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內容經濟”,他們如何創造消費力?

2018是內容經濟爆發的一年,BAT等巨頭相繼入場:阿里巴巴打造了UC號,在支付寶上試水生活號;騰訊OMG進行內部整合,撤銷了新聞資訊部與產經資訊部,取而代之成立內容出品部與資訊運營部、新聞產品技術部與對外合作部,發力內容;百度則將百度百家和百家號合併殺入戰場;今日頭條推出頭條號,且不斷加碼……當互聯網成為工具,內容營銷成為方式,“內容經濟”的概念開始被眾多企業所接受和實踐。其中變相能力最強的領域莫過於電商平臺與內容平臺,不論是淘寶與B站間的戰略合作,還是微博提出的20億“潮汐計劃”,都在試圖

通過平臺能力提高轉化,將內容、流量高效變現……

流量如何變現:內容or渠道?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關於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的爭議從未停止。一方面,互聯網打破了時空限制,信息生產者極多、信息量巨大,同時終端和客戶端的集中度越來越高,內容在傳播的結果上必須依賴於有限的渠道,故而“渠道為王”,另一方面,終端或客戶端並不直接生產內容,而差異化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誰將擁有用戶及流量,優質內容的價格不斷起跳,因此有了“內容為王”……這樣的爭論在2018年也未停止。

在2018年,既能看到擁有強悍分發能力的字節跳動異軍突出,也能看到網紅KOL在各類購物節的帶貨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平臺以及平臺之間紛紛就勢推出了新一輪的流量策略。其中就包括淘寶與B站間的跨界合作,以及微博的“潮汐計劃”。

淘寶與B站的跨界合作是基於內容電商以及B站自有IP的商業化運營,雙方依託各自資源優勢,在UP主內容電商以及B站自有IP商業化運營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更好地打造貫穿線上線下的內容、商品、用戶的生態體系。

具體來說,雙方將支持B站的簽約UP主建立認證的淘寶達人賬戶,通過個性化推薦、內容運營等多種形式,推動內容傳播與商業收益的互動。同時,在B站自有IP的商業化方面,雙方將打通從前臺業務場景到商品開發的商業化鏈路。此外,淘寶也將為B站提供多方面的電商服務支持,以確保更加高效、便捷的用戶體驗。或者可以更加具象的表達為:B站內嵌一個購物車,或是淘寶新開闢B站頻道。

淘寶與B站的相互借力並不難以理解。一方面守著一眾高活躍度粉絲的B站終於找到了商業化路徑,今年雙12期間,一條單價4000元的二次元洛麗塔風格裙子僅用20分鐘就在淘寶上被搶購一空,淘寶已經成為國內二次元商業化的第一平臺。另一方面,淘寶藉助二次元的消費潛力迎來新一輪的增長,同樣是今年雙12,淘寶二次元市場的增長達到驚人的90%,三分妄想、喵屋小鋪、Puppets and Doll等七家二次元店鋪成交一舉過百萬。同時,此前B站周邊企業店亮相淘寶造物節,將單純的粉絲效應做成粉絲經濟。淘寶與B站在內容經濟領域的合作已經水到渠成。

此後不久,微博也提出了“潮汐計劃

”,將在2年內提供20億現金,聚焦內容電商、內容IP、MCN、網紅、藝人以及經紀公司,打造年輕人喜愛的新IP及基於內容的新消費品牌,進一步鞏固其內容生態。同時,微博也在加緊在社交垂直領域的賦能,通過多種賬號角色構成生態鏈,而非單純分發流量或是補貼機制,未來將在電商和內容付費上有更多成長,這樣的思路與B站圈定二次元群體的做法不謀而合。

不論是平臺之間的合作還是平臺尋求自我突破,2018年帶來的關於流量變現的答案已經不是非此即彼。平臺不僅整合了內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還需要扮演內容的推廣者,提升平臺的綜合服務能力,即在內容的生產、推廣、消費、體驗等環節賦能,將大規模的內容生產者、內容推廣者(渠道)和內容消費者整合,由此使內容信息產生價值,帶來內容與流量的最終變相。

如何促成內容消費?

迴歸內容消費的本質,其核心是內容,基石是體驗,從而深度重構生活方式。在互聯網背景下,內容經濟為效率提升、消費觀念轉變提供了新的動力,但在此過程中,依舊有許多問題需要回答。如,如何在海量人群中鎖定目標用戶群體、針對目標群體如何實現內容的立體營銷、如何打造內容輸出的持續生命力……

在促成內容消費的過程中,更加需要數據能力幫助洞察市場與需求,輔助決策和運營。

以IP打造為例,熱潮的背後是粉絲經濟的延伸,對內容質量的把控以及選擇合適的營銷方式都離不開對受眾群體的深入研究和掌握,瞭解粉絲,才能開發出“叫好”又“叫座”的優質IP作品,而大數據可以為此提供全方位的受眾畫像。

讀懂“內容經濟”,他們如何創造消費力?

△數據助力IP打造

隨著內容經濟內容及模式的更加多元化,未來內容營銷的成本更低、方向更精準、效率更高,對品牌而言,基於內容展開的營銷活動已經成為品牌與消費者深入溝通的最佳方法,這種方式不同於流量灌輸的傳統營銷方式,它通過創造和分發受眾感興趣的內容,使內容親近消費者,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和信任度,進而實現商業目標。

在內容經濟的消費過程中,還面對一些更加具體的問題。如,品牌如何從豐富的IP資源中篩選,確定最符合定位的內容產品?以及在鏈接內容、場景、商品和服務時,如何通過數據技術評估、反饋?“內容+場景+體驗”的模式如何幫助平臺需求轉型?技術如何驅動用戶對內容和服務的需求?

內容營銷、內容經濟的發展,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