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候鳥”採棉工更多關愛

请给“候鸟”采棉工更多关爱

晚報特派記者和採棉工一起吃飯

请给“候鸟”采棉工更多关爱

和採棉工一起勞動,記者戴上了一頂防蚊蟲叮咬的帽子

核心提示

採棉工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就像“候鳥”一般,到了秋天的時候開始“遷徙”,奔赴新疆採摘棉花,與“候鳥”不同的是他們是秋去冬返。他們告別家鄉和親人,甚至丟下僅兩歲的孩子,遠赴他鄉就是為了多掙點錢,讓家人能過上好日子。歷經2個多月的採棉生活結束,意味著這趟“淘金之旅”畫上了句號。

商丘每年都會有大批的採棉工背井離鄉,在新疆遼闊的土地上揮灑著汗水,用自己的雙手改變自己的生活。他們的要求不高,只希望有個穩定的收入,能平安出去,平安歸來。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一定也希望社會能給予他們多一些關注,維護好他們的權益和安全。他們為新疆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社會也應該給予他們關愛。

由京九晚報和中國燃氣商丘公司聯手舉辦的本次2018特別關愛赴新疆採棉工活動,宗旨在於響應習總書記“講好中國故事”的號召,努力講好“商丘採棉工的故事”,以喚起社會各界給予採棉工更多的關愛。

1

一路同行

9月22日,中秋節放假第一天,由商丘開往烏魯木齊的K175次列車徐徐離開商丘車站,向新疆進發……

列車上,京九晚報全媒體特派記者跟隨商丘的採棉工一路向西北而去,這輛“綠皮車”承載著採棉工的夢想和記者的採訪任務一路西行。

上車後,記者的硬臥在14車廂。放下行李坐定後,記者隨後前去尋找採棉工車廂。因為在商丘境內,前方只有寧陵縣和民權縣兩個車站。

晚6時許,列車停靠寧陵縣車站。在5號車廂,上來了大約50名採棉工。

晚7時,列車停靠民權縣車站,在5號、6號車廂,大約上來了100多名採棉工。

採訪,便從這裡開始了……

車廂內人滿為患,過道上擠滿了站立的旅客。到了晚上,更有一些採棉工躺在過道上睡覺。從14車廂到5號車廂,像是經過一個擁擠不堪的“衚衕”,經過這條“衚衕”大約費時40多分鐘。接下來的一晝夜,記者在這裡來往了3次。

與採棉工“同吃同住同勞動”是本次採訪活動特派記者對讀者的承諾,“講述採棉工的故事”是記者的任務。新疆之行,記者犧牲了中秋假日,牢記報社領導的囑託,夜以繼日地採訪、寫稿,爭取向讀者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2

一房同住

9月24日晚,中秋之夜。新疆哈密市牛泉灣鄉黃蘆崗村二組。

晚飯後,採棉工帶班丁培峰看採棉工住宿的地方實在不像樣,便和“地老闆”張生忠商量,讓記者借宿在張老闆家的耳房裡,但張老闆拒絕了。因為根據當地的風俗,這樣“克主”。沒辦法,老丁只好把記者安排在男採棉工宿舍。

採訪結束後,已經是晚上11時40分許。為了及時將稿子傳回報社,記者需要熬夜將一天的採訪寫成稿件。掏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放在床鋪上,坐上小馬紮,記者開始“挑燈夜戰”。

幾名男採棉工們累了一天,腳也沒有洗就上床睡覺了。宿舍裡,瀰漫著一股強烈的“腳丫子”臭味。不大一會兒,幾名採棉工的呼嚕聲更是不絕於耳,而且此起彼伏。為了免打擾,記者用兩團棉花球堵住耳朵。

約兩個多小時後,一篇《記者體驗採棉工的中秋節》稿子完成,而此時,已經是凌晨3時許。記者草草上“鋪”睡覺,因為早晨6時許,記者還要早起拍攝採棉工吃早飯的場面。

3

一塊吃飯

24日下午2時30分,牛泉灣鄉黃蘆崗村一組採棉工馬上開飯了。王老闆將花捲饃和綠豆湯裝上摩托三輪車,記者坐上去跟老闆下地。通往棉田的道路都是鹼土路,王老闆是個急性子,摩托三輪車一路馳騁,差點將記者從車上顛下來,身後蕩起一塵黃土……

“啥?你是記者?真記者嗎?”“你就吃俺這飯?能吃下去不?咋不讓俺老闆請你下館子去……”採棉工們看記者一樣和他們吃飯,都感覺不理解。

更讓採棉工們懷疑的是,記者下午要留下來和他們一起勞動。看到王老闆一個人開摩托三輪車離去,採棉工們驚愕了。更讓他們驚愕的是,接下來的兩天裡,記者和他們一塊吃、住、勞動。

10月1日晚上,在新疆沙雅縣古勒巴格鎮的採棉工看到記者又一次和他們一起喝南瓜湯時,不解地問:“午飯不請你,晚上俺老闆也不請你吃飯呀?”

看到兩天來記者在這裡又吃又喝又幹活,採棉工們不由地發出讚歎:“還是老家京九晚報的記者,真心關心咱採棉工!”

4

一起勞動

在哈密市的棉田裡,看到記者戴上帽子跟他們一起採棉花,採棉工們一邊捂嘴笑,一邊表示不理解。

“你也別幹了,你不是這塊料,裝裝樣子能交差就管了……”一名採棉工說。

“哎呦,你真幹活呀!俺的娘呀,俺長恁大第一次看見記者幹這活!”看到記者一下午跟隨他們拾棉花,幾名老採棉工說。

當晚上過稱時,看到記者一下午採棉24公斤,很多采棉工不僅沒有恥笑,而且發出讚歎:“你這新手,一下午拾恁多花不錯了!”“高射炮打蚊子,你真是大材小用了哈……”

9月30日夜晚10時許,當記者冒著夜色來到輪臺縣輪南鎮的採棉工駐地時,採棉工們正在裝車,裝滿後等待明天一早老闆去賣棉。

兩個小時後,當大家得知和他們一同熬夜往棉車上裝棉花的是商丘老家來這裡採訪的記者時,幾名男採棉工報以掌聲相贊。

5

請予關愛

在10多天的採訪中,記者都被採棉工們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積極樂觀的心態感染著。車廂裡,棉田裡,窩棚中,到處洋溢著笑聲……廣袤的棉田裡,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而幾乎每個採棉工,都在揮灑著汗水……

採棉工們居住的地方,一般是建在棉田旁邊的幾間屋子,條件好一點的會有床鋪,差一點的或許打地鋪。他們吃的是粗茶淡飯,甚至忍受著飢餓。一天到晚十幾個小時不停地採棉,還忍受新疆的陽光曝曬,勞動強度很大。兩個多月的勞動下來,大部分採棉工都掉幾斤肉。但大多數採棉工的臉上都掛著樂觀的笑容,對接下來的採棉之路充滿著期待和憧憬。

他們懷揣樸素的夢想辛苦打拼,付出很多,而對社會的要求並不高,他們希望有個穩定的收入,哪怕很艱苦、很累的環境也不怕,這都是最低的需求。但這種“千里奔波打短工”的“淘金方式”註定很辛苦,也有很大風險。作為本次公益愛心採訪活動的策劃者和參與者,記者希望有關部門能維護好他們的安全,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

他們為新疆和家鄉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整個社會理應給採棉工更多的關愛。相信每一份關愛,都能溫暖採棉工們的心窩。而採訪中記者甚至瞭解到,民權縣龍塘鎮的一些採棉工,去年的工錢到現在還沒有結清。

不可否認的是,“候鳥”般的採棉工作雖然可以季節性地增加採棉工的經濟收入,但卻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持續發展農村經濟,扶持和振興鄉鎮企業,讓採棉工們就近就業,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有可靠的社會保障,這才是採棉工所期待的前景。

親愛的讀者朋友,由京九晚報和中國燃氣商丘公司聯合舉辦的“特別關愛赴新疆採棉工公益愛心採訪活動”專題報道到這裡就結束了,但講述“採棉工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我們明年還會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