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永登龍

1947年5月永登縣境內發生了一件古生物學界的大事,這就是在窯街區海石灣北山馬家戶溝(今屬紅古區)發現了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

恐龍是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爬行動物,種類繁多,大小不一,體形各異。它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長達1.4億年之久。大約在67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終結時全部滅絕。


「史話」永登龍


海石灣的恐龍化石,是中國石油公司甘青公司勘察隊在海石灣一帶勘探石油時,由地質工作者苗慶祥在馬家戶溝發現的。他的發現,得到公司勘探處長、著名地質學家孫健初的支持,二人前往馬家戶溝採集到恐龍化石多塊和鱷魚化石骨頭一具,裝箱運往南京中國地質調查所古脊椎動物研究室。由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泰斗楊鍾健主持、修復與研究,寫有《甘肅享堂脊椎動物化石簡報》,斷定海石灣地區為豐富的古爬行動物化石產區。消息傳出,引起了古動物學界對海石灣的關注。1948年,中國地質調查所古脊椎動物研究室又派米聚恆、劉東生奔赴海石灣,採集到恐龍的部分脊椎和肢骨化石。1955年,西北石油局民和盆地採油隊再次進入海石灣,採集到恐龍的部分骨骼化石。從1947年到1956年的十年間,古生物和地質工作者共四次來海石灣,採集到較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先後轉運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由楊鍾健主持,對這些恐龍化石鑑定與研究,並撰寫了《甘肅永登海石灣北中生代爬行類化石之發現》和《中國的新蜥腳類》兩篇論文。由於受條件的限制,沒有正式命名,便習慣地稱它為“永登龍”。


「史話」永登龍


“永登龍”頭很小,體重達四五十噸,身長二三十米,是恐龍家族中的巨人。它性情溫和,不喜歡爭鬥。它時而在湖中,時而在綠茵茵的岸上尋找食物。

從侏羅紀到白堊紀,從第三紀到第四紀……,地球經歷了千百萬年漫長的演變過程,這隻“永登龍”變成了化石。它記錄下了侏羅紀恐龍時代的鼎盛,記錄下了地球滄海桑田的鉅變和生命進化過程的久遠。

這具與世隔絕了整整1.4億年之久的恐龍化石,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期,才被中國地質工作者發現,重新見到了太陽。


「史話」永登龍


1957年4月,中國考古工作者又在四川省合川縣(今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採集到一具恐龍骨架化石,,1964年被運送到北京。1965年,經楊鍾健及其弟子趙喜進,對“永登龍”和四川合川出土的恐龍化石進行對比研究,分別裝架復原,將其歸類為世界最大的食草恐龍蜥腳類。將四川合川的標本命名為合川馬門溪龍正型標本,這具標本已運回四川,現由四川理工學院(前四川地質學院)保存;但卻沒有按照古生物學界對於同類生物命名以早為準的習慣命名,永登龍只被作為合川馬門溪龍副型標本,這具長22米、高3.5米、重達1噸多的恐龍化石由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珍藏。1994年10月開始在北京西直門外大街上新建立的中國古動物館陳列展出。這隻恐龍化石又同甘肅出土的另一隻古動物黃河古象化石一起,成為該館的兩件鎮館之寶。


「史話」永登龍


與此相映成輝的是,在永登縣城西北的5公里處,有一個俗稱龍骨山的小山峰,山坡的地層中充盈著大量的古生物化石。

龍骨山古生物化石點,位於縣城以北的莊浪河西岸、大沙溝北側的山嶺上,海拔約為2200餘米,屬中堡鎮邢家灣村所轄。在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50米的山坡上,從被雨水沖刷而裸露的地層分5層,層厚約20米-30米,約為夾砂紅粘土質,各層之間隔著0.2米-0.3米厚的夾砂紅石板,在地層中犀牛、三趾馬、鹿、象和其它動物等的化石,層層疊疊,宛然一座古生物化石的展覽館。

據北京大學地質系李淑鸞、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關鍵等專家1985年來永登考察時鑑定:這些化石為新生代上新世及更新世的動物化石,距今100萬年-400萬年前。當地群眾自1959年開始,把這些化石當做藥材“龍骨”挖掘,向醫藥部門出售,幾十年來已挖掘了約20萬斤,使這個古生物化石點受到了嚴重破壞。1981年11月12日,永登縣人民政府已將此處化石點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指定人員專門看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