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在拆遷“藍圖”幾乎把每一座縣城都塑造成同一副面孔的當下,碧江縣的建築卻永久停在了1986年的秋天。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廢城”全景 BY 許文舟

1986年9月24日,國務院發文同意雲南省政府關於撤銷碧江縣建制的報告。1987年8月,撤縣搬遷工作全部結束。

當時,碧江縣1086名幹部職工,466人去了瀘水縣,411人去了福貢縣。由於沒有生存的土壤,小商小販和手藝人們也陸續離開,建了沒幾年的363幢9萬多平方米的房屋成了空屋。

從此,碧江縣消失在怒江流域的國家版圖中,查無此處。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碧江撤縣前的地圖 BY 古~浪


//////////

碧江,“廢城”


碧江縣下撤後,整個縣城開始被知子羅村公所接管。位於縣城南北滑坡帶上的房屋被全部清除,周邊170戶村民共738人搬到縣城中心的安全地段,住進縣裡留下的瓦房、平頂房和樓房裡。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如今已成為“知子羅村”的碧江原址 BY FINAL HOME

紀錄片《人類消失後的生命》曾預言,如果人類突然消失,野草將蔓延過街道,動物將越過“雷池”,佔領整個城市。這個預言中的畫面,似乎就在碧江縣上演。(現知子羅村(碧江縣縣區原址)下文均稱“碧江縣”或“碧江”)

對於碧江縣的“新主人”來說,無非是帶著家養的牛羊豬狗雞,從四面皆是漏風的木頭房子,搬進了寬敞、結實的石頭房子。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雞被不設圍欄的隨處放養 BY 千江moon

生活仍然一如往常,並沒有隨著搬進縣城而改變。房子內依然到處是燒菜做飯,煙熏火燎的痕跡;原政府的大院內用竹篾搭建起菜園子、牲口棚和雜貨房。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和七八十年代高大上的建築,形成劇烈反差。

外觀尚好,極具時代感的建築,零零星星的住著些村民: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BY 於 rum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小時候製作爆米花的土法 BY FINAL HOME

更多的,是那些早就人去樓空的老房子: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歷史感強的標語仍留在牆上 BY FINAL HOME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BY 千江moon

而分明那些房子,除了門窗有些許的破敗之外,依舊結實堅固,七八十年代的歷史標語仍然清晰可見。甚至在大雨的沖洗下,不經意間便可翻舊如新。卻空無人煙,再無居住者。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建於1984年的八角樓,是當時怒江州規模最大的圖書館,卻在2年後被廢棄。BY 丁旭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八角亭的四角簷梁如一條鳳凰騰飛雕刻精美,鳳尾的瓦片上翹,這是當年特意從大理請來的工匠的精心製作。 BY 千江moon

//////////

碧江,曾經輝煌

碧江縣,原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區中部邊境縣,位於現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部,視野開闊,風光無限。在傈僳語中,知子羅就是「好地方」的意思,然而當地人還是習慣叫它碧江。

清朝末年,碧江成為民間自設的重要貿易站。由於缺乏管理,進出口貨不用上稅,碧江雲集了眾多以緬甸為首的東南亞商人。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BY 門外談

1912年,李根源率隊開通了蘭坪至碧江的人馬驛道。馬幫運鹽事業的發展,使碧江成為了深入怒江腹地的貿易中轉站,人馬往來不絕,興盛一時。

直至1912年的下半年,國民政府在知子羅設殖民公署。隨後統率各部,保護邊民,開道路、通郵政,辦新學、啟民智,開集市、興商旅,碧江縣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有了進入現代工業社會的樣子,並位居前列。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中共怒江特區工委駐地遺址在縣下撤後被村民住了進來 BY 顧睜

1949年,碧江設縣;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區(包括往後的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的州政府設在碧江;1956年,州直屬機關男女籃球隊在碧江成立;1959年,7625部隊的團部也設於此;1961年,國家投資建的怒江境內第一條公路,即瓦窯——碧江公路;1972年9月5日,怒江民族師範學校在碧江成立;

怒江州的第一個電影放映站、第一個氣象站等等,多誕生於碧江。到1973年,碧江已成為怒江州五個縣城中,規模最大、人口最多、公共設施最完善的,集政治、經濟、軍事於一體的城市。

這是短短二十多年間,碧江在怒江大峽谷創造的奇蹟。

遠眺時仍能感受到碧江作為曾經怒江州中心的盛景: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BY 新華網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兩層的老建築便是新華書店,毛主席語錄框依然完整 BY 木子弓長


馬瑞翎、朱霄華關於碧江盛況,曾寫道:

新政府的“中央慰問團”,滿載鹽、布匹和藥品,通過這裡進入大峽谷,親切看望各位“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窮苦人;窮人中的代表則組成“民族參觀團”,通過知子羅走出去,然後又帶著那種見過大世面的驕傲,回到自己的大峽谷中來。在這樣的一次接見中,大峽谷最著名的裴阿欠以首任州長的身份、以孩童般的淳樸天真、以唱調子般的土著語言,表達了人們的願望:“我們需要一根大山的褲腰帶……”

然而,碧江的衰敗在1973年,也早見了苗頭……


//////////

碧江,衰敗的原因

與世界上大多數突然消失的古城一樣,

碧江同樣面臨著交通改道與自然災害的“雙重夾擊”。

1973年,福貢公路通車,越發讓碧江這一處位置偏僻、面積狹小的地方,顯得孤懸於碧羅雪山之上。同年,怒江州府遷駐山下怒江邊的瀘水縣六庫鎮,部隊調防也隨之離開,碧江自此冷清了一大半。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孤懸山巔 BY FINAL HOME

如果說,交通改道只是讓碧江剩下人馬驛道,而在工業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尚且能讓碧江人抱有期望的話;

那麼1979年9月20日-10月6日,造成60年來最大洪災,一場連續16天的大暴雨,使得縣城北部和南部出現多處滑坡和開裂,最長的達 50 米,下陷1米多,專家斷言的危險,則讓碧江大多數人決定另謀生路。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怒江峽谷山高坡陡,一遇大暴雨,便有坍塌的危險 BY 老黑影像志

碧江縣城被棄後,也曾有短暫的繁華。

上世紀90年代,全國各地的投機商人看好雲南邊境的木材生意,紛紛前來碧江淘金。在那幾年,碧江街上一反往常的冷清,竟多了許多操著方言的外地人。小攤小販也重新回到此處,人聲嘈雜。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BY 斜陽君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不同於往日的冷清街道 BY 千江moon

然而,由於國家禁止砍伐天然林和境外木材,生意不再好做。1998年,碧江又再度歸於冷清。

碧江並不是不能重歸繁華,但恢復到往日,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而衰敗冷清已久的碧江,早就沒有了投入的資本;也再無戰亂時期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讓國家再一次把目光聚焦於此。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貧窮成為了如今碧江的大問題 BY 老黑影像志

如今的碧江,怒族占人口的70%,傈僳族是20%,白族和普米族分別是5%。怒江最古老的民族佔據了絕大多數。

怒族沒有文字,千百年來,一直靠著口口相傳和木繩記事。他們以農業為主,兼具採集狩獵,信奉萬物有靈。若要說他們與如今的碧江有什麼關係,那一定是他們勤勞儉樸,知足常樂。

在大多數人選擇離開的當下,他們堅守了下來,給予這一座八十年代的小城,一絲生氣。


//////////

碧江,記憶之城


如今的人們,把碧江叫做“記憶之城”。碧江也堪當於此,因為那片土地上留著新中國成立以來至八十年代的記憶。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BY 趙博

那是中國在不斷探索的年代,從跟隨“蘇聯老大哥”,到獨立自強、自主研發;那也是中國“從此站起來”的年代,軍事上的突破,外交上的多方建交,每一步都走得極為艱難,也極具意義。

而碧江,在中國日益發展,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的今天,它保留著那一份記憶,那一方建築,初心未改。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BY 於 RUM

來過知子羅的許文舟這樣說:

離開知子羅時,我又到當年州府辦公樓,沒有牽掛,卻總覺得不想說走就走。一個老頭坐在長條石頭上,翹著腿,在拉二胡。兩根弦,與五個指頭搏擊,一滑就是凝重,再滑就是嗚咽,我知道那是怒族情歌,直到我離開,他也沒正兒八經地睜開過雙眼。

我知道那是碧江(知子羅),直到我離開,它也沒有正兒八經地甦醒過。但是,那都不重要了,誰讓它是“記憶之城”呢。


交通提示:

碧江縣城城址(知子羅)距匹河怒族鄉政府所在地19公里,距福貢縣縣城44公里。

由於交通不便,建議導航自駕。或至福貢縣尋找前往知子羅車輛


參考:

許文舟:《廢城知子羅》 來源:滇西行

張惠君:《知子羅,正在遠去的山城》 來源:親歷

包黎:《怒俅殖邊 :近代雲南一次意義深遠的邊疆開發》 來源:民族研究

肖迎:《近代怒江地區的集市與貿易》 來源:雲南社會科學

南方都市報:《塵封於1986:廢棄之城知子羅》


雲南碧江縣:查無此處,一座停留在1986年的雲南“廢城”

新縣誌,用全新視角帶你領略中國各個縣的風土人情,

帶你探索中國未現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