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臺獨”從此不再“政治正確”

张亚中:“台独”从此不再“政治正确”

歷史雖然是因緣彙集所產生的結果,但總是有一些時間點是重要的關鍵與破口,20日綠營在臺北與高雄分別舉行的“反併吞”活動,就是個重要時間點。它是“臺獨”主張從此不再是臺灣“政治正確”的破口,也是蔡英文即將失去其領導地位的轉折點。

张亚中:“台独”从此不再“政治正确”

從“喜樂島聯盟”號召20萬人集結,呼籲民進黨當局修改“公投法”讓“臺獨公投”可以上路開始,就註定了“臺獨”陣營的分裂。在此之前,基本教義派的“喜樂島”已打贏了兩場“臺獨”內部戰役:一是由紀政出面,推動“東奧臺灣正名公投”的聯署;一是成功迫使民進黨與柯文哲劃清界限,並讓同為墨綠“臺獨”的姚文智成為民進黨臺北市長候選人。

张亚中:“台独”从此不再“政治正确”

“臺獨”是民進黨的“政治正確”。作為“執政者”的蔡英文原本有自己以“文化臺獨”為基礎的“緩進臺獨路線圖”,不想照著“喜樂島”以“公投正名”為目標的“激進臺獨路線圖”走。但由於“東奧臺灣正名公投”對“臺獨者”是“政治正確”,因此,民進黨明知這個“公投”沒有任何實質功能,但仍不敢反對,而只能以保守態度面對。明知姚文智不堪一擊,但在深綠堅決反對柯文哲“政治不正確”的“兩岸一家親”後,也不得不妥協,提名姚文智。

這兩件事不僅讓民進黨的選情陷入谷底,也讓蔡英文受到美國相當大的壓力。對於美國來說,兩岸關係如何走是取決於美國的戰略時程考慮,而不會讓臺灣牽著鼻子走。正如同美國在2009年要求馬英九必須在“兩岸和平協議”一事上住手,這次也要蔡英文在“臺獨公投”一事上剎車。

张亚中:“台独”从此不再“政治正确”

如果20日確有20萬人走上街頭,那就是墨綠激進“臺獨”的最大勝利,也將是徹底主導民進黨“臺獨”路線的開始。內部選情壓力、外部美國禁止,使得蔡英文不得不做出民進黨公職人員及候選人不得參加“喜樂島”臺北活動的決定,為了掩飾其想法,以分進合擊為由,於同一時間在高雄也辦一場“反併吞”活動。

张亚中:“台独”从此不再“政治正确”

兩場活動的主題都有“反併吞”,但“喜樂島”場子的重點是“公投”,而民進黨場子的重點則是“反介入”,而不是“公投”。民進黨不參加“喜樂島”的活動,公開的原因是顧慮民進黨選情,但此事所“形成的意義”,則是民進黨反對用“公投”追求“臺獨”,選擇接受美國的要求,走“獨臺”的路。

數字會說話。“喜樂島”的臺北場不過1萬多人左右,民進黨的高雄場更只有5000多人。雙方既有“臺獨”的真假之爭,也有路線的激緩之辯,更有權力的分配之鬥,只是基於“臺獨”是其共同“政治正確”的理念,兩者不願完全撕破臉。

张亚中:“台独”从此不再“政治正确”

但任何之爭,如果既有“路線”又有“權力”,兩方則必然會鬥,而其爭鬥的結果不僅是兩敗俱傷,而且是讓“政治正確”的“臺獨”理念徹底裂解。“鷸蚌相爭,臺獨破產”是這兩場活動的意涵。

為何“路線”與“權力”之爭會讓“理念”也崩解,而不是愈辯愈明,愈爭愈清?關鍵就在於這個理念是否合於正道,是否合於大眾利益。分離主義的“臺獨”主張一開始就是錯的,作為謊言,它可以騙到選票;作為工具,它可以打敗那些沒有理念的國民黨人,但由於它自身的理盲與矛盾,不論是來自外部力量的回擊或是己方力量的鬥爭,它終究會崩解的。

“臺獨”的挫敗、蔡英文的失勢,不是來自國民黨,而是綠營內部,這就是歷史的嘲諷。

(作者為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孫文學校總校長,本文原載於臺灣《中國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