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雲飛:正書之祖鍾繇的書法人生

封建王朝的帝王非祖即宗,地位顯赫不容小覷;在書壇上,也有一位被封為“祖”的,正書之祖——鍾繇。

鍾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是第一位以楷書著名於世的書法家。鍾氏“為郡著姓,世善刑律。鍾繇曾祖鍾皓學問淵博,性情溫和,教授的學生達到千人以上,並且為官“郡功曹”。父親鍾迪並無做官。鍾繇是一個孤兒,在族父鍾瑜的資助下,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漢末舉孝廉,為黃門侍郎,累遷侍中、尚書僕謝、封東亭侯。魏初為廷尉,進封嵩高鄉侯,遷太尉,轉平陽公侯。魏明帝時進太傅,封定陵侯,人稱“鍾太傅”。他曾經為曹魏王朝的建立和發展作出過顯著的貢獻,深受曹操賞識。在魏國建國之後,他更是受到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散的重用。《三國志•魏書》中記載,魏國建國之初,魏文帝在東宮,賞賜給鍾繇“五熟釜”,為之銘曰:“於赫有魏,作漢藩輔。厥相惟鍾,實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寮師師,楷茲度矩。”銘文極力讚賞鍾繇,說他是百官的楷模。其實,鍾繇不但是“百寮師師,楷茲度矩”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也是建立楷則的大書法家、書法理論家。

孟雲飛:正書之祖鍾繇的書法人生

古雅質樸的鍾繇書法

張懷瓘在《書斷》中說鍾繇書法“師曹喜、蔡邕、劉德升”。在這三人之中,因為曹喜是漢章帝時人,鍾繇是不可能直接師承的。蔡邕比鍾繇年長二十歲,他們之間在年齡上雖然有直接師承的可能,但宋人陳思《書苑菁華》曾經提到過鍾繇向韋誕討蔡邕筆法之事,這說明他好像並未直接師承過蔡邕。晉人衛恆《四體書勢》中說:“魏初有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而鍾氏小異。然亦各有巧,今大行於世雲”。看來與他有直接師承關係的只有劉德升可能性最大了,蔡邕和曹喜只能是他間接師法的老師。

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說:“鍾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銘石書包括篆書和隸書,現在一般指隸書。隸書是漢代流行的書體,東漢後期的隸書,除了具有隸書本身的蠶頭燕尾等特徵外,體形由扁至方或者修長。鍾繇得到名家筆法真傳,水平不同凡響,唐張懷瓘在談到他的隸書時說;“雖習曹、蔡隸法,藝過於師,青出於藍,獨探神妙”。近人祝嘉先生在《書學史》中也稱他的隸書“點如山頹,滴如雨驟,纖如絲毫,輕如雲霧,去若鳴鳳之遊雲漢,來若遊女之入花林,燦燦分明,遙遙遠藹者矣”。他的隸書水平之高可以從他所書寫的《上尊號碑》中窺見一斑。

孟雲飛:正書之祖鍾繇的書法人生

章程書,就是楷書,也叫真書,正書。張懷瓘《書斷》稱他“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真書在漢魏之際尚是一種嶄新的書體,還未定型。草隸、草書及行書筆法的進一步靜態化是真書筆法的濫觴。鍾繇曾經學書於劉德升,而劉對行書則有首創之功。鍾繇有很好的行書基礎,又擅長隸書,在此基礎上他從有漢以來民間流行的隸書中,把那些打破隸書規矩、方正平直、簡單易寫的成分集中起來,以真書的筆畫代替隸書的蠶頭燕尾,並參以篆書和行書、草書的圓轉筆法,對當時的真書體式及其筆法加以整理、提高,使之趨向於統一,更加定型化。不過因為鍾繇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他的真書與後來的以“二王”為代表的真書有很大的不同,在用筆上化方為圓,沉著凝重、尚翻、外拓,所以有飛鳥騫騰之姿;在結體上多取橫勢,隸書痕跡比較明顯,重心居中甚至偏下,有古拙之趣味。另外他的真書有不少字的偏旁簡直就是行書甚至是草書的形態,所以其真書有種飛動之感,難怪梁武帝譽之為“群鴻戲海,舞鶴遊天”。對於鍾繇書跡的真貌我們今天已經很難看到,流傳後世的多為摹刻的帖本,著名的有以王羲之臨本翻刻的《宣示表》以及《賀捷表》、《力命表》、《薦季直表》,這些書跡原本均為奏章,表明楷書已登上大雅之堂。其中《宣示表》最具代表。雖然經歷代翻刻,甚至真假難辨,但所有的翻刻者抑或是作偽者其主觀上還都是想體現出鍾書原有的風貌的,所以縱然翻刻、作偽者水平參差不齊,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看到鍾書的大致面目的。

行狎書,即行書。書寫起來比楷書快捷,辨讀起來比草書容易,所以作為書信往來常用的字體,也稱“相聞書”。當時擅長行書的還有胡昭,頗具影響,人稱“胡肥鍾瘦”。鍾繇行書失傳,風采難見。

鍾繇處在一個書體演變的重大歷史關頭,他的書法古雅質樸,上承秦漢之餘續,下開兩晉之新風,在書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虞和《論書表》中說:“鍾、張方之二王,可謂古矣,豈得無妍、質之殊?且二王暮年皆勝於少……”。在虞和看來鍾繇書法的質樸之風乃是天然之象,非人力之可為,而二王的妍美是功夫之精的結果。對於鍾繇的書法書法後人還有很多讚美,如傳為梁武帝所作的《古今書人優劣評》稱:“鍾繇書如雲鵠遊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矣難過。”他甚至認為在書法上沒有誰能夠超過鍾繇,說“逸少至學鍾書,勢巧形密,及其獨運,意疏字緩”,“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就連王羲之也曾說:“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見王羲之對鍾書的欽佩,也足以證明鍾繇書法水平之高。

孟雲飛:正書之祖鍾繇的書法人生

鍾繇的“用筆”論與“流美”說

鍾繇說:“豈知用筆而為佳也,故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臨死,乃從囊中出以授其子會,諭曰:“吾精思學書三十年,讀他法未終盡,後學其用筆。若與人居,畫地廣數步,臥畫被穿過表,如廁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畫象之。”繇解三色書,然最妙者八分也。點如山摧陷,擿如雨驟,纖動如絲,輕重如雲霧,去若鳴鳳之遊雲漢,來若遊女之如花林,燦燦分明,遙遙遠映者矣

以此比喻之於用筆,表明用筆之於書法的重要性,用筆是書法的根本和基礎,書法之美本於用筆。因為書法的法則、規律、都是通過用筆來體現的。筆法精到、功夫深,下筆才會出現“肌膚之麗”,才能“流美”。鍾繇這句話的本意是說書理之於書法創造,就像氣化為自然萬物一樣,用筆所流露於載體的書法正是元氣化為形質所呈現之美。他以“流美”來說明書法美特徵是深得箇中三味的,書法是一種動感的美,它隨著筆墨的運動而形成,故曰“流美”。

孟雲飛:正書之祖鍾繇的書法人生

元代劉有定《〈衍極〉注》中引鍾繇此言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清代馮武《書法正傳》中也引鍾繇此言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可知。”鍾繇提出的“每見萬類,皆畫象之”的觀點,這好像也是受漢人論書取法自然萬物的影響的。如許慎《說文解字序》中說:“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觀象於天,俯者觀法餘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蔡邕在其《筆論》中也曾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縱橫有所象者,方得謂之書矣。”鍾繇此話的意思並不是要求書法形象要與自然萬物的現實之象一一對應,他是在強調書法家要胸懷宇宙,對天地萬象之情、性、意、理、態、勢要有所關心,對萬類皆作書象觀照,這樣就可以在創作中吸取世間萬物的生命意味、運動意味、形式意味等等,從而活化和豐富筆下流出的書法之美,也就是其所謂的“流美”。

歷史上,一種書體的形成不可能是由某一個人獨自完成的,然而, 作為一代重臣,鍾繇以顯赫的地位,在漢字和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勢必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推動作用。鍾繇擅長多種書體,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是楷書,雖然還沒有完全脫離隸書筆意的影響,但楷書在鍾繇那裡,已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並被接納。鍾繇和他的楷書的意義,不僅宣告了一個時代的來臨,也為著魏晉時期一場更加華麗的書體變革帶來了曙光。

孟雲飛:正書之祖鍾繇的書法人生

孟雲飛:1972年出生於河南,現居北京。教授、研究生導師,首都師範大學書法學博士,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後。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教育委員會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