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黨的組織路線的歷史發展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7月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深刻闡述了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重要內涵。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是從黨的組織路線歷史中發展而來的。回顧建黨至今黨的組織路線發展歷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黨的組織路線在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中至關重要的地位。

黨的組織路線是黨根據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而規定的關於組織工作的根本方針和準則。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為黨的事業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在革命歲月的洗禮中逐步產生

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黨成立伊始,黨綱就對黨的地方組織機構設置和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做出了明確規定,這表明,我們黨是一個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無產階級政黨。黨的二大、三大對黨的中央組織、組織系統與結構、黨員等做出了具體規定。黨的四大更是將組織建設放到首要和突出的位置。1928年召開的黨的六大,第一次提出了“組織路線”的概念,在組織路線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黨的最高領導人陳獨秀、瞿秋白,先後犯了右傾和“左”傾的錯誤,同時他們都是知識分子出身,因此共產國際認為,他們之所以犯錯誤,與他們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在共產國際的干預下,雖然工人出身但是政治、文化素質都比較低的向忠發被推舉為黨的最高領導人,而很多優秀的知識分子幹部在使用中受到限制。向忠發不僅沒有起到黨的領袖應有的作用,而且後來在被捕中成為叛徒。之後,由於當時中央領導權落到一些根本不懂得中國國情、卻得到共產國際信任的“左”傾教條主義者手中,他們在組織上採取宗派主義手段,把抱有不同意見的幹部都看作“機會主義者”,開展“殘酷鬥爭”和“無情打擊”,幾乎導致革命的再次失敗。

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1937年11月,王明從蘇聯回國。由於沒有正確的思想方法作為指導,7年前還是“左”傾錯誤代表的王明,陡然轉為右傾錯誤的代表,他要求共產黨要一切服從國民黨領導,同時不斷挑戰毛澤東和中央的權威。1938年9月14日,從蘇聯回來的王稼祥,傳達了共產國際的指示,共產國際高度評價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指出在中共中央內部應支持毛澤東的領導地位。15天后,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正是在這次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的著名論斷,並且提出了領導幹部的標準是“才德兼備”,幹部路線是“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這些論斷和論述,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正確的組織路線已經確立。組織路線確立的過程,凝結著黨革命事業成敗的經驗教訓,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黨的幹部用智慧、鮮血鑄就的。組織路線確定一年之後的1939年,我們黨提出了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在正確的組織路線的指引下,黨的領導幹部的素質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全黨達到空前團結,並於1945年取得了抗日戰爭勝利,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在建設年代的探索中曲折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黨的歷史方位和歷史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早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了城市,要求黨的幹部要學會建設、管理城市,各項工作都要圍繞生產建設這一個中心工作來開展。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了在中國特殊的國情基礎上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1957年毛澤東提出“我們各行各業的幹部都要努力精通技術和業務,使自己成為內行,又紅又專”。“又紅又專”成為組織路線的代表性詞彙,要求幹部既要提高政治敏銳性,又要儘快由各項建設事業的外行變成內行;要求知識分子既要改造政治思想,又要搞好專業研究。

1960年代,國際環境日趨緊張,中蘇矛盾升級。1964年,毛澤東從防止“出赫魯曉夫”的角度出發,提出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問題。由於對形勢估計過於嚴重,黨的組織路線也隨著發生嚴重偏差,直至發生“文化大革命”,組織路線也遭到踐踏。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豐富創新

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偉大歷史任務。然而,當時幹部隊伍普遍存在“老化”問題,而且相當多的幹部缺乏經濟管理知識,這種狀況與黨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嚴重不相適應。鄧小平在1979年7月就提出“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實現要靠組織路線來保證”的論斷。1979年9月5日至10月7日,中央組織部召開了全國組織工作座談會,會議確定黨在新時期的組織路線主要內容是,使黨的組織工作、幹部工作促進並確保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根據這一組織路線,組織部門的每項工作,都要從有利於經濟建設出發,從有利於兩個文明建設出發,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這個主心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召開,鄧小平在講話中第一次完整提出了黨的幹部隊伍建設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方針,並把實現幹部隊伍“四化”提到了關乎黨和國家命運的高度。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幹部隊伍“四化”方針首次被寫入中央全會文件,後又寫入十二大黨章。幹部“四化”方針的提出,是對黨歷來強調的德才兼備標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具體應用。1990年代至21世紀初,我們黨依據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著眼完成黨的歷史任務,對幹部工作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以壯士斷腕的氣魄,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黨的建設取得了卓著成效。在這種深層次、根本性的黨建實踐中,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應運而生。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是十八大以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成功實踐的思想結晶,是近百年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廣泛而深刻的實踐基礎上的黨建理論的重大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的開創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