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歷史深處傾聽丨“破三鐵”:負重與新生

在改革历史深处倾听丨“破三铁”:负重与新生

在改革历史深处倾听丨“破三铁”:负重与新生

豐碑無言 華章靜默

讓我們懷著敬意

到歷史的深處去傾聽

那些無聲處的驚雷

那些平凡中的偉大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經濟之聲

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別奉獻

《在歷史深處傾聽》

第十七集

“破三鐵”:負重與新生

作為共和國的長子,國有企業為新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進入八十年代,共和國的“工業脊樑”卻在市場競爭中步履維艱。時任國家經貿委主任的盛華仁記得那段國企最灰暗的時刻。

我記得我們國有大中型企業,當時一共大概16000多個,嚴重虧損的企業大概將近6600個。經過放權讓利,承包經營,沒有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

市場多一點還是計劃多一點?到了時代的十字路口,國企改革該往何處走,怎樣打破“鐵飯碗”、“鐵工資”和“鐵交椅”?成為了當時社會所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

在改革历史深处倾听丨“破三铁”:负重与新生

1986年8月3日,瀋陽市防爆器械廠被宣佈破產,成為新中國第一家破產的公有制企業。

瀋陽的大膽嘗試和理論突破,卻並不被當時的員工們所理解。原瀋陽市經貿委副主任韓耀先回憶:

在領救濟金那天,職工有的就落淚了,幹一輩子沒成想我們現在吃救濟飯。

在改革历史深处倾听丨“破三铁”:负重与新生

關閉了一扇舊廠門,辭退了一批老員工,開啟的卻是另一條新出路。1992年初,徐州國營襪廠率先提出“破三鐵”為中心的企業勞動、工資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實踐。

1998年,國家提出要用三年時間讓國有企業擺脫困境,而這場改革提出的首要任務正是減員。下崗這個詞彙開始頻繁出現在街頭巷尾。

1993年全國下崗職工累計達到300萬人,此後逐年上升,到1997年時突破了1000萬人。1998年,上海敲響了全國紡織壓錠的第一錘。

我宣佈,全國壓縮淘汰落後的棉紡錠一千萬,正式開始。

在改革历史深处倾听丨“破三铁”:负重与新生

“破三鐵”,開始是破,後來是砸。從破到砸,無數員工心中五味雜陳。

我舉起錘子的時候,心情非常難過,砸不下去,這個一錘子下去,就等於是把自己的飯碗砸掉了。

打破“鐵飯碗”、“鐵工資”和“鐵交椅”,國有企業放下了歷史沉重的包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現代化改革。

作為國企改革的排頭兵,中國一汽的商標酷似一隻鷹,而當時領導一汽走出困境的竺延風,把國企改革形象地比喻成這隻鷹揪喙自新的過程。

老鷹時間長了以後,它的喙就長得很長,沒法進食。它就用石頭把喙給磕掉,非常痛苦的一個過程,就是自身改革,全部長新的才能新生。我覺得國有企業改革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