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膽試 大膽闖 依法試 依法闖 大法治“破”與“立”助推光谷“起”與“興”

長江日報:大膽試 大膽闖 依法試 依法闖 大法治“破”與“立”助推光谷“起”與“興”

長江日報版面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40年成就舉世矚目。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光谷湧現了一批勇於探路的改革先鋒,創造了一批影響全國的改革樣本、引發了一些享譽世界的標誌性事件。

從“一束光”到“一座創新城”,光谷30年的發展史,不僅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濃墨重彩的縮影,也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歷程的樣本。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佈2018年度國家高新區評價結果(全國156個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和新華社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聯合發佈中國2018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約500個國家級產業園區,包括高新區和經開區),兩個榜單上,東湖高新區綜合排名均為全國第五。其中,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位列全國第三。光谷加速裂變、新生。

經濟奇蹟的創造,離不開法治的引領和護航。從最初“光谷”一名的落錘,到“建立聯合辦公中心”,再到新時代如何緊緊扭住創新這個牛鼻子、擔負起“國之重器必須立足於自身”的重大使命。在30年砥礪奮進的歷史征程中,光谷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走到哪裡,法治護航的作為就跟到哪裡。法治,一直在以“破”和“立”的雙重姿態,精準發力,披荊斬棘,為光谷發展開路。

法治創新

轉換角色 服務“國之重器”

黨和國家領導人8年3次視察東湖高新區,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光谷在國家戰略全局寄望之重,在全國高新區少有。4月26日,中央領導在光谷烽火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考察時,強調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國之重器必須立足於自身。

“國之重器立足於自身”的關鍵在“創新”。創新需要人才,需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法治光谷”打出立法、執法、司法、綜治組合拳,第一時間回應時代課題。

“法治光谷”為“國之重器”攬才

從“立法”層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單設“人才支撐”一章,要求“制定創新創業型人才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激勵和服務機制”,“設立專項資金,對示範區引進高端領軍人才和高層次人才、團隊及其創新創業項目予以支持”,為留住人才提供法治支撐。

繼《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頒佈實施後,該區再放大招,又出臺了旨在激勵創新創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黃金十條”“招商十條”等系列政策,明確為人才辦理“高層次人才居住證”,讓其多方面享受本市市民待遇,設立“光谷科技懸賞獎”,明確每年安排10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

為留住百萬大學生,該區推出“光谷落戶直通車”微信小程序,落戶光谷可全程網上辦理,手機申請只需3分鐘,為百萬大學生落戶提供便捷、高效服務。

此外,及時發現企業需求,開闢戶政審批綠色通道,為集體戶口滿額但又有員工落戶需求的企業提供擴容增額等服務;為長江存儲、華星光電等高層次人才較多的企業,提供上門送政策、辦證等貼心服務。

攬來人才,如何讓人才安心地留下來?該區以實際行動回答這個課題,在外來人口集聚區域,探索“智慧平安小區”建設,以智慧化防控模式為基礎,建立一批“四無”平安社區,打造出了“光谷理想城”等樣本,為引進來的人才創造平安和諧的生活環境,幫他們更好地融入光谷大家庭。

貼心綜合治理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良好的創新環境如何營造?該區各政法機關立足崗位職能,紛紛打出特色“服務牌”。

深入開展“政法處級幹部聯繫企業”“萬警進社區”等活動,充分發揮政法機關職能作用、政法幹部職能優勢,幫企業排憂解難。警方進駐企業,破解藤倉烽火光電材料科技施工項目推進難題,幫企業提前兩個月投產,多佔7%市場份額,多盈利2000萬。

積極推動“法治政府”建設,通過“制度引領、聯動協調、清單管理”,實現行政負責人出庭率100%,為企業創造安全、穩定、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11月,其典型經驗在全市法治政府領導小組會議上交流。

大力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區法院積極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區檢察院建立專案組,實施捕訴一體,推進智慧檢務,開展遠程提訊、遠程庭審,案件辦理全面提速,為涉案企業節省訴訟時間,大大降低企業的“訴訟成本”。

在破解執行難過程中,區法院更加註重“放水養魚”方式,既保障申請人的合法權益,又盤活了企業;受理破產重整案件時,積極幫企業尋找投資人,助力企業騰籠換鳥,實現鳳凰涅槃。

將每一起涉企案件的辦理,都當做是一次為企業做的“法治體檢”。區檢察院在案件辦理過程中,一旦發現企業出現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漏洞,會及時為企業發送檢察建議書,提出相應的法律意見,推動將企業法律保護關口進一步前移。

為更好地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區檢察院還首創服務企業聯絡員機制,定期到企業走訪調研,實地瞭解企業遇到的法律問題和困難,為上級決策提供詳實材料。且對症下藥,提供精準的法律服務。

法治升級

與國際接軌 幫光谷走向世界

與國際接軌

2016年4月,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武漢片區在光谷掛牌,標誌著光谷進入自貿區時代,進入對外開放的最前沿,進入“世界光谷”時間。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世界光谷”面臨“國際化”大考,有哪些難點、痛點需要攻堅?法治如何發力、與國際接軌,幫光谷走向世界?

“光谷翻譯官”破解涉外警務難題

“世界光谷”面對的國際化挑戰之一,就是“引進來”後的涉外警務語言瓶頸。

目前,光谷常住外國人近4000人,每年臨時入境約3萬人,涉外單位273家。外國人的聚集帶給光谷活力與開放的同時,也給區域管理與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語言溝通問題成為涉外警務中的突出瓶頸,制約了光谷對外開放的步伐。

為了突破瓶頸,該區創新推出“光谷翻譯官”APP。民警可根據需要,在APP上選擇所需要的譯員,接通後通過三方通話完成翻譯。

光谷翻譯官設有報警求助、當場盤查、入戶走訪、簽證辦理、住宿登記、現場預約、工作指南等7個功能模塊,能提供英、日、韓、俄、法、阿拉伯、德、西班牙、越南、泰等10個語種翻譯,基本函蓋了常駐光谷地區95%的外籍人員語言交流需求。

目前,該區還在加緊研發APP的外籍人員使用端。外籍人員下載光谷翻譯官並註冊後,可通過軟件平臺推送外國友人簽證、住宿登記等與其息息相關的出入境辦證流程,實現涉外管理資訊服務無極限推送。同時,這個平臺還將為外國人提供精準的生活資訊服務,建立外國友人網上社區,幫他們融入光谷大家庭。今後,還可通過平臺推送中國法律法規,為外國友人普法,助他們知法、懂法、守法。

保護知識產權幫企業“走出去”

“一家企業到國外參展,展覽還沒結束就被告上了法庭,被起訴專利侵權。”在知識產權律師劉祥斌看來,沒有知識產權,企業“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異常艱難。知識產權保護,是“世界光谷”面對的另一個國際化挑戰。

12月3日,武漢自貿片區商標受理窗口在光谷公共服務中心正式啟動運行,重點開展商標註冊受理、商標法律諮詢等業務服務,是全國首家受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委託的自貿區商標受理窗口。

過去註冊商標必須前往北京的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申請,或者通過商標代理機構來遞交申請,如今直接在武漢自貿片區窗口遞交,家門口完成,大大節省了企業的時間和成本。

商標受理窗口的啟用,只是近年來光谷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縮影。此外,武漢知識產權審判法庭落戶光谷,將有效發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激勵改革創新的主導作用,暢通知識產權保護渠道,為轄區企業營造更為規範、公平的法治環境,推動光谷成為華中地區知識產權保護的標杆。

如今,光谷每天申請的專利近70項。 光谷一年的專利申請量就高達2萬多件。隨著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大,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將越邁越大。

“大普法”精準服務“國際化”

7月,中國(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獲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跨境電商是“互聯網+”背景下全球貿易發展的一個新業態、新引擎,勢頭強勁。

就在轄區企業為“通關更便利”而興奮不已時,高新區已經在思考“跨境電商中的法律風險”“企業該如何應對”。12月6日,藉助第二屆中歐自貿投資論壇舉辦契機,該區組織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的專業跨境電商研究團隊,亮相論壇,為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法等相關法律的普法培訓。

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藉助區域高校資源優勢組建大學生普法志願團,舉辦一月一主題的特色普法,這些是高新區一直在推動的常規性普法工作。但這也只是該區普法工作的冰山一角。該區不斷轉換工作思路,不斷拓寬普法工作的視野和格局,以更敏銳的嗅覺精準研判區域國際化中的熱點、難點、痛點,及時發現、及時填補普法工作上的空白和盲點,開展精準普法,服務產業經濟發展,已成該區普法工作的最大使命。

法治如何發力幫光谷走向世界?“法治升級!”嚴肅思考之後,該區政法委相關負責人回答了開篇那個重重的發問。

對光谷來說,“國際化”是個新課題。而法治的作用在於引領,若想佔據研判未來的制高點,高新區必須通過“法治升級”重構“大法治”格局,以大法治“多重奏”,助力“世界光谷”高歌猛進。

法治護航

立法鼓勵大膽闖助推“光谷崛起”

大膽試,大膽闖。這幾個字,不止佈滿光谷高新大道沿線,而是早已融進光谷的脊髓,使之煥發出了自由奔放的榮光和氣質。

但追問這“大膽”的背後,不但有“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氣概,而且還有“依法試,依法闖”的底線意識,一切必須行進在法治的軌道上。先行先試,不是亂闖亂試。改革發展創新,必須依法推進。

1994年10月,《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條例》出臺。2015年3月,《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實施。

30年間,省市兩級人大出臺兩部地方性法規,均因區域經濟政治管理體制改革積累沉澱到一定歷史階段,亟需上升到更加穩定的制度層面。一方面,將多年發展探索的實踐經驗、創新成果,加以固化,為之後的自主創新、先行先試提供法治支撐和保障;另一方面,以現實需求為導向,破除束縛區域改革發展的瓶頸和障礙。

為管委會賦權鬆綁,給創新更大空間

經過多年探索,光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蝶變”的同時,從創業初期的“粗放式”逐漸轉型為精細化、程序化、法治化的發展模式。改革進程中遇到的諸多瓶頸,漸漸浮出水面。如,管委會的法律地位、管理權限問題。

為了突破這些瓶頸和束縛,《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專門單設一章,明確了管委會的法律地位和管理權限,省、市政府最大限度地下放權力,為管委會鬆綁,給改革創新留出更大空間。

如,《條例》中提出,明確省、市政府有關部門實施示範區範圍內的行政審批事項,由管委會負責實施;省、市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先行審核的示範區範圍內的行政審批項目,委託管委會審核,再報國家有關部門審批,最大限度地下放審批權限,實現示範區行政審批“辦事不出園區”,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據瞭解,今年,該區又承接了省、市下放(委託)的社會經濟管理權限34項,再次為“放管服”改革按下快進鍵。

讓“寬容失敗”有法可依

鼓勵冒險,寬容失敗,是光谷精神的精髓。

對於創業者來說,寬容失敗就是不畏懼從頭再來。

對於企業來說,寬容失敗就是鼓勵試錯。

而對於政府來說,寬容失敗不只是口頭鼓勵,而是要讓這種文化基因有深臥的法治土壤,有體制機制保障,拿出切實可行的託底機制,真正讓創新創業主體沒有後顧之憂。

《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規定了“營造鼓勵創新創業、寬容失敗的發展氛圍”,規定了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免責條款,建立容錯機制,為寬容失敗提供法治保障和支撐。

該《條例》還明確了“風險託底機制”,“建立示範區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風險擔保補償機制,設立專項資金,為金融機構開展針對示範區內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用貸款、信用保險、股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創業投資等業務提供風險擔保補償。”真正實現與企業風險與共,讓企業放開手腳。

轉化收益“上不封頂”,助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

在光谷的版圖上,科技資源豐富,從不缺乏創新的動能。在改革創新已踏上快車道之時,如何讓大量的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實現產業化,成為擺在光谷面前的一道“考題”。

對此,《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專門對“科技成果轉化”做出規定,“示範區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處置,科技主管部門和資產管理部門不再審批和備案。”且在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等方面,邁出全國性的第一步,“科技成果形成後一年內未實施轉化的,在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項目完成人書面告知單位後,可以自主實施轉化,轉化收益中至少百分之七十歸項目完成人所有。”

參與《條例》起草工作的相關負責人解釋,“至少百分之七十歸項目完成人所有”的規定,不僅有了“保底”機制,而且“上不封頂”,這個大膽的規定在全國實屬首創。這有利於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新機制,實現國家、高校和科研人員的“多贏”,為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改提供了實踐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