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文化印記》“水母宮”與“皮都”的不解之緣

水母宮位於張家口市區西北的臥雲山下。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其四周榆柳環合、松青柏翠、草木繁茂,因此也稱為森林公園。《家鄉文化印記》

《家鄉文化印記》“水母宮”與“皮都”的不解之緣

水母宮依山就勢,碧瓦朱門,宮前為青磚牌坊,上書“水母宮”三個金色大字,宮兩側有大型壁畫《出入回宮圖》。水母宮臥雲山下有一股噴湧清泉,水流清澈甘美,終年不涸,被稱為:大水泉。此泉水為含鍶與偏硅酸的優質礦泉水,長期飲用,對身體極為有益。

《家鄉文化印記》“水母宮”與“皮都”的不解之緣

水母宮是張家口“皮都”形成和興旺的見證。張家口歷來為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貿易互市的重要場所。特別是清雍正年間以後,張家口成為張庫大道的貿易集散地。張庫大道是指張家口通往蒙古高原庫倫城(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貿易運銷路線,是繼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另一重要商道。張庫大道的繁榮,使張家口成為我國最大的毛皮集散地,被稱為“皮都”。

《家鄉文化印記》“水母宮”與“皮都”的不解之緣

相傳水母娘娘路經臥雲山,乾渴思飲,四顧無水,便指地為泉,山岩遂為之裂隙,清泉自石上汩汩而出,有了臥雲山這一優質泉水,毛皮商用來鞣製皮革的水源便有了保障,且所制毛皮質高一等,為商人們帶來了滾滾財源,為感謝水母娘娘庇佑,皮革商們在乾隆年間便集資修起了這座水母宮。

《家鄉文化印記》“水母宮”與“皮都”的不解之緣

水母宮

水母宮整個格局大致呈半圓對稱形,主殿立於弧頂,前為牌樓,左右各一耳房,左供三皇五帝,下弧兩側各有一組建築供奉各路神仙,出入之地便設在下弧之端。入口門樓很小,親近得像鄰家小院的門樓,門檻木已被磨踏四裂,上面的鐵釘礪得鐙亮,曾幾何時,這裡香火旺盛,接踵的人群感激涕零地膜拜水母娘娘的恩賜。

《家鄉文化印記》“水母宮”與“皮都”的不解之緣

為水母宮增輝生色的,還有秀麗的自然風光。東部山脊上,一條新建彩色遊廊壯若臥龍。遊廊之上,山峰層疊、怪石林立,之中有一巨石,遠望如冕冠寬服、傴僂威坐的老人,俗稱“石老漢峰”。1958年,中國文聯參觀來此遊覽,郭沫若曾即地賦詩暢抒情懷。水母宮以其卓絕的姿韻引來無數遊人翹首讚歎,流連忘返。

《家鄉文化印記》“水母宮”與“皮都”的不解之緣

水母宮

水母宮東北毗鄰依山而築的龍泉寺,寺內彩繪神龍,爪踏行雲,呼之欲出。在寺的東南,是人工瀑布,急流飛瀉,水簾橫出,令人心曠神怡。瀑布下為一水池,石橋、欄杆曲折其上,小亭、孤島點綴其間,四周綠樹婆娑,池內游魚戲水,白雲山影倒映其間,別有一番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