“七宗罪”產出的“社會毒瘤”,恐怕以“罪該萬死”定罪都不為過。

“看似是互聯網問題,實際上是全社會的問題,在資本家眼中,並沒有什麼成年與未成年之分,因為,他們獲利的慾望已遠遠超出了道德底線。”楊鵬教授說,資本逐利是170年前發現的一種規律,需要政府、社會管理者多方聯合採取措施,畢竟,資本惡的力量靠自律去扭轉,幾乎毫無可能。

在互聯網經濟迸發的新時代,我們必須承認,自媒體為人類生活帶來的極大便利,但倘若走了彎路,又不能做到自覺、自省、自律,自我重建及完善,執拗地“一條道走到黑”,恐怕以“金錢”馬首是瞻的蝴蝶效應,終將使方圓百里的“前赴後繼者”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嚴打,必須嚴打!

畢竟,這場江湖之戰,我們,誰都不是局外人。

大家還都在看這些

· 陳雲:為開啟改革開放之門傾注心血

· 宋喆進去了,王寶強樂開花,網友:馬蓉怎麼判呢?

· 上海乳腺癌患病中位年齡50歲,沒有“年輕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