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挖角臺灣人才,會是中國芯片業的正確捷徑嗎?


高薪挖角臺灣人才,會是中國芯片業的正確捷徑嗎?

大概是歷史文化的原因吧,中國人做事情、搞工程一直都貪圖快速和捷徑,如此描述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貶義”評價”,事實上,正是這種“捷徑”思維,讓高鐵網絡快速覆蓋全國和非洲地區,品質更是超越德國;中國的基礎建築行業,也因對“捷徑”有著巨大渴望,而催生出高速的發展:按照最新工藝,中國的建築隊蓋一棟高30層的大樓僅僅需要15天時間,此外,中國的奧運金牌數量一直名列前茅,也和舉國體制、發力冷門項目等捷徑相關,至於說中國製造業,真正的脊樑就是快速和捷徑,但顯然,捷徑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更何況,有些行業根本走不得捷徑,諸如教育、文化,還有現在全國熱議的芯片製造。

相信經過中興事件之後,大家對芯片設計、製造的複雜程度都有了基本的瞭解,三星、臺積電這些芯片巨頭都經歷了漫長的研發、完善階段才取得如今的成績。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都靠“複製”獨步天下,只要有國家生產出基礎模型,中國就會砸下鉅額資本,購買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原材料,常常能在短時內完成出貨,而且會藉助規模優勢把價格降下來,搶佔市場,但顯然,這個模式在芯片領域並不適用,即便我們能利用國家資本買來最先進的設備,搭建起最先進的生產線,也會因為沒有合格的人才而無法操作,更不用說在此基礎上完成創新了,更何況,世界上最先進的光刻機,每年的產能僅有十幾臺,我們的企業又怎麼能同三星、臺積電去競爭呢?

總之,中國大陸芯片行業缺乏的是芯片人才,而“人才培養”這件事兒,始終要經歷“十月懷胎”的過程,是一種萬萬都急不得的事情,尷尬的是,中國似乎永遠也等不到自已的人才徹底成長起來,常常揠苗助長,於是高薪挖角臺灣人才,成為中國芯片的上上之選,也有可能是正確的捷徑:點燃大陸的芯芯之火,點燃整個中國芯片市場。

高薪挖角臺灣人才,會是中國芯片業的正確捷徑嗎?

高薪挖角,中國企業擅長砸錢搶人?

相關數據統計,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年產值超過5000億元,他們主要的客戶群體就是中國大陸,僅2017年它們靠芯片在大陸地區就賺了超過3500億元的利潤,即便是把視野放寬到整個半導體行業的歷史長河中,臺灣地區的芯片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湧現出了巨頭式的芯片企業,也培養出大量的優秀工程師和企業家。最著名的自然是臺積電,他們不僅擁有最先進的芯片工藝,更是牢牢佔據著蘋果首席芯片商的地位,但在接下來的20年內,這個地位可能會被大角度動搖,一方面臺積電CEO張忠謀的離休,標誌著一個時代的技術,還有就是3000多位臺灣芯片人才已經被挖到大陸工作,歷史總是驚人相似,三星芯片的崛起路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拐點:他們挖角來了臺積電昔日的二號人物梁孟松,他到來之後,直接把三星14nm製程的良率從3%提升到95%,一炮走紅。

現在,中國大陸已經清醒地意識到芯片人才的重要性和稀缺性,正不惜一切代價挖角高薪人才,當年梁孟松跳槽到三星,幾乎是帶著上帝光環,高麗人直接把他的年薪漲到三倍,而且配置了私人飛機,讓其能順利、舒適地往返於臺灣和韓國。

如今大陸廠商代表來到臺灣,基本都是做好長期抗戰的打算,他們在臺灣竹園酒店一住就是半年之久,然後,召集整個臺灣的獵頭公司,無論大小,只要能挖到人才就能領取跳槽者40%的年薪,作為酬金,如果能挖到梁孟松式的重量級人物,則可以拿到上百萬的酬金。相比於韓國,大陸和臺灣的關係更加緊密,畢竟,血濃於水,更直接的優勢則在於語言、文化上的無縫鏈接,而且很多芯片人才的祖籍都是大陸,他們回來工作還真有點“落葉歸根”的快感,更重要的則是,大陸經濟正在高速發展,整個產業鏈非常有活力,依靠製造、金融、房地產業,政府和企業已經積累了大量資本,於是,他們能給臺灣芯片人才開出更高的工資和更多的福利,而宏大的市場規模遠非臺灣所能相比的。

事實上,當中國急切地想做一件事兒時,常會出現奇葩卻又切中要害的事情,比如瞬間把薪資提高5倍以上,又比如讓芯片人才的子女保送清華北大,給予足夠的撫養費等等,甚至有胃口整體吞下一些臺灣芯片企業,連鍋端掉,有錢就是這麼任性。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講,錢從來不是問題,他們雖然庸俗銅臭,但卻能讓人活得優雅,給人尊嚴。

高薪挖角臺灣人才,會是中國芯片業的正確捷徑嗎?

發展平臺,中國大陸的芯芯之火

中國企業高薪挖角臺灣芯片人才估計會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如前文所述,已經有大約3000位芯片人才轉戰到大陸工作,他們前來的第一動力,自然是大陸企業提供的高年薪和福利待遇,但臺灣芯片人才作為精英群體又不止於金錢的誘惑和享受,中國大陸能給予這些精英的,還應該包括良好的發展前景,優秀的合作企業和行業變革的春風。

毫無疑問,中國大陸是最大或者第二大的數據消費國,我們使用電子產品,特別是對智能手機更加愛不釋手,這種“愛不釋手”創造出大量的數據和流量,變成AI芯片重要的基礎原材料,事實上,基於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已經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雲計算領域擁有了起跑優勢,這些數據如同中國的消費網絡一樣,是絕不會留給亞馬遜或者Google等歐美巨頭的,於是,我們可以大膽斷定,未來中國大陸將成為AI芯片最要的發樣地之一,此外,臺灣半導體業人才濟濟,才華橫溢以致臃腫,那是一塊寶島也是競爭逆天的地方。相比之下,中國大陸的芯片行業正處於起步階段,或者說尚沒足夠耀眼的企業和企業家出現。如果臺灣的年青一代,真能帶領大陸走出如今芯片的窘境,就有可能成為時代的的弄潮兒,賺大一筆錢,也只是順便的事兒。

希望挖角臺灣芯片人才,能成為中國芯片行業的芯芯之火,催化中國芯片企業徹底地燃燒起來,而海峽兩岸精英群體的流動,從不止於技術交流,意味更加深長。(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