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幾多個十年?音響評論員的十年

校長是個很有意思的發燒友,非常有熱情並且一直以以為音響評論員自居,在最近的幾年時間裡做了中國立體聲論壇,也在群裡經常和大家互動評測和介紹一些器材給大家。確實也是行業內為數不多的相對公正和有性格的音響評論員了。很多時候作為一個商業媒體編輯很羨慕校長這樣的狀態,之前也為校長做過家訪,這篇沒讀過癮的朋友們,不妨再去找找之前的家訪。


2009年香港TVB播放了由鄧萃雯及黎耀祥領銜主演的古裝連續劇《巾幗梟雄》,坊間及網絡對此劇的迴響甚大。劇中男主角柴九掛在口邊的金句:"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最緊要痛快!"成為了香港市民的一時佳話。

做一個音響評論員何嘗不要痛快?你的黃金時代或許只有壯年的二三十年,之前因為沉澱不夠經驗不足,要積累公信力,成名之後又將迎來記憶衰退耳力不濟等年齡問題。校長從2003年撰寫《你更喜歡哪一個》系列專題開始步入評論員行列,以日本及港臺前輩評論員為學習榜樣,像海綿吸水一樣留意他們的一舉一動,今天我想以評論員這一有趣角度,聊聊十多年以來的感觸變化。


人生能有幾多個十年?音響評論員的十年


《巾幗梟雄》裡柴九一句話,不知道驚醒多少碌碌而為的世人

從黑白走向彩色

十多年前網絡不發達,發燒友要掌握信息全靠看雜誌。當時大陸音響雜誌,基本是"黑白電視",部分港臺雜誌是黑色夾彩色,也就是廣告彩頁,文章內容黑白頁。時至今日,如果還有哪本音響雜誌不是全綵色印刷,銷路一定會走滑鐵盧。雜誌採用彩色照片與全綵色印刷,此舉令發燒友能更為直觀地瞭解器材的真實樣貌,在提升閱讀體驗的同時,也對評論員的照片拍攝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照片必須更為出色而真實。以前曾經出現過燒友看到實物後恍然大悟:"原來前面板不是灰色的,是漂亮的金色啊!"這種情況就再不會出現了。

以前隨便拍拍,技術不過關也沒關係,即使有對焦不準,或光線問題也覺察不出,因為圖片不會放很大。結果到全綵色看圖時代,圖片就成為加分的亮點,有時的跨頁及整版圖片就更考慮拍攝者的功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的網絡音響文章,文字寫得好不好不重要,照片靚不靚則是第一位的,先看照片精彩不精彩,漂亮的被吸引了才會去看文字,否則就翻過去下一篇(笑)。全綵色印刷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美術排版成為重要工作,一篇文章用什麼底色,標題與文字的色彩搭配、大小比例,圖片位置以及整個畫面的設計感,是影響閱讀體驗的重要元素,日本《Stereo Sound》音響季刊在這方面是世界級水平,這麼多年也沒見到任何雜誌超越。


人生能有幾多個十年?音響評論員的十年


至今令人難以超越的封面設計和圖片質量,來自《Stereo Sound》

從紙質變成網絡

互聯網時代讓信息對稱化達到空前高度,今天德國慕尼黑音響展剛剛開幕,明天一上網就有遠東特派員的快槍手圖文報道,這在十年前肯定要在隔月雜誌上才能見到。時效性變成了十年來的音響報道爭取的賣點,往往誰第一個發稿看得人最多,不管你是是張三還是李四,有圖就行。這和以前評論員回到編輯部細心整理照片,聆聽與廠家的對話錄音,整理出一篇像樣的音響展報道完全不是一個路子。

現在評論員的文筆修養也備受質疑,前輩的用詞極具藝術性與涵養:高頻"薄如蟬翼",中頻"滑如絲綢",低頻"大珠小珠落玉盤",聽著猶如"喝香檳酒一般暢快";後來這樣的評論被"高音清,低音勁;心口痛,褲管動"慢慢替代;再往後寫作用詞更為口語化,動不動就"拿XX器材去填海",一定要"腳踹才會出動靜";還有很多網絡用語蜂擁而至,甚至有評論員用上海方言創立出自己一套評論標準,聲音出色而有個性的叫LL,比LL更靚聲完成度更高平時難以見到的是CN,CN上面那就是最頂級形容詞了,讓人五體投地、極為罕見而存在的AWL,這些形容詞或只有長期閱讀其評論文章的粉絲才知道含義。

講求效率的時代來了,對於評論員的要求是加快出文章速度,短平快的快餐式文章走紅於網絡,快速閱讀的需要導致寫手在一開始就要用紅色筆加粗把結論先寫在最前面,方便那些工作繁忙沒時間看整篇的人,用30秒看到結果決定要不要從頭跟,結果就是,各種誇張而吸引眼球的用詞粉墨登場。我最想舉的這個例子,編輯不讓發圖,簡單來說就是大紅字大藍字加粗大字報:"XX總恭喜你,XX總你有福氣了,全世界全宇宙最頂級無敵XXXX已經到貨,五秒鐘,只需要五秒鐘,你就會痛哭流涕"。


人生能有幾多個十年?音響評論員的十年


一年一度東京國際音響展,開展當晚就能見到臺灣評論員的精美圖片

練就十八般武藝

以前的音響評論員,只需要坐在聽音室裡,安靜地聆聽代理送來的器材就能交差,他們的文章好壞往往就在本人的文學修養與眼界經驗,一點也沒有吃苦受累的地方,似乎站著就把錢給掙了。真的這麼容易嗎?恰恰相反,如果有機會翻看20年前的音響雜誌,您會驚訝地發現,在沒有INTERNET沒有手機的年代,信息傳遞閉塞而緩慢,但那些音響評論員卻個個生龍活虎練就十八般武藝,音響知識面覆蓋之廣甚至超越如今,廠商趣聞、老闆秘史信手拈來,開發背景、搭配經驗瞭如指掌,一旦有新名詞新技術鑽研得比誰都快,前輩完成了當年幾乎不可能的評論員工作,雜誌文章至今拿出來都毫不失禮。

難道是現在的評論員時間不夠嗎,還是現在的評論員水平退步了,或許真的是太懶惰了,太依賴新技術新科技,不注意自身修煉和積累,不挖掘產品的歷史,不瞭解品牌的故事,不主動多問個為什麼?只要將廠商給你的資料轉貼出來,有問題就百度一下,將別人的回答貼上去就交稿。這樣的工作人人能做,完全缺乏評論兩字的內涵,這不是音響評論員,這是普通文員。

不過也要坦白承認,現代音響的門類可比當年豐富多了,五花八門的器材和配件層出不窮,評論員要做到面面俱到樣樣精通幾乎不可能,即使你有心也無力,所以每個評論員都有自己的側重就會更科學地分配資源。以日本《Stereo Sound》雜誌為例,傅信幸先生把玩多年B&W NAUTILUS揚聲器,所以與B&W有關的測評就由他來擔當;三浦孝仁先生有留學背景英語了得,所以海外音響展報導和廠商專訪由他負責;和田博巳先生在斗室體會近場聆聽的樂趣多年,所以小型揚聲器及合併機他是絕對的權威;由1970年開始在巖手縣一關市開設BASIE爵士咖啡館的菅原正二先生連載與爵士樂有關的話題《聽之鏡》真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情。


人生能有幾多個十年?音響評論員的十年


菅原正二先生開設的咖啡館"Basie"被評委全日本最佳爵士咖啡館

活得痛快讀者才愛你

什麼叫音響評論員?音響品牌眾多產品豐富歷史悠久,需要有評論員為我們細細道來,他們擁有資深的業界背景,極強的聽音分辨能力,試圖用自己的認知經驗解讀產品,為讀者朋友呈現出最為全面的產品本來面目。

很多人說現在的音響評論員只會幫廠家吹噓做廣告,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並非事實,我聽說過以前歐美評論員也很享受廠商組織的高檔餐廳和遊艇出海招待,回來保證給你器材五星好評,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十年前就有現在有十年後也會有,因為音響行業與其他生意一樣,以達成銷售利益最大化為最後目標。

評論員的年輕化嚴重,老一輩寫手不願提筆,年輕一代生活壓力大,一切向錢看。為了縮短寫作時間更快交出作業,全新器材不煲就聽,聽不出來就抄海外評論或其他器材測評,天下文章一大抄是導致評論員文章同質化嚴重的一大原因,很多文章換一個器材當主角,文字小改照樣讀得通。

我喜歡有個性的器材,我也喜歡有個性的音響評論員,你要有個性才不會被人忘記,愛憎分明,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明明白白。一碗溫吞水端平自然槍,一碗滾燙沸水端不平晃來晃去才好看。正所謂東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如果你怕得罪金主代理商,這個器材也完美那個器材也極品,最後你失去的除了你自我之外,還有廣大擁有雪亮眼睛的讀者朋友們。


人生能有幾多個十年?音響評論員的十年


Analog Planet主編Michael Fremer是活得痛快的音響評論員之一

熱情絕不輸給好奇心

音響評論員的原則是什麼?別考慮其他,只要傳遞音響帶給你的熱情,傳遞器材帶給你的感動,無需添油加醋。香港音響評論員Steven TAM的如下觀點,我很認同:

"對我來說,評論的意見是最具價值的,什麼都推薦相當於甚麼都不推薦,好的評論文章就跟好的音響產品一樣,必須經歷時間的考驗,將來的某一天,別人再次看起來仍然能夠感受到當中的趣味"。

Steven TAM是怎樣寫音響文章的呢?一旦想好了題目,他會用半天時間進行數據搜查,兩個小時下筆,一篇音響分享的初稿就能在一個晚上寫出來,之後重寫,錯別字修正,再重寫,就能成為雜誌上或網絡媒體的文章,然而,在撰寫專題報導或涉及專業知識的文章時,數據蒐集和考證的時間可能是一個星期,也可能是一個月,而在一路下筆的過程,他會不斷問自己:這樣的標題夠吸引嗎?一般發燒友真的能看懂嗎?真的沒有寫錯的地方嗎?有令觀眾產生誤會的地方嗎?

一句話:評論員的熱情不能輸給讀者的好奇心!


人生能有幾多個十年?音響評論員的十年


如果音響評論員缺乏熱情,廣大音響發燒友便會失去好奇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