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另類抗稅”事件 文

清朝的“另類抗稅”事件 文/唐寶民

和歷史上的大多數王朝一樣,清朝也是一個嚴格執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朝代,清朝商人一直沒什麼地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清朝統治者對商人並不刻薄,因為在清朝建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政府不收商稅。清朝的財政收入,主要是靠田賦和鹽稅。然而,這種情況在太平天國時期改變了。為了圍剿太平天國,政府的銀子花得跟流水似的,財政捉襟見肘。這時,江南有個叫錢江的讀書人,便給政府出了個主意,讓政府向所有商家徵收百抽一的稅,稱為厘金。這樣一來,的確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困難,但商家的壓力增大了。畢竟是為了平息戰亂而交稅,商家還是能夠理解政府的。但是後來就不理解了,因為厘金收得沒有標準和規矩。口子一開,各地官府紛紛行動起來,遍地設卡、雁過拔毛,隨意提高標準,重複徵收,弄得商家苦不堪言,幾近破產。而更讓商家不能接受的是,以圍剿太平天國為目的徵收的厘金,在太平天國被平定之後,依然照收不誤,而且變本加厲,形同搶劫,在重負之下,商家已經無路可走了。

四川河川縣有個叫黃坡的小島,島上有很多商家的生意很興隆,因為四周全是水,所以官府一直沒注意到這裡,這兒的商家便不用交厘金。相對於別處,這裡可謂是世外桃源。可是,好景不長,有一個廣東籍的候補知縣,發現了這個地方,經過一番運作,他獲得了在黃坡開設官卡收厘金的許可,便帶領著衙役人等來到島上,準備開徵厘金。島上的商家得知這一情況後都很焦急,便聚在一起商量對策。再說那個知縣,正等著開始收錢呢,他的衙役跑回來對他說:“所有的店鋪全關門了,連菜都買不到!”知縣感覺事情蹊蹺,但又不明白這些商家唱的是哪出戏。就在這時,只聽外面傳來一陣吵嚷聲,開門一看,只見一百多個麻風病人又喊又叫地向屋子裡衝,麻風病當時具有極強的傳染性,時人避之如虎。所以,眾衙役一見,紛紛跳窗、扒後門奪路而逃。還沒等知縣反應過來,那些麻風病人便把他抓住了,按倒在床上,一頓痛打……後來,那知縣總算掙脫了眾人,跳窗逃跑。知縣慌慌張張地逃到水邊,用重金買通了船伕,才逃到了對岸。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敢到這個小島收厘金了。

這是我在歷史學家張鳴先生的書中讀到的一則史料。關於民眾抗稅的史料,歷朝歷代都有,但這則商家抗稅的史料卻很特殊,稱得上是“另類抗稅”。我想,小島上的商家為什麼要用這種“另類方式”來抗稅呢?是誰讓他們選擇了這樣極端的方式呢?如果清政府能夠替百姓著想,能瞭解百姓的疾苦,真正把百姓的訴求當回事,這種“另類抗稅”還會發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