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學習與進步的快樂 一位老燒友的故事

自初中開始我就是校合唱團的成員,經常被老師拉去音樂教室聽本地音樂電臺的廣播,也是從那個時代開始有了購買磁帶專輯的習慣。

小的時候家裡有臺可以裝N多節一號電池的老建武磁帶唱錄機,就是7、80年代人們背在肩膀上外出的那種。在它的鳴放下伴隨著父親購買的各種港臺流行、搖滾音樂磁帶,我的音樂發燒路也就由譚詠麟,梅豔芳等港臺流行大師們引領開來。


回憶學習與進步的快樂 一位老燒友的故事


記得有一次跟合唱團去電視臺參加活動,在錄音室裡看到了一個頗為龐大的傢伙,它是一個大櫃子造型,最下面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喇叭加一個樣子奇怪的小喇叭組成的音箱(後來才明白那個怪怪的小喇叭叫做號角高音),上半部分則是一臺插滿燈管的大鐵疙瘩。而這個大傢伙正好在播放譚詠麟的《愛在深秋》,記得當時的感覺就是下巴快要掉了下來,溫暖,直觸心底的共鳴。相比之下家中組合音響的聲音是那麼的粗糙和虛偽,這臺大傢伙則像是把譚詠麟帶到了我的身邊鳴唱。如果硬要回想,這可能就是讓我對音響感興趣的第一次吧。


回憶學習與進步的快樂 一位老燒友的故事


自此,我的發燒路從朦朧變的開始清晰。後來的初、高中的業餘時間有多半是在本地的水貨音響一條街渡過的。每逢週末我都會約著幾位音樂同好一起跑去尋找各種能發出好聲的便宜物件,或是蹲在音響店的磁帶箱子旁翻它個大半天。也正是那個年代,我開始給《電腦報》投稿寫一些關於聲卡,隨身聽等內容的文章,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賺那麼一點點可憐的稿費好積攢起來買些喜歡的隨身聽、磁帶、打口CD。在那個網路還不發達的年代我們幾位同學貓在教室最後一排看著雜誌上的介紹,戰戰兢兢的第一次給磁帶機換磁頭,第一次用CD隨身聽轉錄MD盤,第一次……或許這段時光會是我發燒生涯中最快樂的階段。

好不容易熬到了上大學,第一次拿到了家裡給的生活費,我暗自竊喜自己的真正發燒生涯要到來了。經過幾個月的饅頭加鹹菜的苦日子終於從水貨一條街上的音響販子手裡抱回宿舍一臺成色渣到爆的馬蘭士Marantz CD67。雖然這臺機器不到一年就不讀盤了,但當時的幸福感已經是相當高。同時這臺入門臺式CD機也正式把我拉向了深不見底的發燒大坑。從那時起如何還能更多的壓榨出這臺CD唱機的潛能,挖掘出更“新鮮、好玩”的聲音?如何去掉小土炮音箱裡的“嗚嗚”雜聲變成了我每天最多思考的問題。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增加自己對於音響硬件的瞭解,更深入的理解音響設備的內在魅力,我開始隔三差五的去報攤購買厚厚的《無線電》雜誌,後來越看越上癮開始按年訂購,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2010年左右。在那冰冷的大學宿舍床上,每晚裹著被子翻閱音響雜誌變成了我每天最期待的時光。慢慢的我認識了Dynaudio、Westlake、Kharma、Goldmund、YAMAHA、Technics、JBL、Tannoy等等名器,同時也見識到了平衡傳輸、橋接、負反饋、電流放大等看起來相當高深的字眼。


回憶學習與進步的快樂 一位老燒友的故事


就這樣,音響一直陪著我走出了校園,步入了社會,開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現今的我也早已成為兩個可愛寶寶的父親,擁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而伴隨我走過近20個年頭的音響也隨之退居二線,年幼的孩子和昂貴的房價讓我沒有了繼續追求這種奢侈愛好的條件。不過愛好音樂的心,停不住折騰的手讓九段並未死心,化整為零、化繁為簡,九段把碩大的音響系統果斷變換成了書房與床頭的個人耳機系統。一臺不太佔地的多層器材架就能解決問題,過時的模擬音源也被時髦的網絡播放器所代替,再加上一臺靠譜的DAC解碼器跟一隻純甲類輸出的平衡耳機放大器,配上最對胃口的德國Sennheiser HD800與法國Focal Utopia,這套高保真臺式耳機系統發出的高班聲音一點也不輸給各種音響大系統,依然很“德味”,魯賓斯坦演奏下的蕭邦夜曲也依然是那麼的動聽優美,只是它會更“自私”一點,再沒機會叫著三五同好一起分享美妙的好聲音了。


回憶學習與進步的快樂 一位老燒友的故事


我還把愛好帶上了公車、地鐵,帶到了晚上散步的公園以及週末郊遊時的高山上。前幾年我的隨身音頻裝備是iPod、“國磚”加一條FS earmonitor定製耳塞。這幾年拜流媒體音頻的高速發展所賜,只要手機流量夠用,我就可以隨時隨地的利用Apple Music、Tidal、Spotify甚至網易雲音樂等等音樂APP去欣賞自己喜歡的各種高水準、高規格音樂作品,只需把AirPods塞入耳中,剩下的事就都交給手機來做好了,徹底告別了厚重的隨身“磚頭”,也沒有了耳機線的束縛。有時我會問自己這樣的聲音還“發燒”麼?閉上眼睛認真辨別下耳中的音樂細節,除了隔音差了一些,不管是聲音素質還是音色都還是挺醉人的,神奇的科技進步讓小巧的AirPods等現今高品質藍牙耳機足以挑戰歷史上的巨獸們。

當我坐下來試著回首這幾十年來的漫漫發燒路,很多細節其實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但最初那一份甜潤、豐滿的聲音我卻依然記憶猶新。多年來的各種心酸,激動與滿足也讓我感到充實和懷念。有些人因為喜歡聽音樂而去玩音響,有些則因為玩了音響而更喜歡聽音樂,但無論是哪一種,只要靜下心來去玩了、經歷了、快樂了,你也就算是“發燒”過了。作為一名普通的發燒友,這就是我自己的“發燒”故事,我把它講給你聽,我也想請你發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