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技術解開枷鎖的那個人走了

為技術解開枷鎖的那個人走了

1992年,Phil Zimmermann的名字被列入了FBI的調查名單,因為他開發的加密程序PGP(Pretty Good Privacy)使用了128位密鑰——而美國的出口法律規定,超過40位密鑰的加密系統,就被視為軍事技術。

技術曾向著桎梏你我的方向奔流,每18個月,能力就翻一番。

直到三位年邁的鬥士相聚在一起。

1992年底,三位已退休的技術專家——前Intel員工Timothy C. May,UC伯克利數學家Eric Hughes,以及Sun Microsystems五號員工John Gilmore邀請了二十位親密朋友參加了一次非正式會議,主題是程序與密碼。

為技術解開枷鎖的那個人走了

上週,會議的主辦者之一Timothy C. May與世長辭,享年67歲。May在Intel工作時,曾發現陶瓷芯片封裝的粘土含有微量鈾和釷會導致單比特錯誤,解決了Intel DRAM數據失效的神秘問題。退休後,他意識到網絡時代大規模監控,建立了密碼朋克郵件列表,由他發起的社區,造就了PGP、SSH、Tor、OTR、OpenSSL、OpenSWAN、GNU Radio等等,打贏了第一次密碼戰爭。

密碼朋克(Cypherpunk)

這次非正式會議起初只是純私人的聚會,後來,卻逐漸演變成了在Gilmore的公司Cygnus Solutions內舉辦的月度會議。在第一次會議上,Jude Milhon(一位黑客兼密碼學作家,經常使用St. Jude化名)將這個組織稱為“密碼朋克(Cypherpunk)”,這個名字引入了“cipher”和“cypher”這兩個密碼/密文含義的單詞,旨在結合電腦朋克的思想,在電腦化空間下的個體精神,使用強加密(密文)保護個人隱私。

這個當時並不起眼的組織開始擴張,或許就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未來會在全世界引發一場革命。

隨著“密碼朋克”小組的不斷髮展,他們決定建立一個郵件列表,繼而能夠接觸到灣區以外的其他“密碼朋克”組織。郵件列表迅速流行起來,訂閱用戶量也不斷擴大,他們交流想法、討論發展、每天都有大量提議並進行密碼測試。所有這些交流都是通過當時最創新的加密方式(比如PGP)進行的,因此每個人的隱私都得到了很好地保護。結果自然不言而喻,人們的想法得以自由分享。

這種隱私和自由的結合,導致了大量主題思想被討論,包括數學,密碼學和計算機科學等技術理念,以及政治和哲學辯論等等。雖然在很多事情上打擊都沒有達成完全一致的意見,但這是一個開放的論壇,個人隱私和自由得到了充分保護,也是高於所有討論主題之上的。

這一運動背後的基本思想,可以在Eric Hughes於1993年撰寫的“密碼朋克”宣言中找到,而支撐他當時發佈的宣言的關鍵原則,就是隱私的重要性。人們還可以在宣言中看到對其他原則的討論,如今我們回過頭再看,會發現這些原則其實就是用於支持、構建比特幣的基本想法。

“在電子時代,隱私是必要的。隱私不是秘密。私人事務是一個人不想讓整個世界知道的事情,但秘密的事情是一個人不想讓任何人知道的事情。隱私是由選擇性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

宣言甚至還使用了與日常交易直接相關的例子:

“在商店購買雜誌並向店員遞交現金時,店員無需知道我是誰。當我要求電子郵件服務提供商發送和接收消息時,提供商不需要知道我在和誰溝通,也不需要知道我說了哪些內容,以及別人對我說了些什麼,電子郵件服務提供商只需要知道在什麼地方獲得信息,以及我需要為這些服務支付多少費用……因此,開放社會的因素需要匿名交易系統。到現在為止,現金一直是這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匿名交易系統不是秘密交易系統,個體用戶在使用匿名系統的時候,只會在需要透露他們身份的時候,通過授權來確認——這才是隱私的本質。”

基於這一原則,人們才開始嘗試開發數字貨幣。

為技術解開枷鎖的那個人走了

早期嘗試

第一次嘗試這種匿名交易系統的是Adam Back,他在1997年創建了Hashcash。其本質是一種反垃圾郵件機制,通過增加發送電子郵件的時間和計算能力,從而使發送垃圾郵件的成本提高:發件人必須證明他們已經花費了算力在電子郵件標題中創建郵票——類似於比特幣中使用的工作證明(PoW),然後才能發送郵件。

1998年,Wei Dai發佈了B-Money提案,並推出了兩種維護交易數據的方法:

1. 網絡上的每個參與者將維護一個獨立數據庫,這個數據庫中記錄了屬於用戶的資金信息;

2. 所有記錄都有特定用戶組保存。

第二種選項中,對記錄數據進行監管的用戶組表現誠實,就會獲得激勵。為此,不僅需要把自己的錢存入到一個特殊賬戶中,如果表現不誠實,就會損失這筆錢。這種方法被稱為“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一直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上不知疲倦地工作,而且已經嘗試解決了很多關於加密貨幣的複雜問題。

我們都知曉的故事

2008年10月,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匿名人士(也可能是組織)在“密碼朋克”郵件列表中發佈了一篇論文《比特幣:P2P電子現金系統》。

論文直接引用了Dai Wei的B-Money和Adam Back的Hashcash,同時還解決了早期開發者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比如雙重支付(使用單個代幣多次購買商品)的風險。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始區塊被挖掘出來——至此,比特幣與區塊鏈登上歷史舞臺。

為技術解開枷鎖的那個人走了

後記

為了對抗技術封鎖,1995年,PGP的完整代碼被印刷在了《PGP Source Code and Internals》這本書中(由MIT出版),無論在星球上哪個角落,只要將代碼輸入GCC,就能編譯出完整版的PGP——因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了書籍不受出口限制的自由。

願鬥士安息,精神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