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一代女詞人——李清照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登峰造極的時代。由武將造就的亂世中走出來的宋朝,特別重視文治制度的構建,所以才能造就《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盛世。這是屬於文人的時代,是人人可以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路的時代。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活字印刷、指南針及火藥的發明和應用,就有這三項出自宋朝。

此時的宋朝正值開平盛世,太平日久,人物繁阜,汴京天街,車如流水馬如龍。曾有北宋文人孟元老對昔日繁華有此番的描繪:“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

揭秘一代女詞人——李清照

安樂太平,文風鼎盛,歷史名人唐宋八大家,宋朝就佔了六位,除“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外、還有王安石、曾鞏、歐陽修都是。一時有識之士輩出,諸如司馬光、黃庭堅、秦觀、張耒、陳師道、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晁補之等,開創了宋朝文界的新天地。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就是出生在這個文風鼎盛的年代。她的父親李格非,世業經學,俊邁出眾,對行文作賦得心應手,常言:“文不可以苟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遂以文章受知於文豪蘇軾,與廖正一、李禧、董榮並稱“蘇門後四學士”,著有《禮記說》《洛陽名園記》等文。

揭秘一代女詞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母親,據《宋史·李格非傳》載,“妻王氏,拱辰孫女,亦善文”,由此可知李清照的母親也出身名門,其祖父王拱辰是北宋仁宗天聖年間的狀元,深得宋仁宗的賞識。清照的母親王氏受祖父影響,自幼飽讀詩書,能文善詩,才氣十足。

歷史學家繆鉞先生在《詩詞散論》中有提:“易安承父母兩系之遺傳,靈襟秀氣,超越恆流。”李清照便是在這樣的書香世家裡長大,自幼受父母書香薰陶,勤讀古詞詩文,研習百家經典。

李清照在她五六歲時隨父母遷居東京汴梁,從而又讓她看遍了京城的繁華,家傳書文讓她每每沉浸於墨海書山中。在那一冊又一冊的墨跡世界裡,享受著恬淡的詩意情懷。漸漸地她從一位未曾涉世的深閨秀女,儼然已經長成為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家閨秀。

揭秘一代女詞人——李清照

生活本無太多束縛,她在這天真無邪的少女時代,時常划著小舟,嬉戲於藕花深處,亦喜好東京街市,觀賞夜景花燈。為此,留下了許多輕巧靈動的詩詞,其中那首著名的《如夢令》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嘗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韶華之齡,李清照認識了趙明誠。趙明誠(1081年-1129年),字德甫(或德父),山東諸城龍都街道蘭家村人,南宋初年官員、學者,左僕射趙挺之第三子。趙明誠與李清照從兄李迥外出遊玩,在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與李清照相識。趙明誠早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本已讚賞不已,此時一見,便產生了愛慕之意。趙明誠回去後,便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的字謎方式,委婉地向父親談及此事。趙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親。

李清照與趙明誠結為夫婦,這一年她十八,他二十一。婚後夫妻二人感情和諧,自此內心的婉轉情腸,有他知曉。他們情投意合,深知彼此就是自己那個緣定三生的人。婚後他們賭書潑茶,攜手研習金石書畫,度過人生最曼妙的時光。於此期間,因趙明誠在外為官,夫妻亦有多次小別,李清照為此寫下諸多相思成疾之詞句。這首《一剪梅》,便是離別後因思念而作。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

揭秘一代女詞人——李清照

靖康二年三月,趙明誠因奔母喪先南下金陵,任江寧知府。這時李清照已返回青州,整理歸來堂中的金石文物,準備與南下的趙明誠會和。最後經挑選裝車15車,其他沒帶走的東西便鎖在10餘間屋子裡。但時局變亂,她離開沒多久,青州就發生了兵變,她家毀於兵禍,令人痛心。

趙明誠只做了一年的江寧知府便因為失職而罷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營統治官王亦叛亂,此事被下屬察覺,並做了彙報,但趙明誠似乎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沒有指示應對措施。於是下屬自行佈陣,以防不測。是夜,王亦果然造反,被有所準備的下屬成功擊敗。到天亮時,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報告,卻發現他早就利用繩子從城牆上逃跑了。

叛亂被定之後,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作為古代文人夫妻恩愛的典範;我們不瞭解李清照當時為了守護她的愛情,曾有過怎樣的委屈和掙扎;亦不瞭解在趙明誠身後,為了慰藉一時的脆弱,曾陷入怎樣的陷阱,有過怎樣的難堪,以及為了擺脫這種難堪,曾作過怎樣的抗爭,付出過怎樣的代價。

揭秘一代女詞人——李清照

卸職的趙明誠與李清照經安徽去往江西,打算在贛江旁定居。行至烏江,站在當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念及國家殘破,家園不在,不由心潮激盪。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就吟誦出了《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

建炎三年(1129)五月,他們抵達池陽(今安徽貴池)。稍作休整,明誠便收到朝廷任命,讓他立赴湖州,重新接任知州一職。如此急忙,可見宋廷確實緊缺管理地方政務的官員,再加上,在那個戰火飄搖的年代,臨陣棄官而逃者不在少數,就連宋高宗自己也抱頭鼠竄,那還有什麼不能原諒的?所以趙明誠卸職得以迅速起復。

明誠再次受命為官,依照當時的慣例,任官者需先面聖,而此時的宋高宗,剛從揚州出逃,暫居於江寧,並把“江寧”更名為“建康”。趙明誠要再次回到這個曾讓他蒙羞的城鎮面聖述職後赴任。趙、李分別的時候,局勢已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別,隨時都可能遭遇兵禍。而丈夫在兵變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陰影,於是她更擔心自己保護不了如此多的物件,於是便問趙明誠,若真發生不測,那該如何是好?當時趙明誠說:“若逢不測,先丟輜重,再拋棄衣物,然後依次是書冊、卷軸和古器,而夫婦二人所收藏的最為珍貴的《趙氏神妙帖》不能失去,不到萬不得已,只能與李清照共存亡。”六月十三日,趙明誠動身回建康。

揭秘一代女詞人——李清照

此一去,不過一個月,清照等來的卻是一封病寂沉沉的家書。明誠告訴她,先前四處奔命,已是疲憊不堪,而今再一路車馬勞頓,又逢氣候酷熱難忍,剛趕到建康,已是瘧疾纏身。

清照得悉後,憂心似焚。她匆匆連夜啟程,從水路趕往建康,一日夜行三百里,只為儘快奔赴丈夫的身邊。八月十八日,明誠已在奄奄一息間,掙扎著曲筆做絕命詩,就此而去了。這一年,他四十九,她四十六,一段二十八年的美滿姻緣就此落幕。

趙明誠病逝,留下李清照一人獨處亂世。夜色繾綣,萬籟俱寂,素月高懸,晚風吹過,帶下了一串串的胭脂淚。羅幃悽清,紅燭淚下,爐煙繚繞,蓮花漏轉,在這樣的天空下,閨閣重帳內,夜夜如斯,她便是如此虛耗著自己生命,寂寂地堅持著守望的姿勢。往日恩愛的種種諾言,已無法成全,所有的風月情意驟成昨日事,衣帶漸寬亦已喚不來他的回眸,她終於明白,彼此之間,已經隔了生死。她寫下了《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揭秘一代女詞人——李清照

亂世寡居,餘生流徙漂泊,受盡苦楚。紅塵沒落,她似一枚無依的霜葉,因為無依,才會相信所謂的友人照顧,答應了他的請禮求婚。好在那段殘破的婚姻沒有維持多久,李清照便獨自過上她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儘管命運給了她一杯苦茶,但她一生都沒有懦弱,只從容飲下。李清照在晚年時,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趙明誠未了之願。但她所做的,沒有給朝廷帶來任何的轉變,該聚還是聚,該散還是散,日出固然是驚喜,日落未必是慘淡。一路行走,一路抽絲剝繭,到最後,連一件遮身蔽體的衣裳都沒有,就匆匆離去。她死了,死在江南,死於湖山煙波之上,死得很寂寞,亦很滿足。一代才女,千古詞後,在厚厚的史冊上,也不過是薄薄的一片黃花,寫著一段清瘦過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