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鐵軍傳承,南征北戰縱橫天下,與亞洲最好的軍隊旗鼓相當

在某些人口中,十九路軍是鐵軍傳承,他們南征北戰縱橫天下,他們曾經與亞洲最好的軍隊旗鼓相當,他們是三十年代民國第一強軍。這真的是事實嗎?

考十九路軍沿革,本出自粵軍一脈,前身系粵軍第1師鄧鏗部,該師於1925年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4軍在北伐戰爭中戰功卓著,被譽為“鐵軍”,不僅是著名的葉挺獨立團,第10師(師長陳銘樞)與第12師(師長張發奎),表現也非常出色,他們共同成就了“鐵軍”榮譽。

他們是鐵軍傳承,南征北戰縱橫天下,與亞洲最好的軍隊旗鼓相當

(名將張發奎)

大革命之後,第4軍分化,其中第10師(當時隸屬11軍)一度被動地參加了南昌起義,時任師長的蔡廷鍇還被選入起義軍領導核心。但是蔡其實無意追隨CP,在進軍廣東途中,將第10師整建制拉走,追隨老長官陳銘樞投靠常凱申。該部隨後改編為第60師和第61師,蔡廷鍇與蔣光鼐分任師長。中原大戰後,又合編為十九路軍,蔣光鼐任總指揮,蔡廷鍇任軍長,下轄第60、61、78三個師。

他們是鐵軍傳承,南征北戰縱橫天下,與亞洲最好的軍隊旗鼓相當

(蔣光鼐)

他們是鐵軍傳承,南征北戰縱橫天下,與亞洲最好的軍隊旗鼓相當

(蔡廷鍇)

十九路軍番號存在時間很短,1930年成軍,1934年初被撤銷番號,統共不過四年時間。就在這短短的幾年裡,十九路軍打出了兩場驚世之戰:

一是1931年常凱申第三次圍剿紅軍時,十九路軍對陣紅軍主力彭德懷、林彪部。

他們是鐵軍傳承,南征北戰縱橫天下,與亞洲最好的軍隊旗鼓相當

時年9月,圍剿諸軍在江西蘇區遷延兩月,遲遲不能捕捉到紅軍主力,反而屢遭小挫,已呈師老兵疲之勢。甚至連常凱申也無心戀戰,下達了總退卻令。紅軍抓住機會,迅速轉守為攻,集中主力乘勝追擊。9月7日,紅3軍黃公略部於江西吉安老營盤,包圍並殲滅敵第9師蔣鼎文部獨立旅。同日,紅軍主力在興國縣高興圩遭遇了聞訊趕來救援的十九路軍主力,紅軍士氣正盛,遂決心殲滅之。

十九路軍投入的兵力包括:第60師主力(並指揮第78師兩個團),第61師全部,共2萬人出頭;紅軍投入兵力包括:紅3軍團,紅4軍(並指揮紅35師),紅35軍,約2萬人。雙方兵力大體相當,十九路軍有明顯的裝備優勢,但倉促上陣準備不足。紅軍裝備簡陋,但情報支援充分。

他們是鐵軍傳承,南征北戰縱橫天下,與亞洲最好的軍隊旗鼓相當

9月7日起,兩軍在高興圩附近展開激戰。戰至8日,紅3軍團彭德懷部擊潰了第60師主力,迫近十九路軍總指揮部前沿,幾乎大局已定。在最後時刻,蔡廷鍇親率警衛連決死突擊,以白刃戰挫敗了紅3軍團的突擊狂潮。此後紅3軍團再無力組織同等強度的突擊,而另一方向紅4軍對陣第61師不利,傷亡慘重,最後全軍被迫撤出戰鬥。

此戰兩軍傷亡均在2000-3000人之間,從戰損比看不分勝負。但很多當事人認為這是紅軍的敗仗。一方面紅軍實力有限打不起消耗戰,不勝即負;另一方面,戰役末期戰場形勢已向十九路軍傾斜,為掩護主力撤退,紅4軍第11師師長曾士峨親率部隊反衝鋒,英勇戰死,才避免了紅4軍主力崩潰。

當時的主力紅軍吃苦耐勞,戰場機動能力遠高於蔣軍,在野戰的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形成局部優勢,迅速殲敵一部,然後快速脫離再尋戰機。這種能力,在三十年代的中國,幾乎等於野戰光環加持。當時的紅軍在運動戰中打起蔣軍來,幾乎是一打一個準。即使是常凱申嫡系主力,也只能依靠裝備和兵力優勢“結硬寨打呆仗”才能佔據上風,離開既設陣地照樣抓瞎。而且紅軍因武器缺乏火力不足,特別強調近戰夜戰白刃戰致勝。三十年代的蔣軍還未脫封建軍隊屬性,意志遠不如紅軍堅忍,一旦形成白刃戰局勢,往往一兩個回合就敗下陣來,繼而全線崩潰。高興圩一戰幾乎是蔣軍對陣主力紅軍運動戰中少見的平局。而且

其間歷經多次白刃戰反覆爭奪,十九路軍能夠咬緊牙關堅持到底,充分體現了該部官兵訓練有素,意志堅強。

如果說高興圩之戰反映了十九路軍出色的野戰能力,那麼1932年“一二八”抗戰體現的就是他們出類拔萃的陣地戰素養。

與國內各路軍閥不同,當時的日軍已經褪盡了封建屬性,到達了近代化軍隊頂峰。從世界範圍看,他們還算不得最先進,但比之中國軍閥,無論裝備還是作戰意志上都是全方位領先。

但他們遇上了十九路軍。

他們是鐵軍傳承,南征北戰縱橫天下,與亞洲最好的軍隊旗鼓相當

(“一二八”抗戰示意圖)

戰事初期日軍輕敵,僅以千餘海軍陸戰隊加上臨時武裝的數千浪人出擊,兵力對比與“九一八”時的北大營相仿,但卻遭到十九路軍的有力反擊,一度幾近潰敗,如果不是中國軍隊剋制,甚至可以趕他們下海。如果說十九路軍初期告捷與日本海軍士兵不擅陣地戰有關,戰事中期日軍從東北調來第9師團,面對這些訓練有素的鬼子,十九路軍及剛剛加入的第5軍仍然防守穩健,取得了廟行大捷,致敵軍久留米旅團喪失了戰鬥力。至戰事後期,日軍又加入了第11、14師團,中日地面部隊數量幾乎持平,鬼子還有中方完全不具備的海空軍支援,就在這樣絕對劣勢的局面下,十九路軍依然保持著基本陣地戰線完整,進退有序。即使最後階段,白川一則憑藉海軍優勢登陸瀏河進行側後迂迴,十九路軍也未曾驚慌失措,而是節節抵抗,逐次撤出戰鬥,退守二線。這種作戰素質幾乎沒有一支蔣軍具備。

他們是鐵軍傳承,南征北戰縱橫天下,與亞洲最好的軍隊旗鼓相當

(“一二八”時日軍陣地)

或曰:十九路軍徒有虛名,關鍵戰鬥是第5軍打的,只是當時常凱申怕把事情鬧大,刻意淡化嫡系部隊參戰,遂成就十九路軍豎子之名。

這話也不能說完全無理,確實,廟行大捷的主力是第5軍,表現可圈可點。問題是這種觀點仍失之片面。戰爭是一個整體,一部分的出色表現往往有賴於友軍的有力支援,我們只要知道,第5軍將士奮勇殺敵的同時,十九路軍的袍澤們枕戈待旦絲毫不見懈怠,並沒有讓鬼子從其他地方討到便宜。

他們是鐵軍傳承,南征北戰縱橫天下,與亞洲最好的軍隊旗鼓相當

(“一二八”淞滬抗戰中國軍隊戰鬥序列示意圖)

我們還要注意到,1932年時,第87、88師編成第5軍加入十九路軍序列作戰,表現出色。同樣的部隊,得到了更完善的德械裝備和訓練,在同樣的長官張治中帶領下,於1937年編入第9集團軍序列加入淞滬會戰,卻機械呆板了許多。初期不能以堅決攻勢驅趕日軍入海,後期死打硬拼不能顧及側後空虛(“一二八”是有前車之鑑的),其忠勇可敬可憫,但終歸無補於大局。這又是為什麼?難道說配合十九路軍作戰會有什麼光環加持?

那麼是不是可以認定十九路軍的第一強軍地位呢?

也不盡然。僅僅一年以後,1933年福建事變,同樣的十九路軍,表現就大相徑庭。曾經勇毅善戰的將軍們,卻猶豫躊躇無心戀戰,堅如磐石的百戰雄師,此時士氣低落。1933年12月底,常凱申大軍入閩鎮壓,不過一月,至1934年1月下旬,十九路軍就兵敗瓦解,諸將或逃或降,其間沒有任何一次出色表現。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次打垮他們的,是在老營盤對戰紅軍時表現為戰五渣的蔣鼎文。

他們是鐵軍傳承,南征北戰縱橫天下,與亞洲最好的軍隊旗鼓相當

(福建事變資料)

這又是為什麼?

常凱申固然據有絕對優勢,但十九路軍不是早就習慣在劣勢條件下作戰嗎?即使大局不利,難道不能在某些局部閃光一二嗎?需知福建地形複雜,正是局部設伏打殲滅戰的好地方。

別扯什麼十九路軍只願外戰不願內戰的鬼話,真不想內戰就不會搞福建事變了。況且十九路軍最初的威名就是在中原大戰打出來的,發力打的還是他們同出一源的老4軍張發奎部,同室操戈次次狠手,可不見他們手下留情!

至於說什麼常凱申人格魅力感召,當笑話聽聽則可。銀子的魅力比他老人家強一萬倍。

這種表現能算強軍嗎?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