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刻意營造的儀式感,2018年的最後一部電影

畢贛,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最年輕得主,從《路邊野餐》的獲獎無數到《地球最後的夜晚》入圍戛納,一路走來,畢贛的電影之路似乎走的很順,少有的非電影學院出來的導演能夠走到大銀幕這一步。

《地球最後的夜晚》刻意營造的儀式感,2018年的最後一部電影

《地球最後的夜晚》似乎是《路邊野餐》的延伸,在《路邊野餐》的創作慾望或者說未表達痛快的才華重新注入了《地球最後的夜晚》。雖然兩部電影題材,風格大相徑庭,但是要表達的“尋找”母題是一樣的。甚至於《路邊野餐》中的後半部的長鏡頭也沿用到了《地球最後的夜晚》,並且更加極致化了,從40分鐘變成了60多分鐘的長鏡頭畫面。

《地球最後的夜晚》刻意營造的儀式感,2018年的最後一部電影

《地球最後的夜晚》還是講述的貴州的故事,講述了一箇中年男人尋找多年前戀人的夢幻之旅。一個神秘女人的出現擾亂了他所有的記憶、慾望、信念和夢魘,一段追尋之旅讓他發現了被隱藏多年的秘密。

《地球最後的夜晚》刻意營造的儀式感,2018年的最後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無論從片名還是從上映時間,都是在試圖營造一個跨年的儀式感!有意思的是從電影70分鐘開始2D畫面轉變成了3D。這也是非常儀式化的操作,第70分鐘全場默契地一起戴上3D眼鏡,散場時跟最愛的人一起跨年,還有比這更有儀式感的事情嗎?一部電影,兩個人,要的就是這種感覺!迷幻化的風格電影+迷幻電子音樂,朦朧致醉+電影解醉,它的2D+3D沉浸式觀影體驗,在儀式感上做足了功夫。

《地球最後的夜晚》刻意營造的儀式感,2018年的最後一部電影

值得說的是,這部電影之前已經在金馬電影節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最佳音效三大獎項,所以說,儀式感的塑造還是要有底料的,有了畫面和音樂方面的烘托,才能讓你獲得如痴如醉的迷離和的酒後上頭的快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