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10萬精兵的夏侯玄,為何不與司馬懿對抗,卻一直按兵不動呢?

統10萬精兵的夏侯玄,為何不與司馬懿對抗,卻一直按兵不動呢?

歡迎朋友們來看老龍說歷史故事。今天要說的話題是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政變時,基本上軍權都在曹爽的手裡。表弟夏侯玄當時是徵西將軍,都督雍州和涼州兩個州的軍事,統領精兵10萬多,是有能力阻止政變的。夏侯玄當時正在前線,手握重兵。如果想帶兵反抗司馬懿,是很容易的。只要振臂一呼,必定一呼百應,想要拿下司馬懿,是輕而易舉,但夏侯玄為什麼沒這麼做呢?為何不與直接司馬懿對抗,卻一直按兵不動呢,最後自己也落得個和曹爽一樣的下場?

統10萬精兵的夏侯玄,為何不與司馬懿對抗,卻一直按兵不動呢?

首先當時的形勢不明朗,夏侯玄無法做出判斷。由於師出無名,所以不能帶兵出擊。我們從當時的背景形勢來看,司馬懿和曹爽勝負概率幾乎是五五對半開。司馬懿這一方,有郭太后和部分朝中大臣的支持,手上能直接動用的兵力也就是五六千人。曹爽這一方,按照桓範給他分析的,有皇帝和部分大臣的支持,可以號令天下。手上動用的有皇帝的衛率禁軍、曹爽的衛隊,還有可以號令全國全軍的皇帝詔書和調兵虎符,到許昌後,不但有武器庫,還有足夠的軍隊;可以調撥天下糧草既然是對半五五開,那為何是司馬懿贏了,曹爽輸了呢?這個就是主帥的決心、一直、謀略、手段、經驗等綜合性的戰略思維和戰術實施層面的問題了。司馬懿的老謀深算、經驗豐富、心狠手毒,是曹爽這樣的紈絝子弟的經歷中所沒有的,也是無法比擬的。事變發生後,司馬懿迅速控制都成,脅迫郭太后發佈詔書,宣佈曹爽的罪狀,派兵可壓至洛水,又派人傳話,動搖曹爽的決心意志,一套組合拳打得人是眼花繚亂,連真真假假都鬧不清楚。曹爽這麼好的條件,他都不選擇和司馬懿對抗。。曹爽自己都是六神無主,也不可能傳信給夏侯玄,夏侯玄作為一個無直接利益的人,他有什麼必要起兵呢?

統10萬精兵的夏侯玄,為何不與司馬懿對抗,卻一直按兵不動呢?

其次,夏侯玄清楚自己的軍事政治實力,在司馬懿面前做的一切,只不過就是小孩玩過家家而已。夏侯玄師出無名,沒有皇帝詔令與虎符的話,根本就無法調動軍隊,更無法採取軍事行動。如果沒有皇帝命令、沒有虎符而出兵,就是造反或叛國,按律會被屠滅九族,手下將領不會跟隨。夏侯玄雖然是鎮守一方的軍事主帥,是由朝廷授權而統領軍隊,並不是通過個人魅力、威望掌握軍隊,其手下將領也不是他的死黨。但是他所節制的二州軍事和十數萬軍隊,是司馬懿經營了好多年的地盤,根深蒂固,盤根錯節,難以動搖。特別是司馬懿的鐵桿嫡系郭淮就在當中,夏侯玄在這裡的下屬幾乎全部是司馬懿的原班人馬,如果出現出兵進攻司馬懿的情況,這些軍隊不可能會聽從夏侯玄的調動指揮的。即使有詔書和兵符也不見得能行。所以夏侯玄就是有心想幫曹爽,也無力帶兵出行增援。

統10萬精兵的夏侯玄,為何不與司馬懿對抗,卻一直按兵不動呢?

第三是夏侯玄乃一代忠臣名士,決不能去做叛國叛亂,讓後世人戳脊梁骨的事情當司馬懿徵調夏侯玄進京的調令到達後,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曾勸夏侯玄別進京,同時又對他提建議說,乾脆投降蜀國算了。當時夏侯玄說:“吾豈苟存自客於寇虜乎?”夏侯玄是以國家大局為重的。夏侯玄是一個名士,他是玄學的代表人物,是當時的“四聰”之一。講究的是一種魏晉風度,就是大災大難面前,臨危不懼具有名士風度的人,既要泰然自若,又要光明正大,絕對不能做出起兵造反之類的事情來。夏侯玄其實把什麼事都看得很明白的,但是他不想辦法,不躲避。當司馬懿去世的時候,有人對夏侯玄說,好了,威脅解除了。夏侯玄卻搖搖頭說,你說錯了,司馬懿在世,還可以憑著我和他多年的交情不殺我。他的兩個兒子,肯定不會放過我的。果然他最終被司馬師殺掉。直到死的時候,夏侯玄依然是一副名士風度。《三國志》記載“臨斬東巿,顏色不變,舉動自若。”這就是夏侯玄的風格。

統10萬精兵的夏侯玄,為何不與司馬懿對抗,卻一直按兵不動呢?

所以,在整個高平陵事變中,應該起主要作用的曹爽都毫無作為,夏侯玄這樣起次作用的下屬更不可能會起到什麼扭轉乾坤的作用。綜上說述,夏侯玄統領的10萬精兵,不會也不可能會對司馬懿發動攻擊的情況。

統10萬精兵的夏侯玄,為何不與司馬懿對抗,卻一直按兵不動呢?

朋友們,您對本期內容中的人物故事,有什麼樣的想法和看法,請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討論。歡迎收藏、轉發和關注,每天都有新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