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回憶【 《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感謝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福祉

--- ---《 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1978年,我在中共臨沂地委宣傳部理論教育科,任主持工作的副科長。

我是1975年在臨沂地委兩次下調令後,從沂源縣委黨校理論教員的位置上調來臨沂的。我之所以對上調不那麼積極,是顧慮我母親的生活問題。我母親年輕守寡,膝下只有我一個獨子,一直住在沂源縣李家莊老家裡。我愛人是小學教師,和其他教師一樣,按照文革中“侯王建議”一律回本村教學。她於是回到了我村李家莊小學任教,同我母親住在一起。我深知我母親不願離開她辛苦“把結”起來的那個家。1975年,鄧小平第二次復出.全黨強調加強組織紀律性。我按照地委第二次調令“必須於九月底前報到”的要求,於九月二十九日,隻身來到臨沂地委宣傳部報了到。到今天整整四十三年了。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1977年,我的大兒子在李家莊小學一個“戴帽初中班”讀中學。沒有外語課,整個教學設施和學習條件之差,可想而知。我便把他接到臨沂一中讀書。我們爺倆住在臨沂地直武裝部借給的一間房子裡。我40元的月工資,機關食堂裡的菜也吃不起。當時蘿蔔最便宜,我們爺倆經常炒蘿蔔條子吃。他只有兩條質地較差的褲子,褲腚經常磨出洞來,我須不時給他找裁縫補褲腚。我也沒有多餘的衣服。那時做衣服買布得有布票,而每年每人發的布票又很有限,我這個大個子的人還不夠做一身衣服的。我和機關上的許多同志一樣穿著有補丁的衣服上班,大家都習以為常(當然也是無可奈何!),當時我有個女同學在地區紡織品站工作,(當時行政區劃,臨沂是“地區”,1995年改為市。)她曾對我笑著調侃:“呵呵,穿著補丁衣服當地委宣傳部啊!”她近水樓臺,有一次弄到了一塊殘次品“滌卡”布,這塊藍色的“滌卡”布有一處地方有幾條灰白條槓。她把這塊布給了我,我做了一件上衣。裁縫也很會辦事,把那有灰白條槓的布做在袖子上,不大影響大觀。於是我平生便有了最高檔的一件上衣。我對這位同學還是滿感激的。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1978年秋天,地委成立“農業學大寨郯城工作團”,我是其中一員。我接到通知犯了難:我去了郯城縣後,在臨沂上學的兒子還小,生活怎麼辦?把他再送回沂源縣老家去,那對他的學習將產生很大的影響。於是我決定回沂源縣去搬家。我回去小心翼翼地對我母親說了這個情況。果不出所料,我母親堅決不去臨沂,她堅持讓媳婦和孫子都去臨沂,她留在家過生活。她說:“我身體很好,在家沒有問題,你們不用擔心。”最後,沒有法子,也只好這麼辦了。

一天,我搬家的小貨車來到地委大院宣傳部辦公樓前,辦公室的幾個棒小夥子跑下來要幫我搬傢俱。他們到車上一看傻眼了,車上除了一張我村一個老木匠打造的粗笨的地八仙吃飯桌算是一件像樣的傢俱外,就是幾個紙箱子、茶葉簍子裝的鋪蓋和一些破破爛爛的東西。還有一盤烙煎餅用的黑糊糊的鐵鏊子和幾個木頭板凳。還有一件誰都叫不上名字的怪模怪樣滿是窟窿眼眼的鐵皮東西,那是我在沂源縣託人從一個造子彈的三線廠子裡買來的幾張廢料鐵皮,自己用鐵絲把它擰綴成的所謂“櫥子”。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我們住在了地委宣傳部辦公樓東南角的兩間防震棚裡。我同愛人和兩個小兒子來到了我和大兒子住的地直武裝部那間房子。大兒子見到他母親和兩個小弟弟,高興得不得了。他兩個小弟弟也不安分,東翻西找的,看到鍋子裡有幾塊灰糊糊的東西,以為是炒的肉,便搶著拿筷子夾來吃,接著他倆便伸長了舌頭做著鬼臉。原來鍋子裡是大兒子自己炒的蘿蔔條,因刀功不好,切的蘿蔔條不成形,使他兩個弟弟誤以為是肉塊。這是個很好笑的場景,但我和愛人笑不起來。(我很感謝地直武裝部的同志們,他們借我一間房子,讓我白住了四年。)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我們一家除了老母親在老家外總算團聚了。我們圍坐在地八仙飯桌邊一起吃飯,那時每頓飯只有一個菜,放在桌子中央。一個秋冬就是一大碗炒蘿蔔條,是用一點肥豬肉滷了油炒的,裡面有幾小塊滷油後的肉“脂渣子”,這點東西是孩子們的最愛,每每都搶著翻找這點東西。我要求他們各人只能夾自己面前碗中的菜,於是他們用筷子從自己面前的碗邊打洞子找那點東西。我和愛人看了都哭笑不得!

那時,買什麼東西都要用票證。一個月每人發一斤四兩的肉票,那時沒有食油吃,每次去買肉時,都陪著笑臉央求賣肉的同志多給點肥的,好滷油炒菜。

吃糧要用糧票。每人每月按年齡發不同量的糧票,用糧票到機關食堂買成飯票買飯吃。1978年,我三個男孩子,一個七歲,一個九歲,一個十五歲。他們肚子裡沒有油水,簡直是三個癟癟著肚子永遠喂不飽的“殼郎豬”。一次小兒子喊餓,到了開飯時問,給他5個饅頭票到很近的機關二食堂買飯。一會兒回來了,拿回來3個饅頭。問他怎麼回事,他說,那兩個饅頭他在回來的路上吃肚子裡了。我們無法說他什麼,只有沉默。憑票供應的糧食根本不夠吃,我們只好到社會上買高價糧。1978年我們買高價糧一千多斤。我和愛人的工資合起來一共90來元,這是長了一次工資後的數額(1977年以前,十五六年沒長過工資),本來一家老少六口人的用度就拮据得很,加上買高價糧,那真是捉襟見肘,花一分錢也得掂量一番。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高價糧買回來以後,我愛人用水把它淘淨,裝到一個水桶裡泡半天。我把這個水桶綁到自行車後座上,騎車到南壇村的小鋼磨坊,加工成煎餅糊子,再把裝糊子的桶綁到自行車上一步步推回家來,因為騎著走就會把桶裡的糊子晃盪出來。我愛人在家防震棚前的院子裡把鏊子支起來,用從地委大院裡收集來的樹葉子做燒柴,舀著我推回來的糊子烙煎餅。孩子們吃著烙出來的煎餅,高興得一蹦一跳的。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那年代買什麼東西都要票證,可是機關上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每到中秋節、春節,各單位辦公室的同志各顯神通,弄些不用票證的食品來,賣給本機關人員,以豐富大家的節日餐桌。1978年中秋節就要到了,辦公室的同志對我說:“有啤酒,你不買嗎?”那時,我真想嚐嚐啤酒啥味兒,但囊中羞澀。我猶豫了一下,終於鼓起勇氣說:“買一瓶吧!”辦公室的那位同志以為聽錯了,瞪大了眼睛看著我問:“買幾瓶?”我又重複了一句買一瓶吧!。他彎腰去拿酒,低著頭無可奈何地說了句:“買啤酒哪有買一瓶的喲!”我裝沒有聽見,一言不發,拿著那瓶啤灑徑直回到住處。我回去便把那瓶啤酒打開喝了一口,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嚐到啤酒味兒。不過我對它的第一印象不好,我覺得還不如我們喝過的地瓜幹酒好喝。現在的人們看到這一節會覺得很好笑,可那時直到今天,我真的笑不起來!

1978年搬家來以後,我在沂源師範讀書時的校黨委書記趙明堂同夫人來我家。他們看到孩子們的穿著都比較寒磣,回去便把他們兩個兒子長大已經穿不著的衣服全找出來送了過來,大大緩解了我這三個孩子的穿衣問題,真是幫了大忙啦,他們的恩情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那時,能吃飽穿暖就是最大的祈盼。像改革開放後的今天這樣,不僅衣食無憂,而且還挑肥揀瘦,吃好穿好。那簡直是連想也不敢想的天堂生活啊!

地委農業學大寨工作團團部設在郯城縣北部一個公社駐地沙墩村,我是團部的一員。這個村緊挨著206國道,也是臨沂去郯城必走的大道。雖說是國道,也只是挖路溝築起的土公路,只有兩車道寬,村旁的路溝很深。有一天,下雨路滑,一輛解放牌卡車把迎面跑來的一輛小驢車撞下了路溝。人和驢都受了重傷,車子也撞壞了,其狀很慘。現在這樣的土公路已經看不到了。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天漸漸冷起來,有一天飄著雪花,我們團部的同志分頭下去走訪。我到了離公社駐地不太遠的花馬屯生產大隊。那時的公社相當於現在的鄉鎮,生產大隊一般就是村子。大隊黨支部書記是一個很純樸的中年男子,穿著露著棉絮的破棉襖。我要他領我們去看個“五保戶。”當時政策規定,對那些失去勞動能力又無子女的老人,村裡保吃、穿、住、醫、喪等生活問題,這些人家就稱五保戶。他領我們到村旁一個打穀場邊上的一間土坯房子前,這房子原是放打場工具等什物的“場院屋子”,現在住著一位五保老漢。這屋子有門口,但沒有門,門口邊掛著一條不知從哪裡撿來的不規則的小鐵片連綴成的鏈條,這可能就是晚上老人睡覺時斜掛起來的大門。進屋一看,沒有床鋪,只有一個麥穰草堆,草堆裡面有一個人能蜷縮在裡面的窩坑,老人晚上就這樣睡在裡面。在牆邊有一個用幾塊石頭支起來的破小鐵鍋,裡面還有幾塊黑糊糊的煮瓜幹。看了這情景,我一陣心酸,一頭怒火便湧了上來。我聲色俱厲、“理直氣壯”地把這位支書狠批了一通。這位支書面無表情,一言不發。他又領我們到村裡幾戶人家看了看,見到一個三十來歲的男青年,穿著一件多處露著棉絮的破棉襖和一條打著補丁的單褲,光棍一條。進到他屋子裡一看,有張床,床上有張破席子,上面只有一堆連不成片的棉套索羅子。其他幾戶,也大同小異,基本上是家徒四壁。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回到團部,幾天來我一直心情沉重,眉頭總也舒不開。一是我為農民生活如此窮苦感到十分痛心難過。二是我陷入了嚴厲批評那位支書的深深的自責之中。當時村子裡種什麼不種什麼完全聽命於上級,他們哪有什麼自主權。村子窮,能只怪罪基層支書這個人嗎?難道我們這些“上級”不更應該擔責嗎?我真想能有機會向那位支書道個歉。

這一片農村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扒溝種棉花!”上級指令他們挖溝造臺田種棉花,這是沒有效益、白費力氣的活兒。這裡不是傳統的植棉區,種棉花不是這裡農民的拿手活兒。種一畝棉花,辛苦一年收穫的棉花,一算賬還不夠買農藥的錢。這樣,他們怎能不窮?不種不行,他們怎能不怕?!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登載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的報紙一到團部,大家便爭相閱讀。看完公報,團部的幾個人幾乎同時喊了一句話:公報怎麼沒有提“以階級鬥爭為綱”呀!多少年來,無論大小文件、報告,沒有不寫“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句話的。這次公報沒有寫“以階級鬥爭為綱”,因而大家感到驚詫是很自然的事情。大家吸著煙,在反覆地看公報,議論公報。當時抽的都是一些劣質菸草,什麼“小魚”牌的,“大眾”牌的,九分錢一包,買菸似乎還要香菸票。一位被煙嗆得咳嗽的同志突然大喊了一聲:“我們今天開始戒菸!”當時大家高興,都一致響應。從此我們團部辦公室便成了無煙室。但是,後來有的同志“復辟”又抽起來了。然而,我從此徹底戒了煙,這是我參加地委農業學大寨郯城工作團的一個額外收穫。

大家在反覆地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大家欣慰地感到:世道要變了,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代就要到來了!

(2018年9月29日完稿)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作者 李祥棟 簡介:

1941年出生于山東省沂源縣。歷任臨沂地委宣傳部長、政法委書記,地、市委副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系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臨沂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主編有《沂蒙精神頌》、《振興沂蒙之光》等書,合作主編有《論沂蒙精神》、《沂蒙精神研究》等多部專著。出版文集《思辨 獨白 放歌》上中下三卷,紀實散文集《旅美見聞》,編著感悟隨筆《動物啟示錄》。出版《李祥棟草書千字文》、《意臨孫過庭《書譜》》、《唐宋詩詞名篇草書》、《五體書中國格言扇面》等多部書法專集。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回憶「《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